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該如何破除迷茫,追求成功?

作為一名始終心懷中國青年的人生導師,李開復相比其他創業偶像和名人給年輕人的影響要深遠的多。


畢業於卡內基梅隆大學,並取得博士學位,谷歌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先後在蘋果、SGI、微軟等多家IT公司擔當要職,創辦微軟亞洲研究院,在業界被稱為“人工智能先行者”。


這每一項說起來都是了不起的頭銜,令我們本該密切關注的應該是這位天之驕子的商業動向,但是一路走來,相較於他的成就,國內可能更津津樂道的反而是他對於祖國大陸青年一代的關懷和熱忱。


年輕人該如何破除迷茫,追求成功?


本文想談的,正是我從開復老師出版的書籍中所理解到的一些感悟。


1


什麼是成功?


《做最好的自己》出版於2005年,乍一聽這個名字,都會以為這又是一本標準的成功學勵志書。我之所以接觸到這本書,正是因為在網上看到《李開復寫給中國青年學生的一封信》,書信語言平實,但我折服於他在書中的內容竟能夠讓人生出一種“這個人好像真的懂年輕人的困惑”的感覺,於是開始關注作者的其他作品,所以在書店看到他寫的《做最好的自己》時痛快的結了賬。


年輕人該如何破除迷茫,追求成功?


迷茫和焦慮,似乎成了這個時代年輕人的底色。


對拿到這本書之前的我而言,也是如此。


當然,在拿到這本書之後,我還是會迷茫和焦慮,所不同的是,看了這本書,我已經可以對這些情緒進行自我審視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進步。


那個時候的迷茫是因為不知道自己該去追尋些什麼,焦慮則是因為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能追尋到自己所要的東西。


正像李開復在《做最好的自己》一書中開頭寫到的那樣:


今天中國的青年:

——非常優秀,但是非常困惑

——非常聰明,但是不夠自信

——有幸出生在擁有選擇的時代,但是時代並沒有傳授他們選擇的智慧


誰的青春不迷茫,每一代的年輕人都會有這麼一段在迷霧中前進看不清前路的歲月,隨著社交媒體的聚光燈把別人的人生展示在我們眼前,有差距自然有比較,有比較就有心理失衡,所以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在迷茫的同時,更多了幾分焦慮。


既然我自己不知道要什麼,那麼就看看別人要什麼吧。


大家都在追求成功,那我也追求成功就好了嘛。


但好像答案也就僅限於此了。


年輕人知道要追求成功,但是到底什麼算成功?什麼不算成功?我們又該如何達成?這一系列問題統統沒有答案。


這個時候,社會規則給了我們一個簡化的解決方案,既然如此難以衡量,何不拿可量化的名利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這豈不省事?


有人會說,拿名利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這沒問題啊,能夠憑藉自己的努力獲得名利這本身就是其價值的一種體現啊。


是的,以名利來作為成功的判斷標準這沒問題,但出問題的地方在於,它不該成為唯一的標準


2


一元化成功觀害了誰?


正如書中所說:


“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條,成功的標準也不止一個,能夠在社會上與他人競爭脫穎而出固然是成功。但有勇氣不斷超越自己,不斷超越過去的人,為什麼就無法躋身於成功者的行列呢?如果只知道被動地接受世俗化的成功標準,就只能在人云亦云的氛圍中迷失自我,盲目選擇那些不適合自己的成功之路,就會為自己戴上沉重的精神枷鎖。”


再從客觀來說,如果按照“一元化”的成功觀,僅以財富和名利來衡量個人、團體乃至社會的成敗,那麼,這個社會上99%的人都無法躋身於成功者的行列。畢竟在工作中取得晉升當上領導或成為億萬富翁的也只是少數人。這些人固然在自己的奮鬥方向上取得了成功,但這就意味著其他人都是失敗者嗎?那些不善於管理、缺少一些領導才華,但是卻能在特定領域深入鑽研的技術專家,還有那些不喜歡追逐名利、卻能在知識的天地裡自由馳騁的學者,我們能說他們都是失敗者嗎?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是生存的必需品,但它不是全部,名利可以作為衡量成功的目標,但是我們不應該只有這一套標準。


