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非物質文化“秦腔”需要我們不遺餘力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

國家非物質文化“秦腔”需要我們不遺餘力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

其實,在梆子腔“大家庭”裡,除了秦腔,還有河北梆子、河南豫劇、山東梆子等。就梆子腔整體生存發展來看,豫劇這兩年發展較好,山東梆子也正在崛起,人才輩出的同時,也湧現了不少好劇目。“相比之下,秦腔的進步則稍顯有限。”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何玉人眼裡,秦腔名聲最大,對其扶持、發展起步也較早,但近年來卻有些停滯不前。

“傳承中,有些東西丟了,像木偶、水袖、噴火等絕活都漸漸失傳了。而承載眾多人才的劇社,如易俗社、三友社、尚友社、五一劇團等老社團,曾經的璀璨也隨著時間慢慢暗淡了,地位、影響也大不如前。

“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對於秦腔在內的地方戲發展,培養接班人、留住好演員,不斷推出好劇目,仍是關鍵。”北京聯合大學教授周傳家認為,首先應搞清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現在缺乏的是對待戲曲有“戲比天大”精神追求的演員。

如何讓包括秦腔在內的傳統戲曲更好地傳承下去,是每一個戲劇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傳承問題重點還是人,光靠院團、戲曲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賈志剛認為,歷史上梨園的由來便是為解決戲曲傳承問題而建,“單純的技藝傳承已經不能滿足當下所需,師徒關係需要恢復,通過師徒傳承,讓演員從口傳心授、潛移默化中練得內外功。”

戲曲藝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歷史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如同《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叢刊》副主編王萍說的那樣:“戲曲雖是農業文明的產物,但也是融進民族骨血裡的文化基因,傳承至今實屬不易。你可以不喜歡它,但不能不知道它。

國家非物質文化“秦腔”需要我們不遺餘力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

振興包括秦腔在內的傳統戲曲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緊跟時代步伐、不斷變革,使之適應當下觀眾的口味,的確需要仔細斟酌,但無論如何,以“出人出戏”為中心,培育好演員、排出對得起觀眾的好作品,是業界公認且無爭議的共識。

目前,陝西雖然每個縣都有劇團,但1/3其實已經名存實亡,很大一部分演員維持生計都相當困難,地方劇團處境堪憂。”陝西省文化廳廳長劉寬忍道出戲曲在當地的發展現狀。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陝西省文化廳主辦的中國梆子腔劇種學術研討會近日在西安召開。直面戲曲在當代普遍衰落的大環境,與會學者、專家尋求發展對策,再一次將傳承問題擺在首要位置。

有著“梆子腔鼻祖”美譽的秦腔,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對眾多劇種皆有深遠影響,時至今日,在陝西、甘肅等地,秦腔依然是大眾廣為喜愛的藝術形式。

國家非物質文化“秦腔”需要我們不遺餘力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

作為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藝術已經具有申請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作品的基本條件。即便如此,秦腔藝術在現今,仍面臨著發展與傳承方面的阻礙,且傳承保護秦腔藝術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因此,秦腔的發展與保護應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立法的保護下,積極探索發展之路。

秦腔藝術發源於我國甘肅、陝西一帶,它以其獨具特色的民間歌舞表演形式而聞名,在它的表演過程中,散發著秦文化的獨特氣息,彰顯著炎黃子孫的氣節。同時,秦腔藝術也是我國西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秦腔藝術的發展與保護也是時代的必然選擇。

一、秦腔藝術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缺乏政府的財政保障。近幾年,隨著秦腔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地位的逐步確立,政府也開始明確了秦腔藝術的市場化前景,但政府只為其提供差額補助。也就是說,政府只為秦腔工作者負擔一半工資,其餘部分由工作者所在劇團承擔。在當前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代社會,這一現象正在嚴重打擊秦腔從業者的工作積極性,促使秦腔工作者人數不斷減少。其次,藝術市場缺乏競爭力,也導致了秦腔從業者的收入偏低。因此,目前秦腔藝術缺乏政府的財政支持,導致從業者人數逐年遞減,該行業入不敷出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國家非物質文化“秦腔”需要我們不遺餘力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

