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的智者樂毅

我們都知道張良是智者,功成身退。郭子儀更是大智者,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其實樂毅也是一位智者,只是沒有張良和郭子儀那麼有名罷了。

樂毅對於燕國來說,功勞卓著,也深得燕昭王的信任。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惠王從當太子時,就與樂毅有矛盾。田單聽說了,便派人去燕國用反間計,散佈說:“齊王已經死了,齊國僅有兩座城未被攻克。樂毅與燕國新王有矛盾,害怕加禍不敢回國,他現在以攻打齊國為名,實際想率領軍隊在齊國稱王。齊國人沒有歸附,所以他暫緩進攻 即墨,等待時機舉行大事。齊國人所怕的,是燕王派別的大將來,那樣即墨就城破受害了。”燕惠王本來就疑心樂毅,中了齊國的反間計,便派騎劫代替樂毅為大將,召他回國。

樂毅知道燕王換將居心不良,於是投奔了趙國。趙王分封樂毅於觀津,對他十分尊寵。以此來警戒燕國和齊國。燕惠王便派人去批評樂毅,並道歉說:“樂將軍你過於聽信傳言,因為與我有矛盾,就拋棄燕國跑到趙國。你這樣做為自己打算是可以的,然而,又怎能報答先王對你的一片恩情呢?”

樂毅回信答覆道:“從前伍子胥的建議被吳王闔閭採納,吳國的勢力一直擴展到郢地;而繼任吳王夫差不聽他的話,把伍子胥的屍體裝入皮囊拋進江中。夫差不明白伍子胥對先王的建議是吳國得以成就功業的根本,所以沉下伍子胥的屍體一點兒也不後悔。伍子胥不能早日看出不同的君王有不同的器量,所以屍體雖入江而魂靈仍怨憤不化。免去自身的災禍,立就功業,以表明先王的心跡,是我的上策。自己遭到別人的誹謗,從而使先王的英名蒙上恥辱,是我最害怕的。但因為蒙受了不白之冤,就以新的寵幸為利益,謀算燕國,也是我在道義上絕不會做的。我聽說古代的君子,與人斷交絕不口出惡言;忠臣被迫離開祖國,也不去辯解洗雪自己的名聲。我雖然不成器,也曾多次從古代君子身上得到教益。謹請大王明鑑。”

於是燕王仍封樂毅的兒子樂為昌國君,而樂毅也為修好睦鄰而往來燕國,最後死於趙國,諡號望諸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