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上市,演得一出「好戲」

小米上市,演得一出“好戲”

小米上市鬧得沸沸揚揚,各種有關小米上市的新聞層出不窮,大家最關心的無非就是小米的估值及其合理性問題。在香港IPO路演上,一向以低調、穩重示人的雷軍則語驚四座:“小米要騰訊乘蘋果的估計。”看完雷軍對小米估值的這個全新定義,相信沒幾個同意的,認為這就是一個大笑話。有些就是認真的,還真拿計算器或者用手機自帶的計算器去計算騰訊的市值乘以蘋果的市值,以億為單位,是534520000億億。如果不以億為單位計算,顯然要位數溢出無法計算了。這也夠搞笑的吧?

回過頭來,從最早樂觀的2000-1000億美元估值,到小米香港IPO路演上雷軍頗為不滿的“總不至於連550億美元都不值吧?”抱怨。本來很平常的一個上市過程,因為接二連三的“意外”搞得頗為悲情。

雖然,小米極力否認此前千億美元估值是自己炒作。小米首席財務官周受資也表示小米從來沒有說過自己值多少錢,過去幾個月都是市場自己炒作的,但真的是這樣嗎?

小米上市,演得一出“好戲”

從雷軍在香港IPO路演上的一系列言論來看,雷軍對550億至700億美元的估值很是不滿。尤其是“小米要騰訊乘蘋果的估值。”這句話,幾乎是用荒誕來表達內心的憤怒。然而,雷軍真的是不滿這個估值嗎?如果雷軍真的不滿IPO估值,完全可以撤回IPO。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雷軍故意在這場IPO中上演悲情大戲。

雷軍為何要演這樣一出悲情大戲呢?作為早已是三家上市公司董事長的互聯網老兵,雷軍會搞不清楚小米真正的估值區間?如果真的不滿如今被腰斬的估值,如果堅信小米價值1000億美元,小米斷然可以選擇不上市。要知道因為各種問題撤回IPO的公司不在少數,小米不滿估值完全可以退出。2012年5月神州租車認為公司價值未能得到合理體現,決定暫停納斯達克IPO申請。2011年10月,迅雷以全球經濟震盪以及美國經濟疲軟導致資本市場不穩定為由,向SEC提交更新文件,撤銷納斯達克上市計劃。

港股上市撤回也有先例,2016年8月15日,萬達商業董事長丁本錫宣佈:萬達商業於H股退市獲得股東投票通過。當時業界猜測,萬達商業應該認為52.8港元的私有化報價過低所致。上市又不是兒戲,小米默認幾乎是腰斬的價格上市唯一的理由就是,早在準備上市之前就認可這個估值。

既然認可這個估值,雷軍為什麼在路演中還要講出“小米要騰訊乘蘋果的估值。”這樣明顯“招黑”的言論?事出反常必有妖,小米雷軍和股東們在明明認可現在估值的情況下,齊心合力上演一出小米被腰斬的苦情戲背後,自然是一種營銷套路。

小米上市,演得一出“好戲”

小米上市後,若想保持股價不破發,首先就是要保證業務的穩定,否則很容易陷入股價暴跌的情況。因此,保持基本盤的不變動極其重要,其中小米手機的銷量是決定股價漲跌的核心數據。畢竟小米以互聯網來對自己進行定位,因此手機銷量就是用戶量,一旦手機銷量下跌,小米市值必然會深受影響。因此無論承諾的互聯網業務最終業績如何,作為基本盤佔比到75%的中低端用戶都不能丟。

小米很清楚中低端用戶缺少什麼,缺的就是自豪感、滿足感。畢竟中低端手機只能滿足手機使用的基本需求,無論如何優化供應鏈和縮減流通成本,都不可能製造出性能遠遠高於同價位競品手機的層次。因此,從品牌認知上賦予小米一種虛榮感,就可以牢牢把握可能被搶奪的中低端用戶群。

正如雷軍看似一時情緒失控的“小米要騰訊乘蘋果的估值。”言論,這不是一時口誤,不然雷軍早就對外解釋這種荒誕的說法。雷軍要的就是要給小米用戶一種滿足感,營造小米是被全世界誤解的公司,更容易引起中低端用戶的情感共鳴,達到提高用戶忠誠度的目的。

但,中低端用戶對價格敏感這個特點,不會因為一出苦情戲而徹底扭轉,未來小米能否在中低端市場抵擋潛在的威脅,只能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