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清平樂》根本沒有那麼火,你們覺得呢?

一番文娛


電視劇《清平樂》敘述的是北宋第四個皇帝宋仁宗治下的宮廷和市井故事。為什麼電視劇沒有火起來呢?這主要是電視劇裡故事太少,尤其是衝突的故事太少,激烈衝突的故事更是少之又少。

北宋從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皇帝后,內外矛盾慢慢平緩,宮廷爭鬥日趨平復。離社會動盪的宋江和方臘起義還早,距金朝入侵汴梁擄走欽宗徽宗二帝尚有時日。歷史客觀上無法提供更多的故事題材,編劇導演也就無法生搬硬造精彩故事了。

整個電視劇都是在宮廷內部計較一些雞毛蒜皮、雞零狗碎、爭風吃醋、兒女情長等等這樣一種模式下展開的,生殺予奪、生離死別、人命關天等等鏡頭很少很少,如何能夠吸引人呢?

好在,電視劇裡幾個流傳千古的名人粉墨登場。歐陽修、司馬光等等文人墨客,給電視劇添色不少,半白話辦文言的對話也很精彩。




一風2008


嗯,《清平樂》這部電視劇怎麼說呢,就好比是一個長相極好的男子,我們會用溫潤如玉這類的詞語來形容他。而清平樂就是這樣的一個男子,這樣的性格的人幹什麼事情都以“穩、準”為主。不求揚名立萬或者一鳴驚人。

《清平樂》這部電視所展現的是大宋王朝那種富庶的百姓生活,更多的是描寫當時人類的衣食住行和文人墨客的才情與經歷。劇中既沒有《琅琊榜》那種驚心動魄的鬥爭場面,也沒有《偽裝者》中那麼複雜的人際關係。

他只是一部記錄片而已

但是這樣電視往往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細膩。

小到人物的服飾,大到整個劇情背景的搭配。每一點一滴都是極其用心的。所以到現在為止,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和樂的歷史畫面。

對這樣的長篇歷史劇,只有慢慢的看,細細的品,你才能真正體會到導演所要表達的內涵。

目前《清平樂》的劇情還是以“穩”的狀態出現在我們面前。人和人之間沒有大的衝突。雖然元昊背叛了大宋,但是這並不影響國與國之間和平相處。

正所謂沒有衝突,就沒有矛盾,沒有了矛盾,人的情感就沒有機會爆發。只有劇中的人有了不能滿足的渴望,他才會有所行動,這樣人和人之間的障礙才能凸顯出來,而只要人有行動,就必然有衝突。衝突+行動所帶出的就是結局。有了渴望、衝突才會有感人的故事,讀者或者觀眾才會產生情感共鳴。

而故事發展的情節,是必須要有人物自身的能量和決心來驅動。如此我們才能感同深受。

就目前而言,還沒有出現這樣的劇情。

估計是要等到宋仁宗的長女徽柔公主夜叩宮門,我們才能有這樣的情感共鳴吧。那個時候才是劇情的高潮。

這一段將會是整部劇的亮點,這也是之前作者取名《孤城閉》的原因。宋仁宗一生忍氣吞聲,也只有在愛女的這件事情上和文武百官站在了對立面。只是,一個身為君王的父親沒有保護好自己的女兒,年紀輕輕就抑鬱而亡。這也許就是生在帝王家的悲哀吧。


曉霜文史論述


最近的熱播劇《清平樂》很多人都覺得覺得索然無味,沒有火起來。究其原因,大多是因為劇情不活潑,感情線複雜,以及臺詞難以理解。

劇情不活潑

與大多商業古裝劇相反,正午陽光劇組精心製作的《清平樂》最大限度的還原了宋仁宗時代的歷史,包括他從小被視為“傀儡皇帝”、實施的新政、文人的貶黜等都是仁宗時期發生的重要時期。

尤其是文人的貶黜,像范仲淹、晏殊、歐陽修、蘇子美等這些文人的名字,大多觀眾都聽過,畢竟追劇的大多數都是90後、00後們,他們在小學、中學都學過語文課本,九年義務教育的課本中對這些文人的詩詞大多有詳細學習,所以認識這些文人並不是什麼難題,但是看懂劇情實在是難上加難,因為文人的貶黜時常就是因為在朝堂上一句話的事情,而背後複雜的政治背景,劇中並未說明。

觀眾看他們貶謫,覺得可惜,又覺得毫無頭緒,所以,在劇情方面比較的呆板,若是在文人貶謫的情節中,加上字幕,說明一下具體原因,可能會好一些吧。

感情線複雜

很多歷史劇,都會以多條感情線為線索,或是主要展示後宮妃嬪的勾心鬥角,或是展示帝妃之間的千年愛戀,可是在《清平樂》中,觀眾覺得磕CP磕的很不爽。

一是因為帝后之戀不順暢,曹皇后喜歡官家在先,卻囿於禮教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曹丹姝作為女主,一直得不到皇帝的寵幸,這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觀眾看劇的傳統觀念,男女主不能在一起,始終是不圓滿的結局。

二是因為皇帝太追求自由,官家身居皇宮,從小管教嚴格,但是一心卻只想要一個任性的姑娘,看著陳熙春一見鍾情卻因為怕入別人的圈套,放棄了愛情。再見張妼晗的時候,就不顧一切,使勁的讓她任性,給她自由,以至於讓後宮變得“熱鬧”起來,這雖然有情感的渲染和熱鬧,但總歸是不合現代男女的思維,現代人嚮往活潑可愛的妃子配上暖心的男子,可在劇中,並未顯露。

三是茂後之戀真的很喜歡,在《清平樂》中,張茂則作為皇帝身邊的宦官,但卻對曹皇后一見傾心,再見傾城,茂則真的太能理解皇后的心情,在她難過傷心的時候一直陪著她,相對於皇帝,茂則與皇后之間的愛情,才是觀眾覺得可惜又可痛的。

臺詞難以理解

在劇中,引用古人的詩詞,晏殊在貶黜之前,拿著酒杯去踏雪作詩,作的詩卻不是人們熟知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也不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而是一首人們並不熟知的詩詞,顯然是陌生了電視劇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清平樂》大量展現了朝前政事,大臣們議事大多是用文言文,很多人對文言文的理解本身就有困難,更別說看懂了。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見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