(二)發展環境惡劣。秦腔藝術的發展環境惡劣主要有以下幾點表現。首先,秦腔發展的自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當地的秦文化氣息日益淡化。而秦腔藝術正是依靠當地的秦文化而形成並發展的。外界文化氣息的減弱,使秦腔藝術缺乏了發展的原生動力,缺失了文化支撐。其次,秦腔藝術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當前受眾基礎主要以中老年人為主,青年人則鮮有從業人員出現。最後,秦腔藝術的表演形式過於傳統,缺乏與新時代相通的創新內容,其本質也無法突破秦文化的束縛。因此,缺乏群眾基礎的秦腔藝術會逐漸失去市場影響力

二、秦腔藝術發展與傳承的幾點對策

(一)健全地方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保護秦腔藝術,也是對我國古秦文化的保護與喚醒。因此,立法作為最有效的保護方式應當被給予重視。當地政府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對秦腔藝術進行立法保護,確定保護的範圍、內容等。完善秦腔傳承製度,對秦腔傳承人的選擇應採用評選制。明確評選制度及使用方式。此外,政府也應設立專項保護基金,成立專門的保護機構並設置專人監督管理,制定獎懲措施,將秦腔藝術的保護與傳承融入到法律法規之中。

(二)政府應給予相關政策鼓勵。秦腔藝術的發展與傳承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與鼓勵。政府制定的保護性政策相對於當地法律法規而言,更具有靈活性和高效性。這種類似於規範性的文件,能夠針對秦腔藝術的保護與傳承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併為之提供全面而高效的保護。許多專家學者在談到秦腔藝術的發展與傳承的過程中提出,秦腔藝術的發展應遵從其來自於民間的原生態特性,不能過分將其商業化或產業化。政府應利用政策對其發展方向進行積極引導,使秦腔藝術走向基層社區,尋求最原始的發展環境。隨著秦腔從業者的人數逐年減少,政府應鼓勵當地教育部門,將秦腔藝術作為選修課程引入到當地的中小學,使學生們從小受到傳統藝術薰陶,同時也為秦腔藝術的發展培養輸送了人才。此外,對於秦腔從業者,政府也應提供相應的生活補貼,對於秦腔愛好者,政府可以為其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

(三)保護秦腔藝術傳承人。保護和認定秦腔藝術傳承人,有利於發揮其對此類人才的培養及帶動作用。當前,針對秦腔傳承人的認定工作已經陸續展開,但這對於秦腔藝術的傳承來說,還遠遠不夠。但我們從這一舉動也可以看出,政府希望通過這一形式,肯定秦腔傳承人的努力及貢獻。其次,從政府的角度給予這些人一些物質及精神獎勵是出於當前經濟社會形態下,以人為本的基本要求。再次,政府應針對傳承人制訂相應的優惠政策,鼓勵其將自身所學及對藝術的感悟傳播出去,培養秦腔藝術的傳承人,是每個秦腔藝術從業者應具有的基本素養。最後,建立傳承人認可的靈活傳承製度。廢除傳承人的終身補助、獎勵制度,為秦腔藝術發展與保護節約資金。

國家非物質文化“秦腔”需要我們不遺餘力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

總而言之,作為我國最早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秦腔藝術,雖然近年來逐步被社會各界所重視,但其發展與傳承之路仍漫長而坎坷。缺乏政府財政保障、政策支持,地域特性的限制,都為其發展帶來了阻礙。因此,推動秦腔藝術的發展與保護傳承,必須要設法突破當前發展困境,秦腔藝術的傳播者,也應積極為秦腔發展創造健康的環境,掃除一切阻礙。雖時代不同,但傳統文化散發出的民族精神是無可比擬的,因此,我們應順應時代發展,在不同時期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能量。

當今社會,展現的舞臺太多。相比秦腔,流行歌曲,MTV更符合當今人們的審美習慣,秦腔這種傳統戲劇的魅力正在逐漸喪失。除了京劇還在借國粹之名還依然發揚光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經不再喜歡這種沒有學習環境曾經名揚一時的"大戲"了。現在的問題是,在關注傳授者的同時,對繼承人相對漠視。因此,首先要後繼有人,促使一代秦腔新人迅速成長。其次,要對新劇的推陳出新下大氣力。創作出適合時代潮流和"接地氣"的作品。秦腔藝術也要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要隨社會的進步而進步與時俱進才能吸引源源不斷的觀眾。

國家非物質文化“秦腔”需要我們不遺餘力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