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人好像一條狗《反世俗理解道德經20》

在陰陽和合的時代,出家修道的人是所有人類最尊崇、最敬佩的一類人,他們說一句話比國王還管用;在陰陽反背的時代,出家修道的人,比窮人還不如,窮人還有一些財產和家庭,而修道人一無所有,是最被看不起的人,一如釋迦和濟公,下九流的乞丐。

前兩篇明此時代環境險惡,需以三藥治三病,此篇從各方面對比修道人和世俗人的狀態,好像一條狗,這就對了,不活的像一條狗,不是修道人,是假修道。

道德經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飉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唯”和“阿”都是“是的”,但“唯”是誠懇的“是的”,“阿”是曲迎的“是的”。修道人因為“唯”而不受人待見,世俗人因為“阿”受人歡迎。在這個陰陽反背的時代,“唯”和“阿”的一句應答態度的不同,卻有了截然相反的後果,不得不讓人感嘆!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在這個時代,真心為別人好的,說實話的人卻被人嫌棄,奉承捧殺對人真正壞的,卻被人欣賞。面對善惡顛倒的社會道德墮落狀態,修道人卻不能大聲疾呼,去斥責普通人,因為已經形成人之所畏的社會規則,世俗之人只能隨波逐流,而修道人不是當政者,無法強力扭轉,只能堅守自身,去不可不畏。這樣的狀態何其荒謬!而更荒謬的是還要持續很久也不會結束,反而愈演愈烈。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世俗之人在這樣的時代正合其意,如魚得水,而修道人卻拒絕所謂的成熟,像一條無家可歸的野狗。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世俗之人,都有所擁有的東西,就是一個窮人,在下班後,還可以買二兩酒一斤豬頭肉,回家樂呵一下,享受天倫之樂;而修道人一無所有,沒有地方住,風霜雨雪,到處要剩飯吃,難道修道人都是傻子嗎?對,越是末法時代,越是被人認為是傻子!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飉兮若無止。世俗之人在追逐利益的時候,都是極其聰明的,不肯放棄一切機會,而修道人在利益面前,卻非常遲鈍,像個傻子,甚至無動於衷,心如古井之波,波瀾不興,又如輕輕徐風,點塵不起。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世俗之人,都有追求的目標,給自己定下或長遠、或明天的計劃,按照計劃一步步奮鬥,奮鬥本身成了世俗人的樂趣;而修道人卻是所謂的“沒有上進心”,悠悠天地過,順緣隨性行。這樣的狀態被所謂有“上進心”的人看到了,就會規勸,激勵,結果修道人“頑”且“鄙”,“頑”是不聽勸告,一意孤行,“鄙”就是沒見識,不知道成功學的偉大。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修道人這麼傻、圖什麼?相信這是所有人共同的疑問。經過前面十幾章,相信很多人已經瞭解了,特別是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世俗中,有為了長期利益,而放棄消費進行儲蓄、投資,最終獲得人生成功的勵志故事,而

修道人更厲害,要的是一個超長期的利益,放棄短期(和永久相比,人生幾十年白駒過隙)利益,追求一個長生久視的內景世界(道),不生不滅的佛國世界(佛)和天國(基督)。為了這一目標,修道人要放棄世界上的一切,才能得到另外世界的一起,放棄人爵,才能得天爵,這個過程艱辛無比,悽慘無比,當一條喪家之犬,很正常。邱真人在成道前,沒有吃過一次飽飯,才換來了全真演教天尊的尊位。而修道人就是要和世俗之人不同,表面遵守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的約定俗成,但跟不上是放棄世俗利益的,“我獨異於人”,這種方式的可貴之處就是返本歸真,回到天國父母那裡,相比之下,世俗之人追求短期利益,最終將不斷輪迴走向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