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資本論》(四):唯物史觀和辯證法中的邏輯魅力

——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

黨的十八大以後,我們經常講拉動內需,這個非常重要。拉動內需的出發點就是注重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這個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所以到了2015年的時候,就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強調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力,但是更強調生產對消費的決定性作用,把生產對分配、交換、消費的決定性作用提到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中。

後來在寫《資本論》的時候,馬克思把《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提出的“四個環節”的思想進一步做了一個概括。他講我在《資本論》要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在馬克思看來,生產力的運動方式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發展生產力和解放生產力,這個構成生產方式的內核,以及和生產力發展方式相關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所以在對象問題上,馬克思突破了此前的古典經濟學,提出了一個唯物史觀和辯證法相統一的研究理論,同時也為後來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主持人:

好的,感謝顧教授!

通過顧海良教授今天的介紹,我們也對《資本論》這本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下期預告

【同期聲】他說《資本論》有三個是我的嶄新的因素

【同期聲】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同期聲】剝奪者最終將被剝奪

【同期聲】把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所有的奧秘都揭示出來了

【配音】下集,顧海良教授將為我們講解《資本論》第一卷的主要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