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到有,阿里雲「飛天」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IT事件大雜燴


在我看來,飛天的發展可以說是開疆闢土,一步一個腳印地摸索出來的。這麼說的原因在於,十年前,我國沒有自主研發的超大規模計算操作系統,在技術層面也有太多地方都要受制於人。

為了擺脫這一狀況,阿里雲決定要完全依靠自身技術,將幾千臺乃至上萬臺普通PC服務器連接到一起,來實現超強計算性能。

2008年9月,阿里巴巴確定“雲計算”戰略,決定自主研發超大規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飛天”。從此,飛天不只是神話中一位吉祥之神的名字,更是阿里雲的技術符號,是中國人勇於創新,開拓進取精神的象徵。

在研發過程中,很多人不相信中國的技術可以做到,很多人看不到雲計算在商業上的可能性,整個研發團隊不僅需要面對技術上的困難,還需要面臨著來自外界的重重壓力,不斷有工程師撐不下去而離職。

所幸的是,仍有一群懷著赤子之心的工程師堅持了下來,這才有了“飛天”今天的成就。如今的飛天就是一塊肥沃的土壤,神龍雲服務器、POLARDB、ET大腦……各種各樣的技術、產品都可以在這裡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我還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飛天系統中的各個模塊,也都被賦予了上古諸神的名字。

分佈式文件系統是開天闢地承載一切基礎之神——盤古,負責任務調度和資源管理模塊的是占卜和預測之神——伏羲,從底層上監視和處理導致集群性能下降的集群診斷系統——華佗,原來,每一個模塊的名字都有深意,正是對應了他們的職責所在。

我想,這也暗含了飛天的使命,以諸神之名,書寫中國雲計算的神話!


歐界科技


2009年成立阿里雲,2010年,“阿里雲要被撤掉”的傳聞就此起彼伏。最後馬雲站了出來,說了一句話:“我每年給阿里雲投 10 個億,投個十年,做不出來再說。”我感覺阿里雲能夠成功真的離不開馬雲的支持,一個好的老大太重要了。


科技視界扛把子


現在,遍佈全球47個可用區的百萬級服務器可以通過飛天連成一臺超級計算機,以在線公共服務的方式為社會提供計算能力。這是中國完全自主研發的雲,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作為一個局外人,我都感覺很激動,這是阿里巴巴的傳奇,也是工程師們的勳章。





霓裳0308


記得在《朗讀者》裡,王堅博士說“那是中國的一家公司第一次做完的事情”,當時就覺得很心酸,現在很多核心技術一直掌控在外國人手裡,真的希望我國可以多重視技術,重視創新,“飛天雲”的現在是多少阿里技術人士努力換來的啊~




Distance0903科技網絡


看過一篇報道,說是當初決定研發“飛天”的時候,阿里內部有很多人不看好,外部也是質疑很多,只有王堅博士一直堅持說是雲計算對於未來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馬雲也鼎力支持,這才早就了今天的“飛天”和“阿里雲”



科技網小喵喵


當初沒人覺得“做飛天”是件能成功的事;沒人敢想象它就是今天所謂的雲計算;沒人敢預言它能成為當今科技創新的變量,但是飛天確實發展起來了,只能說阿里的技術確實厲害,馬雲的眼光確實獨到,還有就是一個新事物想要被認可真的不容易啊。



KK科技社


2012年以前,阿里雲是被質疑和否定的比較多,轉折應該是發生在2013年,當時阿里用新技術替換掉了傳統的小型機,實現了中國第一個5000臺的大規模通用計算平臺的公司,擠入全球少數公司行列。這時飛天開始展現出強大的力量和價值,還是很振奮人心的。



科技創造Babyface


2009年,在阿里巴巴十週年慶典上,阿里雲成立,之後“雲計算”、“自主研發”,每一個詞彙都代表著時代的最強衝擊。其實“飛天”可以發展到現在的規模和程度,和阿里巴巴的支持分不開,包括技術支持和資金支持,只能說,阿里巴巴確實是一家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眼光的公司。



神經科技製造


阿里雲技術研發負責人蔣江偉曾說阿里雲堅持自主研發、與合作伙伴共生共存、堅決不碰用戶數據是阿里雲的三條生命線,所以雖然過程困難,但是結果卻是最好的回報,阿里雲活該有這樣的成績,好公司不是吹出來的,是實戰實槍打出來的。




小小老臭網絡達人


飛天(Apsara)是由阿里雲自主研發、服務全球的超大規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從一開始不被看好到現在成為眾所周知的操作系統,最最離不開的就是王堅博士和馬雲的支持和堅持,所以一個項目的成敗與否,領導者真的佔據了很大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