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比李宗仁水平高,爲什麼桂系始終以李爲首領呢?

飛花不脫


李宗仁和白崇禧是國民黨非常有名的“組合”,號稱“李白”,兩人地配合非常默契。

外界普遍認為,白崇禧的軍事指揮能力要強於李宗仁,但奇怪的是桂系始終以“李宗仁為首”,這是為什麼呢?

曾經的經歷決定了李宗仁的首領位置

李宗仁(1891--1969)出道較早,1910年加入同盟會,革命勁頭非常足。

1912年進入廣西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後(1913年秋)到南寧將校講習所,先後擔任准尉見習官、少尉、中尉隊附。

1916年5月,李宗仁擔任滇軍第四師第三十四團排長,之後轉入桂系陸榮廷部,畢竟陸榮廷的部隊是老家廣西的。

在後來的時間裡,李宗仁先後參與了護國戰爭、護法戰爭、粵桂戰爭等,表現都非常出色。

在陸榮廷這裡的五年時間,李宗仁從排長一路升到了營長。


也許,陸榮廷的為人做事不被李宗仁看好;也許,是李宗仁的野心太大,總之,在1921年,李宗仁聯合了十多個連隊退到了六萬大山所在的玉林地區,從陸榮廷部分離出去了。

這還不算,連軍隊名稱也改了,李宗仁將這支部隊先後改為"粵桂邊防軍第三路"、"廣西自治軍第二軍",並自任司令(1921年-1922年),防區逐步擴大到七個縣。

這麼出眾的地方部隊,北洋政府也看到了眼裡,先後封李宗仁為廣西"自治軍"第二路總司令(1922年-1923年)、北京政府桂林鎮守使(1923年5月1923年11月)、北京政府"定桂軍"總指揮(1923年11月-1924年)。

可是李宗仁一邊享受著北京政府的封號,一邊和革命導師孫中山進行了及時的聯繫,撈取了非常重要的政治資本。


白崇禧(1893--1966)比李宗仁年輕兩歲,經歷也堪稱豐富,但更多的是輔佐別人。

白崇禧也是讀過軍校的,不過和老大哥李宗仁讀的學校不同,白崇禧讀的是大名鼎鼎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不過畢業時間稍晚一些,1916年畢業。

畢業後的白崇禧在廣西陸軍混口飯吃,憑著傑出的軍事造詣,白崇禧也是一路高升,成為了廣西陸軍馬曉軍旗下的兩大統領之一。

但,後來由於足傷,導致白崇禧在家修養,於是白崇禧的人馬歸了第一統領黃紹竑統一指揮。

馬曉軍後來走了廣州,黃紹竑看馬曉軍短時間回不了廣西,於是大臂一揮,旗幟就姓“黃”了。不久,黃紹竑將白崇禧封為了參謀長,兩人拉起了一面旗幟,成立了廣西討逆軍,在這支部隊,白崇禧成了妥妥的二把手。


1924年,黃紹竑在李宗仁的邀請下,加入了李宗仁的戰隊,成為了“新桂軍”的二把手,白崇禧則成為了新桂軍的“三當家”。

在這樣的配合下,白崇禧成為了李宗仁的左右手,後來新桂軍從廣西出去後,白崇禧作為李宗仁的得力干將,一直並肩作戰。

兩人的經歷,決定了李宗仁的首領地位,白崇禧扮演更多的是軍師角色,而李宗仁扮演更多的是統帥角色。

李宗仁是個戰略家,白崇禧是個軍師


白崇禧很能打仗,軍事指揮能力異常出色,被人稱為“小諸葛”。實際上,李宗仁的軍事謀略也許不及白崇禧,但做事的果斷性,眼光和格局,相對而言,更勝一籌。

早年間,李宗仁看到陸榮廷不能成事時,果斷的另起爐灶,這其中可能會面臨各種風險,但李宗仁聯絡十多位連長,硬是從陸榮廷部分裂了出去,不得不讓人讚歎!


