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少年說》製片人:每個人內心都渴望一座「勇氣台」

文|七號(珞思影視研究組)

“青春真好。要永遠像現在這樣勇敢、堅定和快樂啊!”最近,湖南衛視綜藝節目《少年說》刷屏網絡,讓網友心生感慨。

節目中,少年們登上“勇氣臺”大聲喊出心裡話,他們喊話的對象都在臺下,既有對父母的告白和吐槽,也有對青春期煩惱的自述,更有對同學、老師的真摯感情。一幅中國青少年圖鑑,就這樣在熒屏鋪展開來。

對話《少年說》製片人:每個人內心都渴望一座“勇氣臺”

這些笑點、淚點與槽點齊飛的畫面,讓很多觀眾回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時代——如果當時有“勇氣臺”,自己會站上去對誰喊話呢?正如節目主持人陳銘所言,“我們可能已經忘記了我們的青春是什麼樣子的,但是看著這些孩子,聽他們講出他們的心聲,會讓我們又想起自己的青春時光。”

打造這樣一檔為“00後”發聲的綜藝節目,需要突破哪些難點,它在折射中國家庭和教育的種種問題的同時,是否能夠為親子教育帶來實質性的改變?帶著對《少年說》的好奇,捕娛記專訪了製片人、導演孔曉一。

對話《少年說》製片人:每個人內心都渴望一座“勇氣臺”

設立“心願屋”前期摸底

多樣態展現00後的夢想、煩惱、訴求和觀點表達

“截至2017年,全國一共有中小學校25萬餘所,共計在校生約1億8170萬餘名,你有聽過他們的故事嗎?”以此為開場白的《少年說》,去年籌備時花了三個月時間在三所學校進行調研,取樣5000份問卷和麵聊兩千多中小學生,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

對話《少年說》製片人:每個人內心都渴望一座“勇氣臺”

《少年說》聆聽中小學生內心的聲音

“青少年成長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與父母、與老師的溝通,如何有效引導青少年學會傾聽、學會溝通、學會表達,找到出口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這是《少年說》的初衷,也是節目最大的突破點。孔曉一坦言,起初孩子們有點不大勇於表達,所以提前在錄製的學校設立“心願屋”,“讓孩子們在沒有外界任何干擾的情況下獨自進入‘心願屋’,通過電話先跟我們的導演溝通。”她表示,這樣的方式可以給孩子們一個緩衝。

節目組在全國東南西北中12所學校錄製,力求在不同城市,不同地域,不同教育背景下找到少年表達與話題的差異性,多樣態的展現現在00後的夢想、煩惱、訴求和觀點表達。錄製下來,孔曉一和團隊最大的感受是,“孩子們比我們當年勇敢多了。捫心自問,我自己在他們那個年齡是根本比不上他們的。他們看問題的方式,他們對待祖國、對待家庭、對待老師、同學或者說是自己的煩惱的那種理解和透徹,真是讓人佩服。”

正如一位觀眾評論“上一秒感動的淚還沒幹,下一秒笑出的眼淚又出來了”,節目組也是同樣的感受,“我們所有人在現場又哭又笑,做了這麼多年電視,還這麼容易被打動,開個玩笑說‘都開始懷疑人生了’。”

最讓孔曉一感動的是明德華興中學的謝玲,她的媽媽靠一個陌生人捐出的腎臟延續了生命,一句“陌生人,謝謝你”充滿了感恩與感動,“她能夠將這份來自陌生人的幫助,轉化為自己的正能量,然後以此為榜樣,立下傳遞愛、傳播正能量的誓言。我覺得這很了不起。”

對話《少年說》製片人:每個人內心都渴望一座“勇氣臺”

謝玲向陌生人表達謝意

曾筆順想學開挖掘機的夢想讓所有人大跌眼鏡,“這挖機的背後承載著的是這個孩子對父親的愛呀,他用他的未來、用他的夢想來回報父母給他的愛。雖然是童言童語,但讓人肅然起敬。”

“二胎話題”也讓孔曉一的印象深刻,“有的孩子哭訴家裡有了妹妹之後,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少了,但有的孩子告訴父母,自己比弟弟多了12年的愛,所以自己會幫助父母一起好好照顧這個家。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我覺得在這個時代是值得有二胎的家庭深思的。”

對話《少年說》製片人:每個人內心都渴望一座“勇氣臺”

少年們所說的一切都是自發、主動且真實的

高臺喊話是戰勝自己的一種儀式感

“有一個人,他十項全能什麼都好,他就是別人家的孩子……老是這樣打擊我,我知道別人很厲害,可是為什麼我一直在努力,你就從來沒有看到過。”

“謝謝你不嘲笑我的身材,傾聽我的煩惱,因為你,我才會三年前想也不敢想的自己!希望你畢業後能遇見一個讓你變得優秀的人,就像我遇見你一樣。”

“不管到哪裡,希望別忘了我。如果大學有男同學欺負你的話,打電話給我,我來找你,好嗎!”

