從"明教"到"魔教",摩尼教在中國是如何一步步“風評被害”的?

原創作者|國學菌

圖片|來源於網絡

6126字|閱讀約20分鐘

談及摩尼教,或許在中國大多數人並不知曉,但若談及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則知者甚眾。六大門派圍剿光明頂這一幕可謂是經典中的經典,無數未通讀過《倚天屠龍記》的人對這一章節也是如數家珍。在《倚天屠龍記》第十一章"有女長舌利如槍"中便借張三丰之聞闡述了明教與摩尼教的關係。

從

《倚天屠龍記》第十一章“有女長舌利如槍”

雖然於第十九章"禍起蕭牆破金湯"這一章節說不得言道明教起源於波斯的祆教,但就行文內容與史料考證來看,明教應是起源於波斯的摩尼教,但是否如小說中所言,摩尼教於唐憲宗時期傳入中國呢?這一點是存疑的。換言之,也可以說是錯誤的。

從

《倚天屠龍記》第十九章“禍起蕭牆破金湯”

一、摩尼教究竟何時傳入中國?

摩尼教是公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所創立的宗教。該教在中國又稱明教、明尊教、二尊教等。3世紀時,我國新疆地區便有摩尼教活動蹤跡,並呈現出依附於佛教不斷向內傳播的跡象。7世紀後期,中亞摩尼教團正式與唐王朝發生接觸。《佛祖統紀》中關於摩尼教團入唐之事就有所記載:

"延載元年(694),……波斯國人拂多誕持《二宗經》偽教來朝。"

《閩書》中也有提及武則天接見摩尼教團的事件:

"慕闍當唐高宗朝行教中國。至武則天時,慕闍高弟密烏沒斯拂多誕復入見,群僧妒譖,互相擊難,則天悅其說,留其課經"。

而行文中的"慕闍"義為"承法教道者",是摩尼教教階最高的教師。而"拂多誕"義為"侍法者",是比慕闍教階低一級的神職人員。由此可見,摩尼教於武則天時期便已正式傳入中土地區,並且於開元七年(719)吐火羅國支汗那王帝賒,便將能夠翻譯摩尼教經文的大慕闍獻於唐玄宗。這些都反映了摩尼教高級僧侶來唐的情況。而《倚天屠龍記》中所撰寫的摩尼教於唐憲宗時期傳入中土則屬於歷史史實的錯誤。唐憲宗時期不過是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罷了。


從

《摩尼降誕圖》

二、金庸先生筆下的明教是純粹的摩尼教嗎?

摩尼教雖然在中國被稱為明教,但金庸筆下的明教並不是純粹的摩尼教。

祆教是公元前6世紀安息王國貴族瑣羅亞斯德在波斯東部創立的宗教,又稱瑣羅亞斯德教。早在先秦時期,祆教就已通過斯基泰人傳到我國的新疆地區。並且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中國內地已廣為流行。在《唐十道記》中就有記載北魏胡太后赴嵩山拜胡人天的事件,而這裡的胡人天便是祆教的神在中國的俗稱。而在隋朝時期便設有薩保對祆教徒進行管理。唐朝時期東西兩都設有祆祠,長安6所,洛陽4所。而每所祆祠可容納教眾三千餘人。此外,吐魯番、哈密、敦煌、武威、寧夏、鄴城、湖北、揚州、鎮江、廣州等地,也有祆教徒活動或建有祆教教堂。並且專設有"祆正

"專門管理祆教事務。《通典·大唐官品·薩寶府祆正 》中就所涉及:

"祆者,西域國天神,佛經所謂摩醯首羅也。武德四年(621),置祆祠及官,常有群胡奉事,取火咒詛。"

唐朝時期,祆教信仰較為廣泛,甚至成為文學作品的題材。《太平廣記》中就曾記載柳毅欲見龍王洞庭君時,提到了祆教經典《火經》,即《阿維斯塔》。

祆教宣揚世間存在著善、惡兩種神靈,善神代表著光明、潔淨、創造、生命和美德;惡神代表著黑暗、汙濁、破壞、死亡和惡行。善惡鬥爭的結果是善戰勝了惡。在善、惡兩神的對峙中,人類可以自由選擇,從善者可以進入天堂,而從惡者則下地獄。祆教主張揚善去惡,奉《波斯古經》為經典,並認為火是善神的兒子,是光明和善的代表,所以教徒必須建立火壇祭祀聖火,所以祆教在中國又被稱為拜火教、火祆教。而這些教義與說不得所言又十分類似。

