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商洛,biang字小考

吃在商洛,biang字小考

陝西關中一帶的老百姓喜歡吃一種麵條,叫biangbiang面。這種麵條是手工擀出來的或扯出來的,比一般的麵條寬厚,拌上肉丁、豆腐、雞蛋或其它臊子,吃起來解饞,口感好,而且耐餓。這個字,從文字學角度講,應該是一個生造字,是陝西關中民間創造的、經過長期想象加工改造的、約定俗成的方言方音字。本文收錄biang字中的“么”應為“系”,該字多達63畫,人們把它讀作biáng。

在普通話裡,沒有“biáng”這個音節,但可以用漢語拼音寫出來,國際音標可記作[piɑŋ],查遍所有的古今字典包括《康熙字典》﹙47035個單字﹚《中華大字典》﹙48000個單字﹚《漢語大字典》收錄單字56000多個,均無此字,可是這個字流傳久遠,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如今,西安大街小巷有不少飯館的招牌上寫著,招徠顧客,成為富有特色的“陝西八大怪”﹙房子半邊蓋、鍋盔像鍋蓋、麵條像褲帶、辣子是好菜、姑娘不對外……﹚之一。

吃在商洛,biang字小考


這個字有很多種寫法,網上流傳的字只是幾種版本之一,而且這種版本將字中有的組成部分,本來是繁體,卻寫成了簡體,如“糸”寫成“糹”或“么”。

這個字寫法的口訣或順口溜有好多種,常見的一種是關中人的說法:“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裡走,左一紐,右一紐,左也長,右也長,中間坐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打個楔子掛衣裳,坐個車車逛咸陽”。

字中的“辶”,小篆寫作“辵”,上邊的三撇表示嘴出氣的樣子,下邊表示走路,與“坐車”沒關係。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關中、陝南有老教師給學生講字的偏旁意義不規範,把“辶”(偏旁叫“走之”,音讀作“chuò”)講作“坐車”或“坐船”,其實是把偏旁“辶”的本義講錯了,所以就有“坐個車車逛咸陽”之說,謬語流傳很廣。當然“黃河兩道彎”“逛咸陽”也只是想象而已。

字還有一種寫法口訣:“一點一橫長,一撇到南陽,兩邊紐絲紐,言字在中央,左一長,右一長,中間有個馬兒郎,心字底,月字旁,打個金鉤掛衣裳”。

吃在商洛,biang字小考


網上流傳的字,有人這樣表述:很大一間房,門朝兩邊敞;左一紐,右一紐,言字坐中堂;左也長,右也長,中間坐個馬兒郎;心字底,肉月旁,切面刀子掛牆上,吃麵過後去逛逛。此種表述還稍微切貼一些。

這個字可以有多種解釋,比如:人在房子裡吃麵,這面反覆扯開,反覆纏擰,作“糸”狀(“系”作偏旁,讀mì,叫絞絲旁,古代指絲織品纏繞狀);“言”表示說話;“長”表示面很長;“馬”則表示乘馬或坐馬車而來或表達吃麵者粗獷豪爽的氣勢;“心”表示“心裡”,此作吃到肚裡;“月”作為“肉月”偏旁(“月”字在古代除了“月亮”這個義項外,更多的義項則是當“肉、肉體”講,如“餚、肚、臍、膽、肺、肝、肥”等),表示面中有肉;“刂”是切面刀;“辶”表示走路。因此這個字蘊含了多重意思,但都與吃這個特殊的面有關。

關於“biáng”的讀音,有多種說法,一是吃這種面嘴巴發出的聲音,是擬聲字;二是做這種面時,在案上紐扯摔打發出的聲音。

總之,這個字很有創意,雖沒登字典這個“大雅之堂”,卻表現出了陝西關中飲食文化豐富的內涵,如果說“存在就是合理”,那麼這個字即使是“生造”的,就有它存在的價值和合理性。試問,中國的漢字哪個不是人們在生活與生產勞動中創造出來的?

吃在商洛,biang字小考


朋友,如果你到陝西來,可別忘了吃喲。

作者簡介:陳學友

來源:天竺山雜誌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