前幾年移動互聯網浪潮興起,讓創業成為許多追求成功者的必然選擇。彼時很多創業者融資上市的創富神話被大肆報道,與此同時自媒體圈也有一批販賣焦慮的文章橫空出世,賺足了眼球,猶記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題目為:《摩拜單車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文章,可謂擊中了中年人的軟肋,看完只能唏噓不已。


但如今想來,真的是好沒道理,她創業成功自然是好事,但是跟其他人有什麼關係,除了大家都被打上所謂“中年人”的標籤,興趣、天賦、能力、及客觀條件等全無任何相同,為何就非要相提並論。寫手是為了利用人性獲取關注,但讀者大可不必被這“鼓吹創業”的風氣帶偏,踏踏實實自我提升,循序漸進也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成功。


過於關注這些創富神話,必然會導致一元化成功標準的愈加凸顯。而這對社會的長遠發展明顯是不健康的。一個社會,名利雙收,創業成功的人不過寥寥,很多人一輩子從事的也不過是平凡而又普通的工作,在這樣的崗位上奉獻自己的價值,又何嘗不是一種成功。


李開復的母親就被她所有的朋友公認為“成功者”,她一生最大的成功就是養育了7個子女,作為一個傳統的女性,她教育子女從小要學習中國傳統的思想和文化,恪守中國傳統的禮節和德操,可是她也看到世界的進步,鼓勵子女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支持子女“做最好的自己”。


卡夫卡生前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小職員,但是卻寫出了《城堡》、《審判》等震撼人心靈的偉大作品,在他去世後這些作品被朋友整理出版,這使得卡夫卡攀上了文學的頂峰。


年輕人該如何破除迷茫,追求成功?


還有李開復提到自家的園丁,這位來自墨西哥的移民,非常喜歡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每當掌握了一種新的栽培技術,他都會無比興奮。憑藉著超常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他獲得了所有僱主的好評。這是屬於他的成功。


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上獲得了成功,這是社會的評價體系所應該承認的,也是我們對自己所取得的成功應該擁有的認同。


3


追尋屬於你自己的成功


如果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只承認少數幾類成功者,那麼,在平凡的工作中取得了不俗業績卻無法獲得認可的人就很難體會到真正的快樂,這個社會中有勇氣從事那些寂寞、枯燥卻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工作的人就會越來越少,這不僅極為可悲,社會也因此無法均衡發展。


既然一元化成功不可取,那麼我們該秉承著怎樣的成功觀?


開復老師在書中表達了他的觀點,他認為,真正的成功有很多種,可能是創造出了新的產品或技術,可能是取得了突破性的科研或學術成果,可能是因自己的行為而給他人帶來了幸福,可能是在工作崗位上得到了別人的信任,也可能是找到了最能使自己滿足和快樂的生活方式。同樣,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令人羨慕的名望和財富也是一種應當被最終和認可的成功。


總之,一個社會需要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成功,年輕人也需要樹立多元化的成功理念,這樣才不會被世俗的成功標準所影響,才能有勇氣和智慧選擇適合自己的成功道路


多元化的成功觀還是年輕人緩解焦慮的強心劑。相比於依照世俗的標準去追求成功,年輕人可能更需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熱愛,併為之而努力,不必豔羨,不必眼紅,穩紮穩打,當你將自己的熱愛做到極致,你就會達成自己想要的成功。


最後給大家送上一張圖,這張圖來自我家附近的一個網咖上樓的臺階處,覺得很有意思,當即拍下照來,給自己留了一份網癮少年的上網罪證。


大家焦慮的時候儘可以用來開解一番,繼續前行,放手去折騰吧,你這一生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大器晚成。


年輕人該如何破除迷茫,追求成功?


年輕人該如何破除迷茫,追求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