而白崇禧先是跟隨了馬曉軍,後是跟隨了黃紹竑,雖然能力是突出的,但始終不是一把手。

出了廣西,進入了國民政府軍系統,白崇禧還是作為李宗仁的副手進行工作。李宗仁對於孫中山非常佩服,對於蔣介石破壞孫中山的“聯俄聯共”頗有微辭,對於蔣介石不積極抗日也是很有成見,於是數次提出反將,是個主意很正,看事情比較準的一個人。

白崇禧不僅配合李宗仁,後面也對蔣介石言聽計從,相對來說,“主見”沒有那麼正。

解放後,白崇禧跟了蔣介石去了臺灣,沒有什麼權利不說,而且後面死得不明不白;而李宗仁在解放後,沒有去臺灣,先是去了美國,後來回了中國,最後病逝於中國。


這說明,李宗仁早已對大局有個清晰的預判,對去臺灣的弊病也看得很清楚,而白崇禧聰明歸聰明,論對大局的判斷,比李宗仁差了一籌。

在反抗陸榮廷的過程當中,李宗仁表現積極主動又有謀略;在數次反蔣過程中,李宗仁總是細心佈局,大膽行動;在抗戰中,李宗仁帶人血戰臺兒莊,嚴重的打擊了侵略者;在解放後,李宗仁果斷不去臺灣。


一個有主心骨的統帥,能獲得更多的擁護。

白崇禧雖然能力突出,但資歷和威望比起李宗仁,確實遜色一點,資歷和威望從哪裡來?是從一次次的選擇和決策中來。

李宗仁是個戰略家,白崇禧是個軍師,如同劉備和諸葛亮。

所以,儘管白崇禧軍事指揮能力也很突出,但在桂系人心中,李宗仁是當之無愧的首領。


藍風破曉


回答這個問題,得從新桂系的源頭說起。

新桂系是怎麼來的呢?

李宗仁的“討賊軍”(這裡的“賊”指舊桂系首領陸榮庭)和黃紹宏的定桂軍合併而成。黃為人寬厚,主動讓出老大的位置,李宗仁成了這支部隊的老大,黃位居第二。

當時白崇禧在幹啥呢?

只是一個下級軍官。



這就好比創業,李和黃是兩大股東,白只是打工的,無法和他們兩個相提並論。

隨著平定廣西,北伐中原,白崇禧的軍事才能開始展現,廣西從李、黃兩人,變成了李、黃、白三人,但依然是這個排名,分工明確。李作為廣西軍隊最高指揮官,始終率領軍隊,坐鎮前方。黃作為桂系二號首領,坐鎮後方,穩定軍心民心,並給前方提供後勤補給。白作為廣西的代表,到中樞出謀劃策,保障廣西的利益。從三人的位置,也看出三人在廣西的地位。

這個政治格局維持了很久,直到黃紹宏看透一切,主動要求去中央任職,不願再留在廣西,這個格局才被打破。李、黃、白三位一體的局面被打破,白晉升到第二位,廣西局面成了李、白二人的天下。

雖然黃旭初替代了黃紹宏的不少職能,但是此黃非彼黃,他和黃紹宏之間的差距太大,無法威脅到李白的地位。

拿今天的企業文化來說,白崇禧精明能幹,才華橫溢,他的位置大約就是桂系的CEO。李宗仁作為大股東,創業的元老,地位不可撼動,董事長的位置非常穩固,白崇禧這個高級打工者,動搖不了李的位置。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廣西有首很出名的民間謎語,說的是:是兩人,也是一人;是今人,也是古人。謎底便是李白。

李白除了唐朝大詩人李白以外,還有另一個指代,即民國年間桂系軍閥的李宗仁和白崇禧。

自古歷史上有過兩人合稱的,包括毛澤東和朱德,張學良和楊虎城,孫中山和黃興等。以上無不是合作默契同時私交甚篤的親密關係。

▲ 左:李宗仁,右:白崇禧


李宗仁和白崇禧兩人不僅是同學,而且從一統廣西開始兩人就推心置腹,在一起共事的三十餘年裡,兩人始終精誠合作,配合默契,逐漸成長為桂系軍閥裡的核心人物。

其中以擅長謀略見長的白崇禧,外號“小諸葛”,是國民黨內的罕有的軍事奇才,可他對李宗仁一直很尊敬,始終奉李宗仁為桂系軍閥的一把手。

▲ “小諸葛” 白崇禧


說到白崇禧和李宗仁的水平孰高孰低的問題,筆者覺得這裡有必要說一下,水平實無高下之分。能力是多方面的,有人擅長謀略,有人擅長統籌全局。

白崇禧和李宗仁的關係,有點類似於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和劉備的關係一樣。

你說是劉備的能力高,還是諸葛亮的能力高?