從

法拉瓦哈,最著名的祆教象徽之一

並且明教教眾在日常行為中也踐行著祆教的教義。例如第二十九章"四女同舟何所望"中雲風月三使身著的白袍角上便繡有火焰之形,手拿的聖火令可以號令諸教眾,由此也可看出,明教對於火圖騰的崇拜。並且當妙風使勒令謝遜殺了金花婆婆時,金毛獅王以"明教教旨乃是行善去惡,意氣為重"為由回絕了他的命令。而這裡所體現的明教教旨也與祆教的教義不謀而合。

而摩尼教教義核心是"二宗三際論"。"二宗"即指的是光明和黑暗(善和惡);"三際"則是初際、中際和後際,也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摩尼教主張揚善去惡,拯救世人,並且在傳入中國之際,為了能夠順利傳入中土,假借佛教之名進行傳教,因此不動魚肉,不食葷腥。在第十一章"有女長舌利如槍"中便有提及明教不動魚肉,只吃素食,並且對外人假稱奉佛拜菩薩,不洩露自己明教身份的情節。

從

《倚天屠龍記》第十一章“有女長舌利如槍”

除此之外,據王國維先生在《東山雜記》中所記,當時的京師圖書館中所藏的敦煌佛經,除了佛教經典之外,也有摩尼教經典,內藏有摩尼教經一卷,然而雖然是摩尼教經典,但行文卻全部模彷彿教,內容頗為巨麗,當時的文人、教徒對其也多有潤色。由此亦可看出,摩尼教除了假借佛教之名外,連教義內容也多有沿襲,內化於自身,以達到傳教的目的。

除了披上佛教的外衣之外,摩尼教也是將道教思想融入其中,以利於在中土傳教。在《老子化胡經》中便將摩尼與老子等同,認為摩尼是老子化身:

"我乘自然光明道氣,飛入西挪玉界蘇鄰國中,示為太子。舍家入道,號曰摩尼。轉大法輪,說經戒律定慧等法,乃至三際及二宗門。上從明界,下及幽塗所有眾生,皆由此度。"

而這一看法在《佛祖統紀》與《摩尼光佛教法儀略》中都有所記載。並且在《摩尼光佛》中也有大量道教用語以及道教諸神的引入。


從

《摩尼光佛教法儀略一卷》


據此可知,當時入唐的摩尼教不僅藉助佛教,而且亦憑藉道教向中原地區不斷地傳播。摩尼教在中土的傳播並不是偶然的,正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那般,也是將多種學說融匯在一起,以減少其傳播的阻力,更有利於它的發展。而明教也是披著佛教的外衣,並在演化的過程中,將本土道教的思想內化於明教教義之中。並且在《倚天屠龍記》中,新任明教教主張無忌更是將道教思想與明教教義融會貫通,實現了二者的和諧共生。

然而祆教與摩尼教在波斯本土因教義存在衝突,二者經常互相傾軋,最終祆教在波斯王的支持下,清除了摩尼教,摩尼本人也被迫害致死,教徒四散於世界各地進行傳教,以延續摩尼教教義。因沒有波斯薩珊王朝官方背書,因此只得假託他教,並吸收多種宗教思想,以利於在他國的本土化傳播與發展。而同出于波斯的祆教則成為了它最好的外殼,為了生存,雖有滅宗之恨,教義衝突,但也不得不假借其教義,實現在中國的本土化傳播。因此,後世也多有誤解,認為摩尼教源出於祆教,而祆教的教義則亦被明教所接納。例如光緒年間的蔡東藩在《唐史演義》一書中便寫道:"摩尼教。系波斯人摩尼所創,源出拜火教,回紇人多宗之。"由此也可見其誤解影響之深遠。

因此,明教並不是純粹的摩尼教,而是祆教與摩尼教的結合,並且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為了生存,傳入中國的摩尼教也不再是純粹的摩尼教,而是披著祆教外殼,融合道教、基督教、佛教等思想,適應本土化發展的宗教。正如《熔爐》中所言:"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但是有些人、有些宗教,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改變,有些人為了生存便已付出了全力,這便是赤裸裸的現實。雖然正如陳垣先生所言:"摩尼教治己極嚴,待人極恕,自奉極約,用財極公,不失為一道德宗教。

"但是摩尼教的改變以及本土化努力,並沒有得到官方的認可,最後不得不偽裝自己,轉入地下發展。

從

《熔爐》

三、從"明教"到"魔教",摩尼教在中國是如何一步步“風評被害”的?

