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4500米上搞礦,是一種什麼體驗?

海拔4500米上搞礦,是一種什麼體驗?


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開山拓土、引水築壩、修路建房,你是否能聽到他們內心的毅力與堅強?在零下20度的冰天雪地,確保項目建設進度不減,施工節奏不慢,你是否能感受他們的敬業和付出?十餘載滿腔熱血、無私堅守,你能否體會到他們對事業的執著與責任的擔當?在玉龍銅業,每一個腳印,都刻錄著跋涉的艱辛;每一份捷報,都傳遞著智慧與汗水交融的喜悅,今天讓我們走進這個常年與雪山為伴的地方,聽聽這群“山裡人”的故事。


海拔4500米上搞礦,是一種什麼體驗?


玉龍銅礦礦區處在青藏高原東南角的金沙江與瀾滄江之間的寧靜山脈北段分水嶺地帶,屬大陸性低溫帶半乾旱高寒山地氣候,具有四季不分、氣象多變、紫外線輻射強、氣壓低等高原山地氣候特點,這片神奇的土地在有色行業以其巨大的金屬儲有量和惡劣的自然環境讓眾人所知。

礦石性質複雜,外部運輸距離遠,交通運輸不便……玉龍銅業如何在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之間找到平衡點,將這裡沉睡千年的寶藏高效有序的開發是幾代玉龍人共同思考的問題。

踏著新時代的“鼓點”,一群玉龍人進軍雪域高原,與新中國共同奮鬥成長,擔負起礦業報國,振興民族經濟的重任,在高原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2010年,西部礦業重啟玉龍銅礦開發利用方案,2013年1月選礦系統建成,2013年6月尾礦庫建成,2013年12月溼法系統建成,2015年7月7日玉龍公司拿到試生產批覆,2016年9月1日,一期工程通過驗收,2016年11月18日,3000t/d選礦系統按時投產,完成從2015年到2017年礦山生產能力逐年增加1萬噸的“123”發展規劃,將玉龍銅礦一期工程的產能挖掘到了極致。

時間之河川流不息,十餘載春秋歷歷在目。“123”發展歷程正是這裡不斷變革的生動寫照。但企業發展永無窮期,西礦集團著力打造千億資產企業,奮力實現二次創業再鑄輝煌宏偉目標,2019年4月3日,西部礦業玉龍銅礦改擴建工程全面開工。

高寒、缺氧、凍土、疫情影響,項目建設過程中各種問題和困難紛紛而至,面對困難和問題,玉龍公司領導堅守崗位,加大與政府部門的協調力度,全方位有序組織員工返崗、施工人員進場作業,千方百計保證急需原料供應,千方百計暢通產品銷售渠道,調整生產節奏,優先保證關鍵環節和關鍵工序正常生產。


海拔4500米上搞礦,是一種什麼體驗?


“我十年前來到公司的時候,每週都會在領導帶隊下統一徒步在採選區周邊的溝壑中穿行,這周邊的每座山、每條溝我都走遍了。”在一期採選廠返回生活區的路上,生產調度部張二林向我們介紹,“地形不熟、環境不熟,我們就走周邊的山脈溝壑,將尾礦庫的選址一點一點標出來。”


因為天氣乾燥,早晨起來鼻腔內經常有積血;因為對環境的不適應,強烈的高原反應讓人頭痛難忍,呼吸困難。可這一切卻絲毫沒有澆滅他們對於工作的熱情,到現場指導施工操作技術、佈置工作,督促進度,改擴建項目建設團隊中的每一員都是著急而來、匆匆而去。

海拔4500米的高原的大山裡,天氣變化莫測,大體積混凝土澆築不僅是對人、對設備的考驗,更是對意志力的挑戰,大型磨機基礎澆築需要2000立方米的混凝土,為了保證質量,需要將厚厚的棉被包裹在澆築的基礎上,每一次的澆築都需要36個小時連續作業。“很難想象當時是怎麼熬過來的,差一點就崩潰了,”回想這一段歷程,參與澆築工作人員仍然心有餘悸。

海拔4500米上搞礦,是一種什麼體驗?

早上晴空萬里,中午大雪紛飛,厚厚的工裝始終不能離身,改擴建現場人員基本上都是黝黑的臉被曬得脫了皮、嘴角起了泡,他們既要面對高海拔、大溫差、低溫乾燥、氧氣稀薄,又要面對工作壓力,白天在現場,晚上看設計圖,排進度、列計劃。

“為了加快改擴建項目建設保證按期投產,我已經有6個多月沒有回家了,對了還有8個月都沒有回家的人,計劃下個月請假回家看看……”家庭每一個礦山人都不願提及的話題 ,工作和家庭你總得選擇一個,還好現在交通和通信都很方便,只能把思想念親放在工作上。

海拔4500米上搞礦,是一種什麼體驗?

幾百個日日夜夜,烈日暴曬、高原缺氧的危險,都未能減緩玉龍人一往無前的堅定步伐。從2005年至今十餘載,玉龍銅業針對企業發展制約性的因素,立足當下、謀劃未來、蓄勢待發。短暫的時間、惡劣的環境、巨大的工程,玉龍改擴建工程可以說是礦山建設的一個奇蹟,玉龍人正闊步向前,創造這個奇蹟……


文章來源於網絡。本文僅作學習交流使用不做商業用途,如不慎侵權請聯繫礦小云。感謝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