兩人都是有才之人,只不過白崇禧的“才”更加著眼於謀略之上,這點我們從白崇禧一直在參謀長的職位上供職上可見一斑。

而反觀李宗仁,青年時期便從軍,壯年時期便成為八桂之一,將廣西省治理的井井有條,深受百姓愛戴,這點倒和山西的“土皇帝”閻錫山類似。

▲ 左:白崇禧,右:李宗仁


這說明李宗仁同樣可以以才牧民,以德服人。這是一個領袖必不可缺的必要條件,因此李宗仁可以穩坐桂系的第一把交椅,實至名歸。

不僅如此,牧童出身的李宗仁,身上有著農村人特有的渾厚和淳樸。這一點和民國時期其他的諸如“西北四馬”,晉系閻錫山等望風使舵,搖擺不定的軍閥是大相徑庭的。

著名歷史學家唐德剛在《李宗仁回憶錄》中曾經這樣評價李宗仁:

得意而未忘形,當官而未流於無賴。……誅心以論之,則李宗仁在中國歷史上,也該算個德勝於才的君子。

這裡提到了一個詞叫“德勝於才”,我想可以概括李宗仁和白崇禧之間為什麼桂系軍閥奉李宗仁為首領?

對於領導來說,才是無關緊要的,只要手下的人有才就行。德確實必不可少的,不然何以服人?

記得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曾經說過: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治理國家,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因為他們甘為我所用,所以我才能取得天下。

這一點上,李宗仁和劉邦大有類似之處。

▲ 李宗仁


因此說,要論謀略,論詭計,白崇禧要略勝一籌;然而要說統御軍隊,將士歸心,則李宗仁要強一些了。

因此來說,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水平無所謂高下,但桂系軍閥奉李宗仁為領袖,只是說李宗仁在領導力方面要比白崇禧強得多。

除此之外,白崇禧的私生活混亂,也是造成白崇禧不會成為領袖的一個主要原因。


奇點歷史


還是迴歸那句老話,性格決定命運。

白崇禧這個人在軍事上面的見解,當然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包括我黨的很多人都對他的軍事能力感到有點忌憚,這個人在軍事上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而且還能夠指揮自己的軍隊屢屢擊敗敵人!所以即便他是出於桂系,蔣介石仍然還是捏著鼻子把他提到了國防部長的位置上。

但是就彷彿是上帝給他打開了一扇門,又給他重新關上了一扇門一樣。白崇禧雖然說軍事能力強,但是這個人在人情世故的處理方面可以說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尤其是在面對蔣介石,白崇禧這一些政治老手上,白崇禧簡直就有點顯得弱智了。

首先,白崇禧不懂得掩飾自己的情緒,他這個人有什麼話就說什麼話感到不滿了,就直接罵出來,感到不爽了,撂蹶子不幹這很正常的事情,包括蔣介石對他這個也是感到沒辦法。

與此同時,白崇禧這個人心胸狹,他容不得別人跟他說其他的,包括蔣介石針對他的意見提出不同的建議的時候,白崇禧也表示隨便你,既然提了意見你,自己去看,我不玩了,這種人在政治上面很容易被孤立,(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即便你軍事打的再好,那又怎樣能征善戰的人多了,你看有幾個在政治上面玩兒的轉呢?

所以這種人之所以能夠一路官運亨通,肯定是要一個保駕護航的人。蔣介石墾地白崇禧去保駕護航嗎?他巴不得白崇禧趕緊掉下去,趕緊滾蛋。唯一一個能夠替他保駕護航的人就是李宗仁!

李宗仁可以說是白崇禧的老長官,這個人有自己的政治軟件,而且人的性格方面顯然比白崇禧要好得多,至少來說,他在國民黨內部,在國防軍內部,他跟其他將領的關係不至於鬧得那麼僵,其他的那些將領除了幾個主要的,比如說陳誠,顧祝同,何應欽這幾個蔣介石手底下的大將,稍微能夠理解蔣介石的意思以外,其他人都以為李宗仁是好人,是校長你一天到晚逼著他在這鬧騰。

並且這個人有政治遠見,中原大戰以後,能夠從蔣介石手裡獲得美國人支持,並且把蔣介石擠下臺的李宗仁算是政治上的獨一份兒了,雖然說時機跳的不對,但是至少證明李宗仁是有政治眼光的,而且白崇禧也願意將自己政治上遇到的難題,無論多麼機密都願意跟李宗仁分享。為什麼就是從他那裡獲得一些主意,這樣的話,白崇禧對李宗仁或多或少都有了一種依賴感,就是無論以後在政治上遇到什麼事情,總會下意識的去想問李宗仁!

