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健康年輕人的腸道菌群特徵

英紐林 2016-01-14

中國健康年輕人的腸道菌群特徵

一篇題為“生活方式、地域、民族各異的中國健康年輕人群的腸道菌群的功能性核心類群” 的論文,2 月 3 日在線發表於《The ISME Journal》(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IF 9.267)上。這 是我國學者首次發表有關中國健康人群腸道菌群結構特徵的論文。


健康人體的胃、腸道共生著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微生物,它們所組成的菌群直接參與人體的營 養吸收、能量平衡、免疫調節、胃腸道發育等重要的生理活動,被認為是人體後天獲得的“第二基因 組”。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飲食習慣多樣的國家。我國人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均與西方人群 有較大差異。佔世界人口近 1/5 的中國人群的腸道菌群組成有什麼特徵? 其地域、民族、飲食等因 素有何關係? 為此,內蒙古農業大學張和平教授團隊,會同江南大學陳衛教授團隊及上海交通大學 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趙立平教授團隊,歷時 3 年,橫跨我國 9 個省份和自治區的主要城市和鄉村,對來自漢族、白族、蒙古族、壯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和藏族 7 個民族的 20 個健康年輕人群(共 計 314 例當地居民,年齡 18~35 歲)的糞便樣品,運用二代高通量測序技術和多元統計方法分析他 們的腸道菌群結構特徵。


該文指出, 民族/地域以及城鄉生活方式的差異均對中國健康年輕人群的腸道菌群總體結構具有 顯著影響,其中民族/地域對菌群結構的影響最大,蒙古族和藏族居民的菌群結構尤為獨特;而城鄉 生活方式對菌群結構的影響相對較小,體現出一定的民族/地域特異性。研究人員認為,上述現象不 僅與各民族人群的基因型、飲食譜等因素密切相關,亦與各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內在聯繫。


儘管菌群整體結構受上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但 9 個屬的細菌為所有 314 例個體所共有,它 們分別是來自厚壁菌門的 Phascolarctobacterium、Roseburia、Blautia、Faecalibacterium、 Clostridium、Subdoligranulum、Ruminococcus 和 Coprococcus 屬以及來自擬桿菌門的 Bacteroides 屬。這 9

個屬的細菌均具有在人體腸道內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的能力,而短鏈脂肪酸 具有維持人體健康的多重作用。例如充當腸道上皮特殊營養和能量組分,保護腸道黏膜屏障,降低人 體炎症水平和增強胃腸道運動機能等。在健康年輕人體內觀察到的這 9 個屬的細菌廣泛存在,可能預示著它們在維持人體健康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潛在的有益生態系統服務提供者,因而被研 究人員稱為“腸道菌群的功能性核心類群”。此外,在更精細的分類水平上,這 9 個屬裡面的不同種 類的細菌依然呈現出與民族/地域以及生活方式相關的組成差異。研究人員推斷,這一“腸道菌群的 功能性核心類群”可能廣泛定植於健康人體腸道中,然而受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其精細組成與宿 主共同進化演變。這項研究為進一步闡明腸道菌群結構組成、功能及與人體健康的關係提供了新的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