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落地知易行難,該怎麼做?聽聽 AI 大佬們怎麼說

過去十年間,中國的人工智能投資頻數不斷攀升,共累計投資額 2,827 億人民幣。


在 5G、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技術的賦能下,人工智能加速發展,人工智能的應用也受到各行各業的廣泛關注。

AI 落地知易行難,該怎麼做?聽聽 AI 大佬們怎麼說

九月底,中信讀書會和微軟 AI 商學院共同打造了“AI +商業話題共讀計劃”第二場分享會。

我們邀請了——微軟全渠道事業部首席技術官徐明強先生安永大中華區數據智能諮詢服務主管合夥人顧卿華先生Paypal 科學數據科學部創辦人、前百度金融首席數據科學家、《AI 思維》作者丁磊老師。

結合微軟與安永聯手發佈的《大中華區人工智能成熟度調研:解碼 2020,展望數字未來》報告,一同深度探討企業在 AI 落地中遇到的難題及可行的解決策略,並對商業閉環如何形成、AI 人才升級等問題發表了看法。

以下是直播的核心內容。


想要商業落地,先要真正理解 AI


大眾和業內對 AI 的定義是不同的。

很多普通人對 AI 的理解就是自己“會跑、會動、會說話、會控制”機器人。

丁磊老師在他的新作《AI 思維》中強調,AI 它不只是一個技術、工具, AI 是一種思維方式,它能夠幫助我們有效分析大量的數據,並從中得出預測,甚至幫助我們做出決策。

AI 落地知易行難,該怎麼做?聽聽 AI 大佬們怎麼說

AI 能為人類做什麼?


(一)人類無法勝任的工作。

1、 對人來說,很困難的分析工作。

比如醫藥領域,人類 DNA 的對數量級大(上億甚至上十億),如果要分析哪些基因會致病,基因與疾病存在什麼樣的關係,人力是沒辦法做細微的統計與分析的。

2、雖然人可以嘗試分析事物之間的相關性,但量大無法勝任。

比如在一個世界級的大型網站上做首頁個性化,網站擁有每天幾百萬、上千萬的流量和用戶,怎樣給用戶們千人千面個性化的大橫幅?

人可以做出相應規則的設定,但是我們沒法分析實時的人的複雜行為信號。在人做不到的情況下,也是特別適合機器和AI做的場景。

(二)人可以勝任的工作,但是 AI 可以更快,甚至做得更好。

例如,銀行或者保險機構需要做大量的電話溝通,AI 機器人可以按照規定跟它的用戶進行常規流程溝通,或者給用戶解釋既定的政策等等。

這種機械、重複的工作,機器可以更快、更低成本,甚至更好地完成。


AI 在企業級的商業應用中為何進展緩慢?


AI 既能創造東西,又能解放我們,但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AI 在企業級應用中進展是相對較緩慢的,這是為什麼呢?

AI 落地階段是個知易行難的階段。

AI 項目在企業中最大的問題和坑點,其實是空降精幹團隊在公司組織架構中的定位問題。

首先,數據科學、AI 部門既不是 IT 部門,分析部門,更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業務部門,所以註定 AI 部門不能隨意融合進傳統部門。

它的建立必須要從零開始,打造全新的專業領域形象。即使有 CEO 的支持,AI 部門可能也只有 6-12 個月的時間來打造專業領域形象。

如果這段時間,AI 部門不能給公司內一或多項業務提供相應的、有效的支撐與提升,它就很難在一個成熟公司內部立足,企業內的員工會對 AI 抱有質疑。

除了人的因素,數據因素很重要

企業需要紮實的數據基礎,如果缺少比較統一、標準化、高質量的數據,AI 應用可能會是無米之炊、無源之水。

風險和合規因素也不容忽視。

AI 讓企業開始大量依賴機器幫忙做決策。在這個過程中會帶來業務連續性、隱私保護、AI 可信度、倫理和社會的問題等,這些在 AI 落地過程中都不能忽視。

規模化也是一大難題。大多數企業的AI創新都是點狀、實驗性質、局部的創新,缺少規模化、商業化、運行態的佈局。

所以對任何 AI 業務——無論是內部項目,還是服務客戶項目而言,要想 AI 落地,門檻和挑戰都很大。


企業 AI 落地,數據治理是第一步


數據是有原罪的,如果沒有被救贖,它就沒有辦法發揮能力。

數據何罪之有呢?數據的罪,就是四個字——“自由散慢”