但是這並不是一種盲目的順從!白崇禧之所以這麼信任李宗仁,除了李宗仁一直給他解惑以外,最重要的是李宗仁給他的桂系軍隊規劃了一個很好的大餅,而且一直在說給白崇禧聽,誰不希望自己家鄉的環境能夠好一點兒,誰不希望自己能夠帶領著自己的家鄉揚名立萬的!這樣的話,很多人都會下意識的去對那些發起這個說法的人產生一種要擁護他做領導的思想!

李宗仁就是告訴白崇禧我能夠讓桂軍在江南或者是全國能夠做大做強,甚至成為天下第一軍!這才是白崇禧一直死心塌地的跟著李宗仁的原因。直到解放軍率領軍隊在江南將他的桂軍擊敗以後,白崇禧才徹底看到了李宗仁畫的這張大餅有多麼不真實,才選擇不聽。李宗仁的話去臺灣找蔣介石認錯!

證明家鄉,尤其是廣西這個地方,對於白崇禧心中內心地位有多麼重要!李宗仁就是死抓了這個點,死活不把自己身上貴軍的標籤給洗掉,他知道只要把這個桂軍的標籤給洗掉,白崇禧說翻臉就翻臉,直接可以把你踹掉!


漩渦鳴人yy


關於李宗仁和白崇禧,實在是近代史當中比較繞眼的兩個人,很多人認為白崇禧逼李宗仁水平高,為何一直甘當綠葉,以李宗仁未首呢?

白崇禧最厲害的地方只是參謀能力

白崇禧人稱小諸葛,可以說是在智囊方面很厲害的人物,但是,縱橫不得不說的一件事就是,有才的人,往往難以把握全局。

很多人都說白崇禧有才,其實白崇禧的才,只是在參謀能力上,在新桂系的時候是參謀長,在北伐時是副總參謀長代參謀長之職,全面抗戰爆發後,還是軍事委員會的副參謀長,這是白崇禧最輝煌的時刻,抗戰結束時擔任國防部部長和華中“剿總”司令,結果因為格局太小,心胸狹隘,最後捎帶著老蔣一塊敗亡了。

即使是諸葛亮,也只是參謀能力比較厲害,當機抉擇的時候,也未免有猶豫不決,優柔寡斷的嫌疑。

可以運籌帷幄,但不一定能決勝千里之外,所以,劉備雖然走了很多的錯誤,但是關鍵做決策的時候不含糊,劉備死後,諸葛亮在軍事方面並沒有什麼成就,這也是悟空上的熱答之一,為什麼劉備死後,諸葛亮再沒打過勝仗。

白崇禧和李宗仁的關係,其實就有點諸葛亮和劉備的關係一樣。

世上從來不缺千里馬,缺的是能識別千里馬的伯樂

在民國軍閥割據時期,厲害的謀士一抓一大把,真正能成事的有幾個,比如,皖系的徐樹錚,奉系的楊宇霆,在當時也都是“小諸葛”般的存在。

段祺瑞的謀略肯定不如徐樹錚,張作霖的謀略也肯定不如楊宇霆,但是沒有段祺瑞,徐樹錚都死一百個來回了,徐樹錚巔峰的時候弄了一個安福俱樂部,但是全國人都不服他,以皖系的政治影響力,都沒能鎮得住場,後來沒有了段祺瑞的庇護,也就成了馮玉祥的槍下鬼了;

楊宇霆也是離不開張作霖,而非張作霖離不開楊宇霆,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後,楊宇霆請求張作霖外放,張作霖就把江蘇督軍的位置給了他,結果,去到就被孫傳芳打了回來,張作霖死了沒幾天,也被張學良槍殺了。

