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東戰爭,英法為何與以色列結盟?

歷史文齋


因為英法需要幫手,而以色列剛好是個好幫手。


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或者蘇伊士運河危機。

戰爭的直接導火索是埃及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英法想重新奪回運河,於是聯合以色列一起出兵攻打埃及。

1956年10月29日,英法以三國軍隊發起對蘇伊士運河的攻擊。

11月6日,在國際社會強大壓力下,英法以三國被迫停火,戰爭結束。

英法選擇跟以色列結盟,主要出於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英法自身實力下降,兵力不足

二戰之後,英國和法國的實力遭到極大削弱,在全世界的地位不斷下降。

在這種形勢下,殖民地人們展開了獨立鬥爭。為了維護殖民統治,英法又不得不繼續消耗有限的實力。

埃及在宣佈蘇伊士運河國有之前,埃及人民也展開了反對英國壓榨的鬥爭。

1954年,英國跟埃及達成協議,將軍隊撤出蘇伊士運河區,但是英法繼續保持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

1956年6月,英軍全部撤離運河區。

原本英國和美國答應幫助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壩,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

此時納賽爾宣佈跟蔣介石斷交,轉而跟大陸建交。美國人一怒之下撤回了援助。

而蘇聯本來也承諾幫埃及修水壩,但行動一直很遲緩,因為歐洲發生了匈牙利事件,蘇聯人顧不過來。

納賽爾就只好將蘇伊士運河宣佈國有,用運河的收入來修水壩。

對埃及人來說,蘇伊士運河當年開挖的時候,用的都是埃及的人力,死了12萬人才開通,埃及人覺得這本該是自己的東西,現在拿回來是應該的。

但對英國來說,蘇伊士運河太重要了,除了每年的鉅額收入,這條交通要道關係到大英帝國的前途。

英國最終決定出兵,先聯合了法國,因為法國在蘇伊士運河有股份,現在運河沒了,法國的收入也沒了。

但是兩國依然覺得兵力不足,埃及可是阿拉伯第一強國,兵力雄厚。

於是法國就想到了以色列,就把以色列拉了進來。

二、以色列跟埃及有宿怨

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除了佔據聯合國劃給它的地方,還多佔了大片領土。

埃及由於戰敗,不得不承認以色列佔領了加沙地帶。除此以外,埃及邊界的奧賈地區還被設立為非軍事區。

埃及不斷加強軍備,無時不刻不想著復仇。

以色列當然也很擔心,也一直想要削弱埃及。埃及可是阿拉伯國家的領袖,而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處於對立之中。

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英法就找上了以色列。

以色列對於攻打蘇伊士運河也是早有預謀,1955年就制定了相關計劃。

第一次中東戰爭以後,埃及封鎖了蒂朗海峽,禁止以色列船隻和飛機通行。這對以色列來說,可是相當的難受啊。

三、從全球戰略來說,拉攏以色列可以防範蘇聯,阻止美國的滲透

英法雖然實力下降,但是並不甘心失去自己的一切。

由於匈牙利事件爆發,英法很害怕蘇聯的進一步擴張。

1952年的時候,英國就謀求跟美國、法國、埃及建立一條中東防線,防止蘇聯南下。但是獨立後的埃及奉行不結盟政策,不願意加入兩大陣營。

無奈之下,1954年,英國就拉著伊拉克、土耳其、巴基斯坦建立了一個軍事聯盟,目的就是防範蘇聯。

二戰以後,美國成為西方領頭羊,這並不是英法希望看到的。英法一方面藉助美國的力量來抗衡蘇聯,另一方面又不願意美國主宰一切。

因此,在中東,英法希望繼續維持原有的格局,防範蘇聯的同時,也要限制美國的滲透。

那麼主動拉攏以色列,就可以起到限制美國的作用。因為以色列有求於人,如果它從美國那裡獲得幫助,無疑就會倒向美國。

所以,為了維持曾經的地位,同時利用以色列,英法就決定跟以色列結盟。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喲。


迷蝶夢文史社


第二次中東戰爭就是英法自己想打仗,當時的埃及宣佈對蘇伊士運河的主權收回,這本是英國的產業,英國是恨得咬牙切齒但是又不便於自己出面,所以就推一個以色列出來當打手,然後背地裡拉偏架支援以色列,實際上在對埃及作戰的時候英法兩軍打的比以色列狠多了,幾乎就是披著以色列的軍裝在打仗。

當時英法不便直接出兵的主因有四個,第一個是國民反戰情緒,這兩國剛剛打完第二次世界大戰,整個國家內元氣大傷,國內人民都不想再介入一場新的戰爭。尤其是法國,法國剛剛還在越南吃了敗仗,想打也沒實力。

第二個原因是殖民者身份不好。當時恰恰處於殖民地獨立浪潮當中,包括埃及本身也是英國殖民地,英法作為曾經最大的老牌殖民帝國,一旦英法出動軍隊打埃及那麼會在全球範圍內引起其他殖民地的不安,這是容易牽一髮動全身。

第三個原因就是英法需要前進基地,當時的英法兩國海軍已經大幅衰弱,沒法單獨靠海軍艦隊,海軍航空兵以及海軍陸戰隊來取勝。需要一個陸戰支點,而以色列的地理位置剛好可以滿足這一點。

第四個原因就是蘇聯也在爭取埃及,不排除埃及會倒向蘇聯。英法擔心蘇聯介入導致英法不敵,所以拉以色列出來當代理人可以限制蘇聯出兵,同時還可以把美國拉下水,因為猶太人在美國很有分量。


