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乳汁淤積的那些事兒

乳汁淤積症又稱為乳腺囊腫,是哺乳期因一個腺葉的乳汁排出不暢,致使乳汁在乳內積存而成。臨床上主要表現是乳內腫物,常被誤診為乳腺腫瘤。

關於乳汁淤積的那些事兒

引起乳腺囊腫的原因有很多

1、哺乳期如曾患乳腺增生症、炎症或腫瘤壓迫,可造成乳腺的一個腺葉或小葉導管堵塞,使乳汁積聚在導管內而形成乳腺囊腫。

2、也可因哺乳習慣不良,乳汁瘀滯於導管內,致使導管擴張形成囊腫,細菌侵入,繼發感染,導致急性乳腺炎或乳腺膿腫。如無細菌侵入感染,囊腫可長久地存在於乳腺中。

哺乳期因乳腺腫脹,腫塊不易被發現,往往在斷奶後才可清楚捫及。囊腫呈圓形或卵圓形,表面光滑,可以推動,多數為單側、單個囊腫,可有輕微壓痛,觸之可有囊性感。早期囊腫內為稀薄的乳汁,以後由於囊腫長期存留,乳汁中水分被吸收使乳汁濃縮為乳白色黏稠物,如煉乳。偶可為凝乳塊,甚至像奶粉一樣呈固體狀態。

乳汁淤積症狀

乳房內光滑質韌的球形腫塊:是乳腺纖維瘤的特點之一。生長緩慢,腫塊呈球形或卵圓形,表面光滑,質地堅韌,邊界清楚,觸之有滑動感。常見於20~25歲青年婦女,多為單發,生長緩慢,可無自覺症狀,常無意中發現乳房內球形腫塊。

乳房腫塊

乳房腫塊可能是婦女心中的一大惡夢,如果您有一天在洗澡時,無意中摸到胸部中好像多出一塊東西,那要怎麼去面對?乳房腫塊通常是指由於乳房組織的構成不同而使內部長有腫塊的一種疾病。乳房腫塊是最常見的乳房疾患,眾多的良性疾病也通過乳房腫塊的形式表現,所以乳房腫塊的鑑別最重要的是區分良性和惡性。

除了乳腺癌為惡性外,乳腺纖維腺瘤、乳腺增生、乳腺積乳囊腫、乳腺脂肪壞死等產生的腫塊都屬良性,但也不能不注意,應及時治療。出現新腫塊有以下原因:囊腫、乳頭傷口受到細菌感染、纖維囊性乳腺病、患了不會擴散的良性腫瘤、激素異常、患了惡性腫瘤。

最初症狀一般是乳腺腫物,單側多見,位於乳暈區外的乳腺周邊部位, 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楚,表面光滑,稍活動,觸之囊性有輕度觸痛,直徑常在2~3cm, 一般無腋區淋巴結腫大,年輕婦女在哺乳期或之後發現乳房邊界較清的腫物,並主訴在哺乳期中曾患過乳腺炎。

乳汁淤積有利於入侵細菌的生長繁殖

原因有:

①乳頭過小或內陷,妨礙哺乳,孕婦產前未能及時矯正乳頭內陷,嬰兒吸乳時困難.

②乳汁過多,排空不完全,產婦沒有及時將乳房內多餘乳汁排空。

③乳管不通,乳管本身炎症,腫瘤及外在壓迫,胸罩脫落的纖維亦可堵塞乳管。

乳汁淤積的護理

哺乳期乳汁淤積引起的乳房硬塊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如處理不當容易引起乳腺炎。有的寶寶因此失去母乳餵養的機會。

1、乳汁淤積早期,佩帶胸罩,改善血液循環,局部冷敷3~5分鐘以減少乳汁分泌,可以繼續哺乳。

2、乳汁較多,整個乳房皮膚緊繃,嬰兒難以含住乳頭吸吮時,可擠出部分乳汁使乳暈變軟,以便嬰兒能正確含吮大部分乳暈。

3、按需餵哺寶寶,及時擠出多餘乳汁。

4、已有乳頭破潰或皸裂者,如疼痛較劇可用“乳頭護罩”哺乳,也可用吸奶器吸出乳汁或用手擠出後再餵給寶寶吃。同時應積極治療,如將魚肝油和次碳酸鉍配成擦劑,哺乳後塗擦局部,哺乳前洗淨即可。

如乳汁淤積形成的乳腺硬塊局部出現紅、腫、熱、痛,媽媽出現高熱、寒顫可能提示因細菌感染已一步發展成乳腺炎,媽媽們就應及時去醫院診治。

如何預防乳汁淤積

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正確的餵奶方式。一般常用坐式、側臥式、環抱式等。正確的餵奶姿勢有利於防止乳頭疾病的發生。根據嬰兒需要隨時哺乳,每次餵奶後應將乳汁排空。

1、哺乳時不要讓寶寶過度牽拉乳頭,每次哺乳後,用手輕輕托起乳房按摩10分鐘。

2、每日至少用溫水洗浴乳房兩次。這樣不僅有利於乳房的清潔衛生,而且能增加懸韌帶的彈性,從而防止乳房下垂。

3、乳罩選戴鬆緊合適。令其發揮最佳提託效果。

4、哺乳期不要過長。寶寶滿10個月,即應斷奶。

5、注意嬰兒口腔衛生。如有乳頭破損,要停止餵奶並及時治療。

6、哺乳期媽媽應注意休息,保持精神愉快,增強全身抵抗力,減少乳腺炎的發生,一旦發現乳腺炎要及時去醫院在醫生指導下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