“媽,我這輩子,再也不想吃蘋果和雞蛋了!”

“你說過,只要我的個子一天比你矮,你就一天不許別人欺負我。龍鵬,我一定要多吃飯,長得比你還要高,換做我來保護你好嗎?”

《少年說》播出之後,孩子們吐槽家長的金句、對同學友愛之情的表達以及青春期的煩惱等視頻片段,都在網絡熱傳。這些“淚點”和“槽點”齊飛的畫面,引來全網熱議。

對話《少年說》製片人:每個人內心都渴望一座“勇氣臺”

《少年說》裡的金句是亮點

孔曉一坦言,的確無論節目組還是電視機前的觀眾、網友,看完節目後都有一個感覺就是“感同身受”,也會回想起自己小時候的各種煩惱,只是當初沒有勇氣好好表達。就像主持人陳銘所說:“我們可能已經忘記了我們的青春是什麼樣子的,但是看著這些孩子,聽他們講出他們的心聲,會讓我們又想起自己的青春時光。”

當然,節目也會有一些質疑聲。有一些網友指出,有些孩子的表達不是特別口語化,反而帶有演講的味道,是否登上“勇氣臺”的少年們經過了篩選,他們的喊話的主題和內容又是否有劇本?“既然是一個幫助青少年找到情感宣洩口的節目,為什麼要提前去準備劇本呢?”孔曉一表示,每一位登臺的少年當然都會通過“心願屋”的前期摸底,只是礙於節目時長遺憾不能呈現,但少年們的發聲“一切都是自發、主動且真實的”。此外,除了針對高三年級的畢業季主題,不會做任何主題上的限制,“所以雖然每期只有不到三十分鐘,但是有哭有笑有感動,各種類型都有。”

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渴望一座勇氣臺。當你站上去勇敢喊出第一句話,會發現所有的事情都能解決,沒什麼大不了的。你害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自己的內心。高臺喊話是戰勝自己的一種儀式感,讓成長變得更強大。‘勇氣臺’像是成年人的一杯酒,喝下之後微醺壯膽,憋了很久的話才能有膽說出來,而學生站在勇氣臺上面,有一種山高人為峰的自信,一覽眾山小的膽量。” 她更期待的是,“‘勇氣臺’不只是存在於節目裡,更希望生活中處處都有屬於少年們自己的‘勇氣臺’。”

對話《少年說》製片人:每個人內心都渴望一座“勇氣臺”

《少年說》是一面多稜鏡

在這面鏡子的折射下,家長會有更大改變

節目中,孩子們喊話的對象以家長為主,尤其是媽媽。以袁景頤媽媽為代表,她對女兒的控訴總是跟“別人家的孩子”比,始終是強硬態度,引起了很多網友對於“中國式家長”的吐槽,稱中國孩子沒法跟父母好好講道理,更表示“我們以後不要成為這樣的父母”。

對話《少年說》製片人:每個人內心都渴望一座“勇氣臺”

袁景頤媽媽引發了網友對“中國式父母”的吐槽

“袁景頤媽媽只是一個很小的個例,還有平江三姐妹對單親媽媽的愛呢!”孔曉一表示,《少年說》更像是孩子和大人溝通的橋樑,目的在於讓雙方傾聽對方的聲音。比如節目中,不少孩子主動對父母說“我愛你”,就打動了不少不善言辭的父母,“面對孩子們的心底話,很多家長最開始是沉默、震驚,但通過這個機會,他們可以親耳聽到孩子們到底在想什麼。”

至於節目能對親子教育的改善,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在孔曉一看來《少年說》僅僅只是提供一個平臺給青少年表達,“但親子教育是一個很大的命題。一樣米養百樣人,不能一概而論,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不同之處,每個孩子也有每個孩子不同的個性。節目組真正想要傳達的是我們的下一代的陽光正能量和勇氣。”

很多過觀眾關心,那些登上“勇氣臺”之後的孩子和家長們,後來怎麼樣了?孔曉一透露,目前節目組並沒有推後續或者番外篇的想法,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亙古不變的,“我們何不把空間和時間留給他們自己呢?”事實上,改變並非一朝一夕的事,孩子和家長的溝通也不是幾分鐘就能夠說清楚的事,節目更大的改變了電視機前的家長們,“有人說《少年說》是一面多稜鏡,每一個家庭或者每一個人都可以從節目中折射出不同的思考。”

對話《少年說》製片人:每個人內心都渴望一座“勇氣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