“自由”就是當你靠一些服務器收集數據,會發現很多數據有問題,無法使用。

比如英國的 HealthCare 做普查,80% 的人都出生於1911年11月11日,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

有些被調查者不想回答一些隱私問題,他們就想輸入“00”,但系統不允許 “00” ,於是大家都輸入了“11”,所以 80% 的人生日都是隨意填寫的,這個數據是髒的。

“散”是指散落在各處。“慢”是指速度慢。

很多業務部門總有一種誤解,覺得問數據團隊要數據,電腦很快就可以跑出來。但很多情況下,有些數據用時一個月都未必能出,非常地慢。

想要把數據真正做好,需要很多工具支持。

比如怎麼樣從原數據裡把數據抽取出來,還有如何把髒的數據做好等等。

只有這樣才能得到較好的結構化數據,讓數據科學家能夠在此基礎上做一些實質性挖掘,做好模型。

所以,企業要想實現 AI 落地,必須把數據治理首先畫在自己的路線圖上。

如果忽略了這些工作,AI 的根源就是錯的,那麼 AI 落地也就無從談起了。

AI 該如何落地,並實現閉環?


企業到底該如何順利實現 AI 落地呢?AI 成熟度調研報告中提出了一個 3+4+8 的落地方法論。

“3”是指總體上分三步走。

【1】要精細的瞭解企業目前對 AI 應用的現狀。

【2】 要明確未來應用的場景和方向。

【3】 落地和持續變革的管理。在過程中,總體原則還是企業要量力而行與循序漸進。

“4”是指四個價值創造的領域。這裡有一個大原則,就是要從企業的優勢領域裡來著手先應用這些新興科技。

“8”是指八項核心力,包括 AI 領導力、創新管理能力、應用場景的識別和選擇能力、數據的管理與高級分析能力,以及新興技術選擇的判斷力、迅捷開發水平、信息與網絡安全狀況。

白皮書中還提供一個在線的AI成熟度評估工具,由微軟跟安永共同研發,可以幫助企業做快速的診斷和評估,看看自己在AI應用成熟度方面的優勢和差距到底在哪,根據所處階段提供合適的工具。


如何解決 AI 落地的人才問題?


在 AI 落地過程中,企業儲備相關人才很重要。

國內很多企業或一些偏傳統的企業雖然沒有這麼多高級數據或者 AI 人才的儲備,但並不缺乏能夠進行 AI 基礎落地的技術人才。

尤其在深度學習得到廣泛推廣和普及的當下,博士生、碩士生甚至很多本科生都可以用 Python 工具包來建立模型。

那麼,我們缺什麼?缺的是具備 AI 思維、真正懂 AI 的語言的人。

其實大部分的企業場景下,都是工程師、科學家講一套語言,而業務負責人講另外一套語言,相互之間沒有一個很好地交流的通道。這種狀態下,AI 是沒辦法落地的。

所以,AI 落地中關鍵需要加大對企業老闆或者業務負責人,甚至包括部分一線業務負責人在 AI 思維上的提升和教育。

當這些人真正地理解這樣一個框架和 AI 數據思維的閉環邏輯的話,再進行 AI 落地就會順利很多。

構建學習型組織也很重要。

一個學習型組織,它會自上而下的,從最高層開始重視學習和知識資產的積累,重視不斷的企業和員工的自我提升與改造。在這樣一種氛圍下,會有更好的土壤和氛圍接納AI和其它的一些創新的新興科技。

這點不論是對企業,還是個人的思維模式的轉變而言,都有一定的借鑑和啟發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