由此可見,有謀略能力在民國根本就不算什麼,自古以來就不缺乏有才能的人士,但是缺乏能夠決策的人,也就是領導力。

從資歷和威望方面來說,在新桂系當中,李宗仁綜合能力比白崇禧高太多

李宗仁比白崇禧從年齡上大了那麼點,李宗仁是1891年出生的,白崇禧是1893年,當然,年齡根本不是什麼問題,問題在於資歷,白崇禧後來能夠發家,還在於其中的一個人,就是新桂系中的另一個巨頭,黃紹竑,白崇禧在黃紹竑那裡也就是個參謀長,而李宗仁則是新桂系中獨當一面的大員。

在後來成立的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時,李宗仁任軍長,黃紹竑任副軍長,白崇禧任參謀長,誰高誰低,高下立判,所以,白崇禧在起步上就沒有李宗仁厲害。

更難能可貴的是,李宗仁宅心仁厚,心胸寬廣,有容人之量,白崇禧雖然有智謀,但是品性上更加囂張跋扈,所以,新桂系軍閥的將領大都服從李宗仁。

尤其是在政治韜略上,李宗仁還是高白崇禧一頭,白崇禧這個人說到底就是有智商沒情商,在做人方面差太多,因此,在處理桂系和蔣系的矛盾時,總是放不下心中的小九九,這叫得小便宜吃大虧。而老蔣這個人是專門的吃小虧佔大便宜(老蔣本身就是證券交易所搞投機出身),所以,白崇禧離了李宗仁會被蔣介石玩死。

國民黨敗退後,老蔣在臺灣熱切盼望李白二人到臺灣共商大事,李宗仁一眼就看出老蔣沒按好心,結果白崇禧還是動了心,隻身前往臺灣,最後不明不白的死了,到現在都沒有給個說法。


史論縱橫


時勢造英雄,英雄人物也要順應歷史大勢才能在奔騰的歷史長河中留下濃重的一筆。白崇禧和李宗仁各有所長,不好片面的下結論一個就比另一個水平高。而桂系始終以李宗仁為首,追本溯源,還要從他們新桂系成名說起。

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三人分別為廣西陸軍小學三期、二期和四期的學生,從1911年參加廣西學生軍敢死隊開始,命運聯結在一起,南征北戰中,叱吒風雲,成為新桂系的領軍人物。

(北伐時期的李宗仁和白崇禧)

李宗仁(1891~1969)因報名敢死隊較遲,沒能成為學生軍參加北伐,先在南寧將校講習所任職,後回鄉務農,幾經輾轉,加入護國軍林虎部成為一名中尉排長,正式開始軍旅生涯。討龍戰役是他第一次打仗,連長因膽怯找託辭離開戰場讓李宗仁代理指揮,戰鬥中他被子彈擊中臉頰,非常幸運的是子彈從鼻孔飛出,痊癒後即成為正式連長。在護法戰爭中,他代理營長指揮戰鬥,被擊中大腿,幸運女神再次降臨,未傷及腿骨不久痊癒,原營長調任回粵後他被任命為營長。1924年粵桂戰爭,時局混亂,不知何去何從之際,李宗仁毅然決定帶著自己的人馬在六萬大山中休整,再收編陸續加入的小股部隊,成為一支兩千餘人的有生力量,拒險自保。被粵軍的陳炯明收編為“粵桂邊防軍第三路軍”,他被任命為司令,一年內連升三級,由幫統而統領後升至邊防軍司令。駐防鬱林等七縣,在自己的地盤上,一邊發展當地吏治,一邊整軍經武,訓練士兵,這裡是八桂子弟日後統一廣西、逐鹿中原的起點。


白崇禧(1893~1966)和黃紹竑(1895~1966)參加北伐學生軍時,戰事已近尾聲,只擔任警戒任務的他們在戰後入保定軍校學習。真正的軍旅生涯開始於“廣西陸軍模範營”,初時為少尉連副,後任連長。時為連長的白崇禧頂住上級壓力,使計謀處決了屢受招安的慣匪;從此,廣西對匪患從招撫政策改為進剿。這種敢於先斬後奏的膽氣和魄力,是他成大事的根基。1921年,白崇禧在整編後的廣西模範營任營長,在與“廣西自治軍”對峙時不甚受傷,左腿鎖骨骨折,亟需赴粵就醫。那時車馬慢,等趕到廣州時,已長成假骨,即使經過治療,走路依舊微跛,無法恢復原狀。而修養的一年期間,時局勢早已面目全非。一籌莫展間,黃紹竑

