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抖音的男人不能要 | 現代人相親實錄

01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是這麼說的:

女孩找對象時,可以問一下男方是不是喜歡刷抖音?

“如果一個外表很剛的純爺們兒,早就贊過了口紅一哥李佳琦,熱門色號比你都門兒清,小心他扮上女妝比你都妖精…

如果你不是膚白貌美大長腿,不要找一個刷抖音的男人。一個相信世間遍是抖音美女的死宅,該如何面對一個120斤A罩杯的你?”

我們暫且不論這個理論是否站得住腳,只說這背後潛藏的普遍心理:

“我是女方,所以應該有優先篩選對象的權利。”

“我的要求不低,起碼在抖音這一關,就要做到不能將就。”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配得上我。”

不可否認,大部分女性其實都有過類似的想法,而這其中又有至少80%,都有過在社交軟件中,通過蛛絲馬跡,來判定男人是否靠譜的行為。

女人永遠在精挑細選,而男人則是永遠等待被檢驗。

刷抖音的男人不能要 | 現代人相親實錄


02

這些年社交媒體一直有個論調,剩男剩女的比例都在增加,但男性的數量,要比女性多出3000萬。

僧多粥少,供需又是第一生產力,在如此競爭巨大的環境下,男屌絲們都必須跪舔才對,至於被女人當成白菜一樣挑選,也是理所應當。

但,這種言論,其實缺乏一個最基礎的思考。

地域隔離。

正如任何一個國家裡的窮人和富人,都不可能呈平均狀態分佈一樣。剩男剩女,在一定比例上,也存在著不同地域隔離。

農村的剩男多,而城市的剩女多,城市的剩女即便再多,農村的單身漢也還是討不到老婆。這是一個很難去打破的規律。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

關鍵在於,大城市打拼的青年男女,在是否會繼續留在城市這個問題上,考慮的東西明顯不同。

受自身條件的影響,有一些男性同胞即便是很努力地奮鬥,最終也沒能在大城市裡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沒有辦法安身立命,最後的選擇就只剩下回到老家。

而女性卻不同,即便是面對相同的困境,女性也會本能地試著在大城市待得更久。

沒有買房的壓力,也少了更多三十而立的道德施壓,她們會有更多自由來繼續挑選,甚至還有通過婚姻,而讓自己繼續留在大城市裡的可能。

刷抖音的男人不能要 | 現代人相親實錄

如此一來,經過社會環境的篩選,能留在大城市的男性幾乎就剩下條件都還算不錯的那一部分,優秀比例很集中。

而女性就相對更低一些,多出來的一部分女性,即便知道自己條件不好,也不會輕易地放棄自己熟悉的陣地。

所以,所謂的狼多肉少,在大城市裡,根本就不成立。

男性要比女性多出3000萬,那是不看地域,只看數量的結果,這3000萬里,並不是所有的男性都在同一個牌桌上。

在農村,條件還算不錯的男人都還在愁著娶老婆。而在城市,優秀的男性依然是炙手可熱的搶手貨,至於底層男性,則從一開始,就沒有資格進入到這場遊戲裡。

以前,如果你還覺得,相親市場裡永遠是女方佔便宜,等再過幾年,篩選地更加明顯一些,你就能明白,真正能讓女性挑選的,已經不剩幾個。

到那時,想必對方還刷不刷抖音,點贊什麼的,估計你也不會那麼在意了。

刷抖音的男人不能要 | 現代人相親實錄

03

被逼流落到相親市場裡的男女,大都會都會矛盾且焦慮:

一方面是覺得自己配得上更好的,一方面又擔心找不到更好的。

找到一個互不嫌棄,門當戶對的已是不易,若還想兩人一見鍾情,乾柴烈火,那更是難上加難。

有一個相親中介的機構負責人,曾說過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在中國的相親市場裡,多數人都有一個習慣,在沒有合適的對象之前,他們心態很好,要求不高,只要看對眼就行。

而一旦有活生生的人站在眼前,他們的篩選標準,就開始直線上升,彷彿對面的那人只要稍有些瑕疵,就配不上自己這一腔熱情。

根本搞不清楚自己幾斤幾兩。

當然,除了自我認知上的錯位,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去評價別人和評價自己時,標準完全不同。

一般我們評價他人,都會用非常客觀而又理性的詞彙,比如外貌、家世、所作所為。

“他長相如何?”

“他有多少錢?”

“他的舉止行為是否得當?”

這些構成了我們對別人的第一印象,但評價我們自己時,則會更多地用到主觀色彩的詞彙。

“我脾氣很好。”

“我很有上進心。”

“我做事努力而且很認真。”

你以為自己各方面都很不錯,但其實你們各自評價的體系都各不相同,也就很難做到真正的“郎才女貌”。

如果你想評判自己的真實水平,最好的辦法就是看中介會給你介紹什麼樣的對象。

不一定能代表全部結論,起碼在介紹人眼裡,那個人一定跟你很配。

在中國,相親,是一件能牽扯到很多因素糾纏的“交易活動”。

他不僅需要你有參與遊戲的資格,也要有自我清醒的認知,更要有匹配慾望的能力。

聽上去很複雜,做起來也很難,但老話說得也好:

在動物園都打不到獵,入了森林,你以為會更容易嗎?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