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阿里雲剛開始很難做,阿里雲做成後,感覺很多公司很容易就能做成雲業務?

財稅小小能手大川


我先解釋一下什麼是雲計算,看了大家的解答,基本是屬於外行看熱鬧。我雖然也稱不上非常專業,但是我從事軟件開發的時代,正好是從單機服務器向分佈式服務器轉型的一個過程。

一、早期雲計算的概念

大家應該都知道,阿里剛剛做雲計算的時候,馬化騰和李彥宏說過,現在談雲計算還太早。以此很多人說馬雲有眼光,李彥宏和馬化騰眼光短淺,其實還真不是這回事。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阿里出過一個雲OS的手機操作系統,當年投資魅族以後,魅族還用過一段時間的雲OS系統,這是當年技術上理解的真正雲計算。

就是你的所有終端設備不再預裝某個操作系統,而是通過連接到服務器加載操作界面,你可以理解為打開了一個網站,但是實際上會複雜的多,使用的技術也不同。

這樣的好處就是,系統所有更新都是在服務器端,你每次打開設備後,都是最新的版本,所有的應用也不需要下載,直接通過手機在服務器上做運行。所有數據都可以存儲在服務器上面,不會出現現在手機內存不足的問題,需要擴展內存隨時可以擴展。

那麼為什麼後來失敗了,或者沒有推廣起來呢。其實就是體驗太差,因為網速太慢了,加載一個界面花十幾秒,誰都受不了。所以馬化騰和李彥宏說現在還太早,至少要到5G的時代。

二、現在的雲計算形態

現在的阿里雲實際是對B端的業務,並不是最開始認為對C端的。以前一個開發者要運行程序或者存儲數據庫,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自己買服務器,放在機房,另外一種就是購買虛擬主機。也就是用別人的服務器,只不過所有的操作都是通過遠程連接,不是在本地操作。

當時這一塊做的最好的就是萬網,那個時候個人和小公司建網站,都是購買萬網的虛擬服務器。後來阿里巴巴就把萬網給收購了,並且做成了分佈式的服務器。

什麼叫分佈式服務器,就是多臺服務器串聯在一起,硬盤共享,cpu共享等,通過一個操作界面來呈現,從用戶的角度看著就是一臺服務器,你可以隨便加減硬盤大小,可以隨便更換操作系統,可以隨便更換CPU、內存等。

三、為什麼現在大家都在做

我其實不得不說阿里是一個比較會營銷的公司,這個功勞要記在馬雲頭上。分佈式服務器並非阿里巴巴獨創,在阿里巴巴之前早就有了這個概念,並且技術理論早就成熟了,只是在大規模的應用上,沒有一個公司真正來做。因為當時大家並不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這一點我還是得服馬雲的眼光,沒想到現在的互聯網發展這麼快,to B的業務市場這麼大。

是不是隻有阿里巴巴能做出來?當然不是,騰訊、百度、華為、小米這些公司都能做的出來,這個技術並非宣傳的難度這麼高,這個領域的人才也很多。但是阿里巴巴做的最早,運行的也最成熟,系統也最穩定。所以阿里巴巴名氣最大。

那麼其他公司做雲計算都是為了利潤嗎?這只是一部分的原因,因為這些大企業突然發現,智能時代來到了以後,最關鍵的是數據。而云計算是積累數據最快的辦法。

大家想想,你一個公司的產品積累的數據總歸是有限的,但是所有互聯網程序都在你的服務器上運行的話,理論上這些數據都掌握在雲服務器提供者手上。這對於未來的智能化,有很重要的佔位作用。馬雲一直強調未來是DT時代,雲服務器就是DT最好的事例。馬雲因為不是做技術的,反而跳脫出了技術的思維限制,而馬化騰和李彥宏認為這個東西並不是革命性的技術,所以沒有重視。現在重視起來了,自己也開始發展雲計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