派人從廣西來找白崇禧商量出路。黃曾在李宗仁那裡當過第三支隊司令,現投到沈鴻英處,把自己捲入被討伐的漩渦。

白崇禧遂謁見孫中山,表達參加要革命政府、實現統一的願望。表示不要槍,不要糧,不要餉,只要先生的革命理論。孫大帥任命黃紹竑為廣西討賊軍第一軍總指揮,白崇禧為參謀長。這是他成為參謀長的起點,先是統一廣西,後來北伐時期被老蔣欽點,行參謀長之職指揮戰鬥,抗日時期再次來到老蔣身邊任參謀總長,幾乎每場大戰都離不開他的身影。

後來新桂系的局面基本確定為,李宗仁是旗幟,黃紹竑是副職,白崇禧是大腦。蔣桂戰爭時李、白流亡海外,黃紹竑接濟他二人度過難關。

李宗仁曾在自己的地盤主政一方,做事顧全大局,考慮問題的視角更開闊,有容人之量。有指揮作戰、調動軍隊的能力,在國民黨上層又頗具影響力,一直屬於老蔣重點防範對象,1943年被調離五戰區任漢中行營主任,後又擔任北平行營主任;1948年當選副總統,後任代總統。而白崇禧多以參謀長的身份指揮戰鬥,調兵譴將、排兵佈陣上頗具獨到之處,有“戰神”之稱。戰火紛飛的年代,赫赫戰功更能使人威名遠揚。


今安在的文史情緣


這要從兩人的經歷說起了,實際上白崇禧後期軍事上已經架空李宗仁了,李宗仁也樂的抽身專心政治;而且倆人關係並不像印象中那麼鐵板一塊,且聽本人慢慢道來。

李宗仁,字德鄰,廣西桂林人,本為林虎部將,人稱李猛子,驍勇善戰。在林虎隊伍被打散後他集結餘部進入六萬大山打游擊,後來與黃紹竑部合作,在與陸榮廷,沈鴻英等勢力較量中笑到最後,統一廣西。而此時的白崇禧只是黃紹竑的副手。白崇禧字建生,本為桂軍馬曉軍模範營連附,此時的黃紹竑是與他平級的隊友,後來白崇禧因為受傷離隊,再歸隊時地位開始在黃紹竑之下。

1924年,黃紹竑與李宗仁的隊伍正式合併,改編為廣西定桂討賊聯軍,此時的白崇禧地位一直在李宗仁和黃紹竑之下。直到桂系在蔣桂戰爭中失利,心灰意冷的黃紹竑退出桂系,白崇禧開始成為桂系第二號人物,後來李宗仁因為政治需要常駐廣東,白崇禧趁機打壓李宗仁六萬大山打游擊時期的嫡系將領,換上自己的心腹,徹底控制軍隊。

醉心政治的李宗仁也樂的清閒,全身心投入政治鬥爭,而白崇禧則率領桂系軍隊為老李做後盾,表面上看起來合作無間,在國民黨逐步敗退大陸時白崇禧一度暗地預謀撇開李宗仁,頻頻與老蔣眉來眼去,但是沒等付諸行動國民黨就嗝屁了。

總而言之,白崇禧和李宗仁一直維持李一白二的現狀是各取所需,李宗仁意欲與老蔣在政治上比高低,而白崇禧只想掌握軍權,就是如此。


林屋公子


誰當首領,並不是由軍事水平決定的。決定因素有以下方面:

一是政治手腕。這是首要因素。從歷史情況看,李的政治手腕顯然比白強。李一生未敗,而白晚年比較悽慘。再說,李的政治資源,社會資源也明顯比白要多得多。一支隊伍要打仗是由多種因素支撐的,比如後勤保障,就是你的軍費軍餉來源很重要,沒資源打個屁仗啊。而資源就得靠政治運作。

二是資歷威望。李在桂系的資歷肯定一比白深,威望也比白高。所謂威望,就是你得服眾,大多數人得支持你擁護你。相比之下,在桂系內部,李肯定更能服眾些。

三是歷史形成。桂系是李創建的,他當首領是歷史形成的。除非有人遠遠超過他,存心扳倒他,他的地位一般不會動搖。

所以,李是帥才,白是將才。李是政治人物,白是軍事人物。


熙熙天下




劉邦曾被當成偷奸耍滑的地痞流氓,卻得到了數不清的賢臣良將的追隨與輔佐,劉邦自己也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可是最後卻是劉邦開創了漢王朝,為什麼?