1.佛教的傾軋。

佛教對於搶自己地盤的行為一向看不慣,更何況是披著佛教外衣的摩尼教。於是佛教便從輿論戰以及政治手段兩方面圍剿摩尼教。

其一便是輿論戰。《金剛經靈驗傳》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名叫吳可久的男子,南越人氏,唐朝元和十五年居住在長安,信奉摩尼教,他的妻子王氏,也跟從他信奉摩尼教。一年多之後,他的妻子突然去世了。過了三年,她託夢給吳可久說:"我因為犯了罪被變成了蛇,被囚禁在皇子陂浮圖下,明天將死,希望你為我向和尚求情,求他在那裡誦唸金剛經,以求能夠免除別的苦難。"因為吳可久認為夢中的事是不可信的,於是他就斥責王氏,妻子發怒,啐他的臉。吳可久頓時驚醒,而兩頰這時腫痛的難以忍受。看到丈夫的情狀,王氏不忍,便又託夢給他的哥哥,讓他去園中找龍舌草,搗碎敷在丈夫的臉上。哥哥醒來之後趕忙去找龍蛇草,替弟弟搗碎敷在兩頰,不久兩頰的腫痛果然消除了。於是第二天一大早,兄弟倆便一同前去請和尚於皇子陂浮圖旁誦唸金剛經。在誦經之時,忽然有條大蛇從塔中出來,抬頭四處觀望。經誦唸完了它也就死了。吳可久感其靈驗,便拋棄了摩尼教,歸入佛門,常常誦唸金剛經。而這個故事可信度極低,不過是臆撰的故事罷了。但這樣的形式卻是佛教攻訐摩尼教,進行輿論戰的一個手段。通過輪迴報應論,勸誡時人摒棄摩尼教,信奉佛教追求善緣,在當時古代樸素唯物主義難以成為主流,儒釋道三教並行的唐朝而言,可謂是手段高明。

從

《金剛經靈驗傳》

除了臆想故事進行攻訐之外,佛教徒更是將"摩"字易為"魔"字,誣稱其為"魔教"。再加上摩尼教徒只吃素食,不食葷腥的教規,便被佛教徒冠以"吃菜事魔"的惡稱。在《大宋僧史略》中更是誣陷其"不食葷茹,誘化庸民,糅雜淫穢,宵集晝散。"並且稱摩尼教徒為"妖賊",應當盡數誅斬。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更是稱其教義為"魔法",稱其教眾為"魔賊

",而這些稱呼則是進一步將其汙名化、妖魔化。

其二便是政治手段。雖然摩尼教可以說是一個"尚和"的宗教,在教義中也是倡導要心懷慈善,常懷歡喜,口無粗惡,不與他人鬥諍,但是佛教依舊步步緊逼。732年,應佛教要求,唐玄宗下詔禁止摩尼教:"末摩尼本是邪見,妄稱佛教,誑惑黎元,宜嚴加禁斷。"。除了在輿論戰上攻擊披著佛教外衣的摩尼教之外,在政治上更是不留情面,借玄宗之手將其嚴加禁斷,阻絕其在中土傳播的可能。於是摩尼教被迫轉往回鶻傳教,雖然在大唐傳教受阻,但在回鶻卻混的風生水起,回鶻可汗有時都要與摩尼僧人討論國家大事。因此,安史之亂後,回鶻因助唐平叛有功,摩尼教在回鶻的庇廕下才又重回大唐。並且於大曆三年(768),唐代宗應回紇奏請,準於摩尼教在長安正式設置寺院,賜額"大雲光明寺";六年,又在荊、揚、洪、越等州各置"大雲光明寺"一所。元和二年(807),在河南府、太原府置摩尼寺三所;十二年,回鶻又遣摩尼師8人到長安進行傳教。然而這些都已是後話了,就佛教的種種手段來看,佛教對於這個"冒牌貨"是無法容忍的,於是也處處攻訐摩尼教。

從

福建晉江草菴光明佛造像

2.唐朝與回鶻關係惡化。

開成五年(840),回鶻汗國因為長期的無道統治被附屬部落黠戛斯打敗,面臨著亡國危機。其中回鶻的大部分貴族及其附屬部落選擇南遷至天德軍城一帶,唐王朝為其提供物資等的援助,並冊封回鶻統領烏介為回鶻可汗,勸導各部不要各自為戰,聽從烏介可汗的指揮調遣。然而烏介可汗希望借天德軍城士兵以及唐朝已招撫的回鶻其他部落的力量復國。唐朝拒絕了回鶻的請求,並希望其憑藉自己的力量復國。然而回鶻對唐朝的做法不滿,於是開始攻擊唐朝邊境。唐朝派遣軍隊回擊回鶻部眾,並於843年大敗回鶻,846年烏介可汗被殺,遺下的烏介部落大多被大唐招撫,融入唐朝。唐朝與回鶻一役中,死傷數十萬人,可謂是戰況慘烈,而受到回鶻庇護的摩尼教也難逃厄運。會昌三年(843),唐武宗下令各道收管回鶻及摩尼僧眾的莊宅錢物等。兩年後,在下詔禁佛之時,勒令摩尼教徒還俗,外國摩尼師流放到邊地,不少摩尼教信徒被迫害致死。摩尼教在會昌滅佛運動中也是遭遇重創,自此風光不再。

