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大學:一所“80後”地方高校的逆襲

寧波大學:一所“80後”地方高校的逆襲

寧波大學

辦大學難,辦地方大學更難,辦不在省會城市的地方大學難上加難。

然而,教育部2017年公佈的“雙一流”大學建設方陣裡,有一所不在省會城市、非211的高校不僅名列其中,並且成為改革開放後建校的唯一入選者。

它就是寧波大學。縱觀短短32年的校史——1986年建校、1998年獲批碩士點、2007年獲批博士點、2017年入選“雙一流”,寧波大學十年一個臺階,步步為營,似乎從未踏空。

寧波大學憑什麼與那些老牌高校同臺競爭呢?

錢從哪來

從創立的那天起,寧波大學就是吃著“百家飯”長大的。

寧波大學:一所“80後”地方高校的逆襲

▲1985年9月25日,鄧小平為寧波大學題寫校名。

辦地方大學,錢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

其實從50年代起,寧波人就想辦大學,几上幾下,都沒有辦成。寧波大學原校長聶秋華告訴記者,到改革開放時,寧波只有兩所專科學校,與其國家重點開放城市的身份很不相稱。當時的寧波,百廢待興,到處都需要錢,也顧不上辦大學。

這時候,一個對寧波大學的關鍵性人物出現了——“世界船王”包玉剛先生。

1984年,包玉剛應邀回到了闊別35年的家鄉寧波。看到地方政府修繕了他的祖宅,重修了他父母的墳塋,十分高興,當即表示要為家鄉做點事情。地方政府提了幾個方案,包玉剛最後決定辦大學。原因也很簡單,當時寧波市人口和香港差不多,大概有500萬,但香港有好幾所大學,寧波卻一所也沒有。

不久,包玉剛到北京參加香港迴歸的簽字儀式,順便向鄧小平彙報了在家鄉辦一所大學的想法。小平同志十分支持,當即指示國務院和國家教委有關同志要具體落實好,還親自為寧波大學題寫了校名。

當時約定,基建等硬件部分由包玉剛籌集資金,日常運行經費由國家和省市負責。包先生的首批2000萬美元到位後,不到一年樓很快起來了;在國家教委的安排下,從北大、復旦、中科大、浙大、杭大(後併入浙大)五所高校抽調了骨幹教師,師資也基本齊了。1986年新生入校,寧波大學開始有模有樣了。

然而,好事多磨。1991年包玉剛先生突然去世,對寧波大學持續投入的承諾難以兌現。五所大學的援建骨幹教師,也已經幹滿了4年。寧波大學這艘巨輪一下子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

怎麼辦?他們想起了小平同志“把全世界的‘寧波幫’都動員起來,建設寧波”的號召。在包玉剛生前好友趙安中的積極呼籲下,邵逸夫、曹光彪、李達三、王寬誠基金會等“寧波幫”人士,紛紛慷慨解囊相助。30餘年來,“寧波幫”人士累計為學校捐款近7億元。

如今走在寧大校園裡,幾乎每一幢大樓都用人名來命名。除了包氏教學樓群外,包玉書科學樓、邵逸夫圖書館、安中大樓、林杏琴會堂、黃陳月莉樓……每一幢大樓的背後,都跳動著“寧波幫”愛國愛鄉的赤子之心。

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更為寧大帶來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感恩文化。2006年,寧波大學制定了“海外‘寧波幫’文化宣傳與研究工程”三個五年規劃,每年的5月份舉行“寧波幫”文化節,弘揚傳承“寧波幫”精神、培育感恩文化。

因為建設時期各不相同,投入資金有多有少,寧大校園建築風格各異,不像現在一些新建校區那樣氣派和整齊。學校宣傳部說,即使有了錢,他們也要保留下這些小樓,不會大拆大建,只會進行內部裝修改造。他們還整體規劃樓名、路名、湖名,建了校史館,要把寧波大學打造成一個“感恩文化園”。

“從創立的那天起,寧波大學就是吃著百家飯長大的。”寧波大學校長沈滿洪說,“‘寧波幫’人士留給寧大的,不僅僅是他們捐贈的鉅額發展資金,更多的則是他們帶給學校和學生的精神給養。寧大的感恩文化,已經植根在她的血液裡。”