蔣介石軍事不如薛嶽、王耀武、杜聿明、胡璉等等這些將領,治政不如陳誠,經濟不如宋、孔,可是國府總裁卻是蔣介石,這些人也甘為蔣所驅使,唯蔣馬首是瞻,為什麼?

李宗仁與白崇禧的關係,在很多人眼裡是李為主、白為屬,白崇禧聽命於李宗仁,可是事實是否如此?當然,桂系以李宗仁為首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李宗仁與白崇禧的履歷。

李宗仁生於1891年8月13日,字德鄰,廣西桂林市臨桂區兩江人,1908年考入廣西陸軍小學堂第三期,這所陸軍小學堂由蔡鍔在1905年創辦。1911年李宗仁陸軍小學畢業,又於1912年考入廣西陸軍速成學堂。

白崇禧生於1893年3月18日,字健生,號稱“小諸葛”,廣西桂林市臨桂區會仙人,1907年考入廣西陸軍小學堂第二期,但是可惜的是很快因病退學。辛亥革命後入讀武昌第二陸軍預備學校,1914年10月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16年畢業,1917年回廣西入陸榮廷部第1師第1團。

李宗仁、白崇禧和黃紹竑三人聯合起來擊敗了舊桂系,開創了新桂系,並稱“桂系三傑”。北伐成功後蔣介石為剷除異己、鞏固自己的地位召開編遣會議,名為編遣,實為“削藩”,蔣介石此舉引發了地方軍閥的強烈不滿,開始紛紛重樹反蔣旗幟。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因為桂系內部將領的倒戈,以李宗仁6月通電下野宣告了蔣桂戰爭的結束,桂系慘敗。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桂系再度參戰,結果又被蔣介石打敗,後黃紹竑脫離桂系,投靠蔣介石,桂系自此只餘“李白”二人稱雄。



白崇禧得了“小諸葛”這個頭銜便意味著他的位置已經定了,諸葛亮本事大吧?不也只是給劉備當個家臣?“小諸葛”聽著是挺厲害的,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也不是什麼好事。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白崇禧的才華主要表現在軍事方面,戰略制定、指揮作戰都很出色,但是在政治方面卻表現得不盡如人意。不過,白崇禧的兒子白先勇在這點曾為白崇禧做過辯解:“到他那個位子,也許非那樣不可,我父親是個軍人,政治權謀他不是不懂,他不屑為之。”

說到李宗仁的能力,為他寫回憶錄的唐德剛先生曾經說過:專就李宗仁個人治國用兵的能力來說,他應該說是位不世之“才”。所以說李宗仁與白崇禧的能力究竟誰高誰低其實很難說,但是至少在“治”這方面李宗仁絕對高於白崇禧,這是最高領導人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劉邦如是,蔣介石也如是。

唐德剛的另一論調也基本道出了為何李宗仁位居桂系總裁、白崇禧為副的原因:“論謀略,論險詐——走偏鋒,則李不如白;然御百萬之眾、進退有度、師克在和、將士歸心,則白不如李。”

說到底李宗仁是劉備式的人物,白崇禧是諸葛亮式的人物,李宗仁比起白崇禧更會識人、用人、容人,也更會籠絡人心。

在白崇禧死後,李宗仁曾經說過:“這人太自負,其實在政治上沒有什麼遠見,否則也不可能以那種丟臉的方式去世。”


吾與吾國


至於為什麼白崇禧一直居於李宗仁之下,一言可解。白崇禧號稱"小諸葛",精於軍事,但在政治上,卻昏庸平常,人們公論其在政治上只屬於三流人物。而李宗仁則不僅精通軍事,在政治上,也是行家裡手。不僅在早期治理廣西時,使八桂之地政通人和,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居全國省份之首,而且在以後同蔣介石的政治角鬥中,亦遊仞有餘,從未落下風,令蔣亦服其能。

從二人的結果,也能看出一二。白崇禧隨蔣介石退居白灣,未受蔣重用,悒鬱而終。李宗仁遊於海外,於1965年迴歸祖國,受隆重接待,終於葉落歸根。倘不恰遇文革,其結果還會更光彩。二人智慧,於此可見一斑。

歡迎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