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連放大招,銀行理財爽了,基金、網貸有點慌

监管连放大招,银行理财爽了,基金、网贷有点慌

小編長期潛水的某基金從業群,群友們有點失落。

因為監管連續給銀行理財鬆綁,卻可能讓基金公司無路可走。

5萬變1萬;

銀行理財產品無需面籤;

銀行公募產品可以直接投資股票;

銀行理財產品可以通過銀保監會認可的機構代銷。

幾套組合拳下來,

讓銀行理財越來越像基金產品。

如此一來,

基金公司這個中間商還如何賺差價?

但對基金公司來說,這一天遲早會到來。

因為監管已連發三文,為銀行理財鬆綁。

今年4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發。

按照新規要求,只要合規的機構,都可以經營資管生意。

從此以後,資管業務不再由基金公司一家獨大。基金公司能做的,銀行也可以。

有人說,

資管新規是國內資管市場的基本法。

在這基礎上,監管又頒佈了兩道新法。

9月28日,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

《管理辦法》的核心:

銀行發行的公募理財產品,單一投資者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於1萬元人民幣。

各種寶寶理財用1元錢起投的口號大肆攬客,銀行理財還是5萬元的門檻不動搖。

這種長久的堅持,讓銀行理財錯過了與互聯網理財一較高下的機會。

10月19日,《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發。

《管理辦法》的亮點如下:

允許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產品投資股票;

不再設置銀行理財的銷售起點金額;

銀行理財可以通過銀行機構代銷,也可以通過銀保監會認可的其他機構代銷;

個人投資者首次購買銀行理財可以不用面籤。

三道文件讓基金公司感到絕望!

一方面,銀行理財門檻降低,打破了銀行與基金公司長期錯位競爭的格局。以前銀行為了滿足5萬元以下低淨值人群的理財需求,只能代銷基金產品。

如今1萬元的門檻,極大拓展了銀行理財的市場,直接擠壓基金公司的生存空間。

另一方面,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基金公司可以發的產品,銀行也可以發。

沒了投資門檻保護,銷售渠道也被擠壓。

基金產品還有什麼優勢?

基金公司何去何從?

基金從業者會不會改行?

與基金公司同病相憐的,還有網貸平臺。

雖然銀行理財的收益不敵網貸投資,但在網貸暴雷的大環境下,銀行理財給投資者的信心顯然更充足。

畢竟,在國內金融市場,銀行的公信力就是最好的背書。

經過網貸暴雷的投資者,在“保本金”還是“保收益”之間,很容易就能做出選擇。

此前,銀行理財可以說是帶著腳銬跳舞,施展不開。

現在,枷鎖沒了,銀行理財的優勢盡顯,基金、網貸可能都很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