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徽州布達拉宮」美譽!黃山這個村要火!

有著“徽州布達拉宮”美譽!黃山這個村要火!

楊達師 吳獻華/攝

7月14日,冒著高溫酷暑,由20人組成的“屯溪一中八七屆初三(2)班萬二村旅遊扶貧體驗團”來到歙縣昌溪鄉萬二村,走訪慰問貧困戶並給每戶送去慰問金,同時給村委會送去了慰問品。看到萬二村獨特的原生態村貌,瞭解到該村正在走旅遊扶貧的鄉村振興之路,許多同學都表示,要盡己所能為萬二村發展出力。

萬二村

有著“徽州的布達拉宮”美譽的歙縣昌溪鄉萬二村,曾經是一個市級貧困村,正以旅遊+扶貧的新模式,開掘鄉村發展新動能。

有著“徽州布達拉宮”美譽!黃山這個村要火!

鱗次櫛比的徽派民居,聳立在用石頭砌築的山崖上,阡陌縱橫的青石階梯像血管一樣連通了家家戶戶,煙波浩渺的雲霧夾雜著嫋嫋的炊煙,古村幻化成天上的街市,如一幅水墨畫,懸掛在高山的腰上。

昌溪鄉萬二村是一個建於明代的古村落,距今已經有600多年曆史。從距離來看,萬二距離歙縣縣城只有33公里,距離鄉政府所在地也就5公里。但是交通問題一直是村民們最大的困擾。全村共678戶,1652人,其中萬二中心村有185戶,469人。伴隨著打工的大潮,全村大部分青壯年勞力都在外務工,空心現象比較嚴重,如今留在村裡的多為老人,甚至連孩子都到城裡或外地上學。已在萬二村掛職許多的黃山市社科聯副主席、新任萬二村黨總支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長吳清健是一位頗有才情的“市領導”,在描述萬二村時,他詩情畫意的描述到,“天晴的時候,在村裡轉悠,連一根針落地的聲音都能聽見,萬二是塵世間可以修身養性的地方。”

據介紹,“萬二村”村名的由來也十分有趣。相傳,霞坑鎮洪琴村王姓族人在萬二搭建茅舍,後人丁興旺,取名“王村”,後汪姓人遷到這裡,想改為“汪村”,但為了兩姓之間能彼此和諧相處,當時村中德高望重的王汪兩姓族人開會協商,一致同意將村名命名為諧音“萬二”村,王、汪兩大家族從此得以和睦相處。當時兩姓家族都有在外經商的富賈,頗有勢力,因此即便是在石頭山建房,成本極高,運輸極難,卻也把房子建得宏偉氣派,高的有三層、四層,可見萬二村是旺族。其中建於清朝雍正年檢的王氏祠堂永慶堂經過村民的世代維修,依然保存完整。

有著“徽州布達拉宮”美譽!黃山這個村要火!

如今的萬二村,是個行政村,由原萬二村、昌聯村兩村合併而成,有8個村民小組,人口數1741。現萬二本村常住人口不過百十號人,前些年的村民收入主要靠茶、桑等山地作物,人均才三千餘元,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沒有班車、學校、商店,是市扶貧困村。

吳清健說:“由於經濟落後,萬二被列為省級貧困村,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92戶252人,至2016年年底建檔立卡戶33戶101人,低保貧困戶49戶150人。經過多方努力,幾年來許多貧困戶擺脫了貧困。”

“我剛被安排到萬二村任第一書記時,就有人打了‘預防針’,要做好思想準備,這個村實在太窮了。但是真的到了萬二,比貧困更讓我震撼的,是這個村獨特的建築風貌和村莊美景”。吳清健說,正如記者初到萬二時的感受一樣,雨後初霽的古村落,像一幅水墨畫懸掛在半山腰上,保護完好的清一色的石階,幾十上百幢以石頭地基壘蓋起來的房子,數百個建在房前屋後的石頭豬圈,還有山泉古井等,這是一個還處在未開發的原生態的古村落,古村落、石頭房、都與周邊層巒疊障的自然風光相映成輝。長期以來,村民一直固守著以茶葉為主的傳統農業,除此就是打工,沒有特色產業、沒有工業,增收渠道單一,農民生活處於貧困線下。

有著“徽州布達拉宮”美譽!黃山這個村要火!

“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發展旅遊業或可是萬二村的脫貧路徑。”吳清健大膽設想,並邀請上海及市且的專家前來“會診”,當他聽到市建築設計院院長陳繼騰自信滿滿地說出“若將萬二申報中國傳統古村落,肯定是一報一個準”的話後,更加堅定了他從文旅創意的角度把萬二村從石頭村定位為“徽州的布拉達宮”的設想。

東風吹來滿眼春,萬二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新時代。村莊的巨大變化不僅讓村民看到了希望,同時也引來大都市裡的高校目光。通過吳清健的牽線搭橋,上海師範大學天華學院正式與萬二村簽訂協議。上海師範大學天華學院將利用該院旅遊教研以及同上海有關旅遊企業的關係,把萬二村列入旅遊扶貧合作基地,通過對萬二貧困村在發展規劃、鄉村旅遊培訓、營銷推廣方面的無償幫扶,力爭讓萬二村鄉村旅遊儘快啟動並快速發展起來;同時萬二村也被列入該學院旅遊專業的實訓基地。“今後,我們將逐步引導村民開辦農家樂和民宿。”吳清健說。

面對迎來的發展新機遇,鄉、村兩級幹部幹勁十足、有想法、有精氣神。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在新農村建設時,沒有一味地刷白求新,較少使用外來工匠與不協調材料,以最小化破壞保留了萬二的原始風貌。“當然,要將萬二鄉村旅遊全面推進公共視野,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吳清健說,“首先進山的公路要拓寬,多搞幾個錯車道;村口停車場要科學規劃,就勢擴容;農家樂辦起來,攝影點搞起來,網站開起來,先把不怕吃苦的攝影團、戶外團、徒步團引進來。

有著“徽州布達拉宮”美譽!黃山這個村要火!

描繪著宏偉的藍圖,述說著萬二的變化,患嚴重關節炎的吳清健仍然“健步如飛”、深度近視的鏡片下仍然“眉飛色舞”。這是他和村委班子精準扶貧的成果,種種跡象預示,萬二這個“養在深閨”的“徽州布達拉宮”正在華麗轉身。

(程向陽 吳玉蓮 汪悅 樊成柱 來源:黃山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