感恩文化點燃了寧大學子反饋母校的熱情。作為一所年輕的大學,寧波大學校友已累計向母校捐贈1.96億元。在2018年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排行榜上,寧波大學排名第30位,遠遠超過在其他大學排行榜上的名次。

迎難而上


愛國愛鄉、創新創業,是“寧波幫”身上最顯著的標籤。

寧波大學:一所“80後”地方高校的逆襲

▲寧波大學中矗立的包玉剛雕像

在非省會的城市新建一所大學,其難度可想而知。

寧波大學是在“寧波幫”人士的鼎力幫助下建立起來的,“愛國愛鄉、創新創業”是“寧波幫”身上最顯著的標籤。多年來,寧波大學在不知不覺中也注入了“愛國愛校,創新創業”的文化基因。

寧波大學黨委書記薛維海曾長期在政府部門工作,負責招商引資,對寧波幫和寧波經濟發展歷程十分熟悉。他認為,一所大學要有生命力,一定要創新。“寧波幫到了上海灘,全靠一個‘闖’字,船運、貨貸、票據、股票等等,全都是創新。”

正是靠著這種“闖”的精神,寧波大學突破了種種不可能。

以2003年接受國家本科評估為例,當時很多地方高校是較為牴觸的,因為剛剛經歷過高校擴招,大家對本科教學質量都有些擔心。寧波大學卻是從內心裡歡迎教學評估,他們還把目標定為“確保優秀”。海外“寧波幫”也很關心這次評估結果,想知道這些年寧波大學到底辦得咋樣。

當時社會公認浙江省內本科教學搞得好、辦學歷史較長的學校有多所。行業內一些權威人士也表示懷疑,“像寧大這樣的學校,評個良好就不錯了,還確保優秀呢”。但寧波大學不信這些,對自己的教學改革還有些信心。

信心來自於自身的努力。為了適應國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更是為了順應學生不包分配的大形勢,2001年寧波大學實行了“平臺+模塊”的本科教學改革。平臺指的是學科基礎,模塊指的是專業方向,按照這種模式將課程靈活組合,以滿足學生面向就業市場的需求。

寧大人清楚地記得,當時評估專家組組長是湖南大學校長谷士文,起初對“平臺+模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還有些懷疑。谷士文本人是計算機專家,一到學校就直奔信息學院,把畢業生的畢業論文都調出來看,找教師和學生了解改革的具體內容。

寧波大學信息學院教師許多是國外剛回來的博士,學生研究的課題都是企業的真問題,給評估組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後,寧波大學如願獲得了優秀等級,也成為當時20多個獲得第一批優秀院校中唯一改革開放後成立的大學。

迎評不是目的,改革還在繼續。2005年,學校成立創業指導中心;2008年底,寧波大學“平臺·模塊·窗口”式大學生自主創業教導模式創新實驗區項目,成為全國30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之一;2015年成立創新創業學院,建立以“寧波大學1986創夢園”為核心的創業孵化平臺……

“把成才的選擇權交給學生”,是寧波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的宗旨。目前,學校擁有各級各類科技創新平臺70個,建有12家省級校內實踐基地,已建成創新性開放實驗項目305項,全校每個學科性學院均有創新性開放實驗項目供學生選修。

“愛國愛校、創新創業”,如今已成為寧大學生的基本素養。通過十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探索,397家註冊企業,20多萬人次先後參與,3億多元創新創業基金,學生創業率近5%……學校2017年被教育部評為“國家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和“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

3月份啟動項目,6月份裝修好廠房,10月份就實現了收入與成本持平——這是浙江一渡控股有限公司的進度表和成績單。這家由寧波大學信息學院2010級學生舒天予創辦的公司,在短短7個月就實現了收入與成本的持平,並先後控股了兩家公司。舒天予的成功,折射出寧波大學在人才培養上的創新。

