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琢方寸以示信

說詩畫|巧琢方寸以示信

唯印示信,見印如見君,是我們對印章功能的最重要的闡釋。

篆刻藝術源於春秋戰國,最初的璽印,可能源於象形圖像的族徽,用於烙印奴隸,也可能是為了紋飾複製需要,製作出的圖案模子印。

隨著文字的普及,璽印承載的功能,愈發重要:用於檢查貨物是否開封的封泥之上,是見證商業貿易的信物;用和氏璧製作的傳國璽是帝王的象徵;國家戰事緊急時刻任命將軍,便有了急就章將軍印…

說詩畫|巧琢方寸以示信

因璽印的便利性與重要性,它便由國家向民間普及,促進了官印和私印兩大體系的發展。相對的,官印要凸顯廟堂之氣而顯得端莊大方,私印則會在文字和風格上更加自由。

當然,印章內容就不止於文字,有描繪巫術生活的神人操蛇、反應神仙出行的羽人御龍等等,凡生活中所見事物皆可用圖畫所表現,這也是肖形印的形成過程。


說詩畫|巧琢方寸以示信

文字也不一定是國家長官的官位和隔壁的某個鄰居的名字,古人們特別喜歡將吉祥的話語,鑄刻於璽印之上。戰國時代常見“昌”、“正行”;秦王朝的子民們標榜“日敬毋治”、“和眾”;到了漢代民富國昌,人們希望這樣的生活“宜子孫”--- 這便是我們的吉語印。

戰國至秦漢的璽印篆刻雖由匠人在定式中創作,但融合了後世在書法篆刻創作藝術上的諸多思想和觀念。宋代隨著古物收藏考據的熱潮,金石學逐漸發展起來,文人在金石學上的發現,也開始影響到篆刻。到元代吾丘衍、趙孟頫興款識題跋,文人開始介入後,篆刻藝術發生了質變。篆刻由匠人制作逐步演變為由文人階層參與指導,內容上也不單一為名章、齋號、詩詞等內容,彰顯品味和格調的閒章出現在了篆刻中。

在元代王冕發現了易於上刀進行篆刻的花乳石之後,文人們找到了不同於銅、玉那般堅硬難以篆刻的媒介材料,經由明初文彭、何震而日趨成熟。


說詩畫|巧琢方寸以示信

經明初創立之始,篆刻藝術因思想觀念、地域環境、藝術形式的不同而流派紛呈。清代中後期,碑學及金石學影響了篆刻藝術,“印從書出”、“印外求印”的美學觀點被提出,書法與篆刻愈發密不可分。取法磚文的質樸率真、鳥蟲篆的婉麗多姿、封泥的斑駁絢爛,三晉璽印的直率遒勁……從戰國陶文到殷墟甲骨,秦詔版漢瓦,鐘鼎文碑刻,種種書體形式皆可溶於篆刻。刀法也由刀出變為書出,出現了衝刀、切刀,於是乎以刀代筆,求其渾樸厚重之趣,寓巧於拙,盪滌纖曼,在小小方寸間強調視覺感觀的衝擊及震撼力。

篆刻藝術的變化,從戰國到秦漢,唐宋九疊篆到元押,明清浙派、皖派到吳昌碩、齊白石,由於眾多的匠人篆刻家們對方寸間的執著、實踐和追求,創作圖式和內質得到了多元的發展。在漫長的發展史中,篆刻由實用向藝術轉變的脈絡從未間斷。

說詩畫|巧琢方寸以示信

將文字鐫刻於指尖般大小的方寸之間,卻又能將其中所蘊含的審美語境、性格特徵、畫面意境傳達給我們,著實使人感動著迷。

璽印雖為信物,卻不止信物那般含義單一,每每觀摩一方印面,便是與時空的一次對視。



說詩畫|巧琢方寸以示信

篆刻選自蓁熙詩畫

特邀上海書法家協會會員、曾十數年執教西安美院上海分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書法及篆刻課程的周古天先生,為古詩詞專輯創作詩名篆刻作品。

周古天先生所治的印,如大匠造屋,文字考據,筆畫間架;位置經營,各得其位,顧盼生姿;衝刀如黃土耕犁,大樸拙質,其方寸間虛散懷抱,氣吐霓虹,是眾多知名書畫家一心所求之印。

本次特將周先生所篆之印融入傳統的詩書畫樂中,期盼能以印為引,帶諸位一同領略水墨詩畫的奧趣。


文章來源:【蓁熙文化】公眾號


版權申明

文中音視頻作品及圖片

版權歸蓁熙文化所有,

未經正式許可或授權,

不得用於其他商業用途或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