3.參與農民起義運動,與官府交惡

摩尼教自宋代起便呈現出分化的趨勢,一部分摩尼教依託道教進一步發展,而另一部分摩尼教則漸漸與民間秘密宗教相融合,並且逐步發展成為農民起義運動的指導思想。正如說不得在第十九章"禍起蕭牆破金湯"中所言,摩尼教素來與朝廷官府作對,被朝廷視為魔教、妖教。而摩尼教在中國風評徹底被害,也是與此密切相關。

從

《倚天屠龍記》第十九章“禍起蕭牆破金湯”

《宋會要輯稿》中就將摩尼教所念經文以及所繪佛像視為妄誕妖怪之言。方勺在《泊宅編》中直接將其稱為"食菜事魔、夜聚曉散"。梁貞明六年(920)的毋乙之亂,北宋宣和元年(1119)的方臘之亂,南宋建炎四年(1130)的鐘相起義,南宋紹興三年(1133)三月的餘五婆起義,元至正十年(1351)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起義,其指導思想便有摩尼教的成分。陸游在《條對狀》中就稱其教眾為"妖幻之人",在兩浙、福建一帶尤盛,當地秀才、官兵等人多有傳習,並自稱為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等稱號。身著白衣、頭戴烏帽,集結成社,傳播經文教義,刻為雕版流傳。後來,摩尼教更是在民間進一步發展,與白蓮教、彌勒教等民間秘密宗教相結合,並由此產生了元末的農民大起義。而出身於農民起義軍的朱元璋則深知這些民間宗教的力量,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將這一干宗教全部定為"左道異端之術",進行殘酷打壓,"為首者絞,為從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自此,摩尼教等同於"魔教"的風評則徹底無法扭轉。雖後世仍有所傳播,但只能以非法身份於地下進行秘密傳教。

從

摩崖石刻

天威難測,世情如霜,當儒釋道三教在古代社會佔據統治地位之後,任何新教抑或外來宗教想要獲得官方的認同都已不再具有可能性,即使摩尼教本身的教義旨在教導民眾從善棄惡,懷憐憫慈悲之心,提倡誠信,遠離爭鬥,然而一旦擁有受眾基礎,威脅到它們的正統地位時,便會受到所謂"名門正派"的殘酷擠兌,誣陷其為"妖說"、"妖教"、"左道",嗔其教徒為"妖賊"、"妖巫"、"妖黨"等。有時甚至不惜動用政治力量,借官方之口,嚴禁所謂"左道異端"的傳播。摩尼教眾被明令驅逐,寺祠被毀壞,經書被焚燬,然而摩尼教本身是否有錯呢?難道因為其特殊的宗教儀式以及外來習俗就應被社會所誤解,所邊緣化嗎?就應當被佛教抹黑而無辯駁的機會嗎?

正如《倚天屠龍記》中楊逍與眾教徒所誦經文:"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明教本身教義堅持揚善除惡,普度眾生,似乎並無"邪魔

"可言,但卻被朝廷定為"左道妖說",在順民心中,便成了極其神秘的"魔教",在"名門正派"眼中,它便是"旁門左道",誓要傾軋剿滅,正如唐朝佛教對待摩尼教那般,不留後路,斬草除根,因此六大"名門正派"圍剿光明頂便成為理所當然之事。然而神耶?魔耶?俠耶?邪耶?蒼茫大地,是非黑白,由誰來定?或許是刀光劍影后,殘存的勝利者。或許是歷史浮沉中,冷眼旁觀的看客。但這死死生生,都是一段段鮮活的歷史,而不是一個個冷冰冰的數字。


從

《倚天屠龍記》

或許,歷千萬祀,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大戲早已看膩,一曲曲江湖中的斧光燭影已經聽厭,這看似沒有盡頭的天涯路已無力前行,那風雲中的爾虞我詐惟餘厭倦。此時的你,只想于田間野舍泡一壺熱茶,種三兩梅花,有紅巾翠袖搵去刀光劍影中早已風乾的血淚,有兒女成群圍繞在曾經漂泊無依的伶仃之軀,然而卻發現周遭的一切都已改變,"邪與魔"成為了自己永遠無法抹去的痕跡,被世人用鄙夷與驚懼的眼神、嗤笑和驚顫的言語深深地烙在曾經誓要揚善除惡,拯救世人的初心之上,然而這一切又是孰是孰非?孰善孰惡?魔耶?神耶?邪耶?俠耶?餘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然而這一切是非功過,或許會就此沉寂,或許歷史會給我們答案。但歷史的真相又該去何處探求,又有誰在尋覓?

大概是一代代心懷信仰的學者孜孜不倦的追尋著歷史的真相、還原著事件的本真吧。

原創作者|國學菌

拙文一篇|願得斧正

關注我|每日分享考古、歷史、詩詞等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