不忘初心

建校初期,包玉剛就提出要辦成國際水準的大學。

寧波大學:一所“80後”地方高校的逆襲

▲包氏教學樓群

“既然辦大學,就一定要辦好,要辦一流的大學”,這既是包玉剛先生的遺願,也是一代代寧大人的追求。

建校之初,寧波大學的學科建設瞄準的就是地方經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的大環境。當時準備建八個系,包括基礎學科數學和物理,傳統工科計算機、土木和機械,人文社科裡的商科、法律和外語,是當時寧波最急需的人才。

由國家教委選擇名牌高校對口援建,標準是這八個學科必須是國內數一數二的。比如復旦數學比較強,中科大物理比較強,就由復旦、中科大分別來援建寧波大學的數學和物理。援建高校的資深教授擔任寧大相應系的系主任、骨幹教師來講授主幹課程,且必須幹滿4年。北大等5所高校的對口援建,使寧大實現了高起點辦學。

寧大人把學校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1986年到2000年,從新建大學到新型綜合性大學;從2000年至2015年,從教學型大學向教學研究型大學發展;2015年至今是“雙一流”建設。每一個階段都有具體的目標。

作為教學研究型大學,博士學位授予權是一個標誌。寧波大學第一次申請博士點是2000年,當時他們建立碩士點才4年,申博之路難如登天。寧波大學抓住每一次機會,“逢博必申”,主要是尋找差距、增強實力、積累經驗。2007年,終於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也使寧波市形成了能夠培養學士、碩士、博士的完整高等教育體系。

宏觀發展目標之外,還有具體的參照體系。大到整個學校,小到一個院系,寧大都有一個明確的對標物。比如2003年前後,寧波大學就把浙江工業大學作為自己的追趕對象。聶秋華告訴記者,那些年他搬了好幾次辦公室,辦公桌上的東西也換了好多,但有一樣東西始終沒變,那就是浙江工大的十五發展規劃。聶秋華時不時會拿起來看看,向浙江工大學習、看齊。

作為省會之外的大學,寧波大學要求自己必須做好超前規劃,處處走在杭州高校的前頭。比如三級教授人事聘任改革、獨立學院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寧大都是走在浙江高校前列。超前規劃有先發優勢,2000年實行三級教授人事聘任改革後,寧波大學吸引了國內其他高校一批學者。

綜合性大學的發展難題,就是學科太多,大家都在搶資源。作為資源不佔優勢的地方大學,就必須從重點學科中再選重點突破,帶動學校的整體提升。

2009年,寧大學習江南大學啟動跨越計劃,將取得國家科技三大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和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作為標誌性成果寫入學校十二五規劃,當時許多人覺得學校領導“瘋了”。特別是國家自然科學獎,大家都認為根本不可能。學校領導卻不這麼認為,“關鍵的臺階要一個一個地上,必須咬緊牙關”。

小的突破靠院系,大的突破靠學校。在自然科學獎項上,學校動員了70多歲的原副校長王禮立出山,因為他在2006年曾獲得教育部的一等獎,在衝擊動力學研究方面有積累。在學校的支持下,王禮立聯合總參工程兵科研三所、中國科技大學組建團隊,在非線性應力波傳播理論及應用方面展開研究。

2012年,寧波大學以項目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並一鼓作氣,在2014年成為浙江第一個獲得國家三大科技獎的省屬高校,同時也獲得了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目前,學校正努力向著特色鮮明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奮鬥目標邁進。正因為幾代寧大人艱苦奮鬥、奮力拼搏,2017年,寧波大學成功入選“雙一流”。

近兩年,寧波大學加強了特色學科群建設,以打造世界一流的涉海學科群、培養一流的涉海人才為目標,帶動學校整體發展,加快實現從教學研究型大學向研究型大學轉型。近兩年,學校已累計引進學術領軍人才24人,包括我國兩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等頂尖人才3人,為“雙一流”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爭創一流上,敢於有夢、敢於追夢;在搶抓機遇上,敢於尋找,敢於爭取;在改革發展上,敢於創新,敢於突破。”薛維海這樣評價寧大人的精神狀態。

和改革開放一樣,年輕的“80後”寧波大學32年的成功經驗,就在於——把自身變成了資源,用創新成就了今天。

*文章轉載自“高教通報”,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