優己


謝悟空。

小為了蘇伊士運河的歸屬,大是美蘇與英法的爭霸


第二次中東戰爭發生於1956年,誘因為埃及宣佈收蘇伊士運河管理權為國有,而運河的原擁有者要重奪控制權,所以亦習慣性稱為“蘇伊士運河戰爭”。以色列配合英法而對阿拉伯國家發動打擊。

但還有更深層的國際博奕背景。

歷史回顧

二戰之後,六十年代之前,國際博弈非常複雜,蘇美爭霸其實並不占主導地位,僅僅能排在第三位置。國際博奕有四大主題:首先是美蘇兩新貴與老牌的英法的世界主導權之爭,其次是西方防東方大國革命成功帶來的民族解放運動,第三是美蘇在歐洲與東亞的軍事對抗,第四是蘇聯同陣營防被超越與鞏固霸權。正因如此,才有了東方如許大規模的解放戰爭、英國軍艦在長江被重創,但列強們並沒有任何動靜――美蘇與英法正在中東全力對抗,爭奪世界能源中心與最重要海上交通要道蘇伊士運河。

因為是二戰最大貢獻國,美蘇在聯合國成立之初擁有更大話語權,所以推動聯合國認定猶太復國者在以色列建國,遭到阿拉伯國家的全力反對,英法也暗中抵制,所以第一次中東戰爭是蘇美支持以色列、英法支持阿拉伯。


從地圖可知,除阿拉伯半島與伊朗,北非與中東是英法殖民地,而且英法在伊朗、阿富汗也接近完成殖民地統治。但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之後,英法其時已經在中東算是完敗於美蘇的新興霸權――以色列獲得了完勝。

戰爭影響

在美蘇的暗中支持下,1956年,埃及宣佈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這是直接動了英法的最後也最根本的利益,因此決定武力奪取。而埃及禁止以色列的通行權,也成了以色列開戰的直接理由――最終目的當然是擊敗當時阿拉伯國家的老大埃及,因此率先發動了攻擊。

英法不僅組成聯合航隊發起海空打擊,而且投入2.2萬人的登陸部隊。但最終英法沒有佔到便宜,不得不撤軍。以色列卻不但獲得了運河通行權,也佔領了西奈半島,直達運河東岸。蘇伊士運河也成了美蘇主張的“國際航道”。

第二次中東戰爭,也宣告了英法世界霸權的落幕,世界進入了美蘇爭霸的舞臺:第三次中東戰爭,就成了阿拉伯背後是蘇聯、以色列背後是美國的格局。


巴山肖鵬


其實說英法和以色列結盟,實際都是利益惹的禍,第二次中東戰爭,先說一下主角很受傷的埃及,蘇伊士運河是連接歐亞最便捷的海上通道,在二次中東戰爭之前,蘇伊士運河一直被英法控制,是其主要的海運動脈,有豐厚的利潤,以色列呢對蘇伊士運河也是相當依賴。蘇伊士運河是埃及的固有領土,難道埃及不看重嗎?這樣的黃金航道,被英法控制,當然是不能接受的,於是埃及就收回了蘇伊士運河的經營權,觸碰了英法蛋糕,這樣的老牌帝國怎麼能忍氣吞聲,導火索也就點燃了。

以色列對蘇伊士運河也是相當依賴的,三個臭皮匠到一起,一拍即合就算計埃及了,以色列攻打西奈半島,英法聯軍攻打蘇伊士運河,讓英法沒想到的是遭到埃及頑強抵抗,沒能如願拿下蘇伊士運河,只是佔領了一丟丟,雖然埃及損失大,但英法傷亡也不小,到是以色列攻佔了西奈半島。

第二次中東戰爭同樣也受到了兩大陣營的前蘇聯和美國的關注,蘇聯給以色列下了通牒,想不想有國家了,如果繼續在埃及就,就你看著吧。並通知美國約束英法,在蘇聯和國際壓力下,英法不得不恢溜溜撤出埃及,沒有撈到半分好處還偌了一身臊。


東72607259


第二次中東戰爭,有別於五次中東戰爭的其它四次。唯二次中東戰爭非純阿以矛盾引發的戰爭,二次中東戰爭對以色列來說,是一次被利用的戰爭,是充當馬前卒的戰爭。

引發戰爭的要素,是獨立後的埃及強力收回英國霸佔,法國有股份的蘇伊士運河所有權。

大家可能想不到,二次中東戰爭跟遙遠東方龍竟不無關係。1956年在埃及要召開一次亞非會議,周恩來總理決定參加。那時我國尚孤立於世,除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及少數國家外,少有於我們建交的國家,聯合國、及世界上眾多國際組織都不帶我們玩,國家的一應國際權益均握在臺灣國民黨手中。

埃及可謂中東老大,建立中埃關係便於健全中國跟中東關係,拿下埃及等於打開了非洲大門。亞非大會上不能有臺灣代表,唯中國、埃及建交方能達到這目的。歷經明裡暗地艱苦交涉,中埃終於建交,埃及跟臺灣國民黨斷絕外交關係。

中埃建交使美國震怒了,為此美國取消了對埃及一切經濟軍事援助,並對埃及施行國際打壓。本就貧困交加的埃及立馬陷入難拔的困境。記得中國那時還從國庫可憐的外匯中擠出二、三千萬瑞士法朗援助埃及,杯水車薪更本於事無補。走投無路的埃及終於想到活水活錢的運河,逐與把持運河所有權的英國談判,大幅提高運河收入中埃及分成,談崩後埃及一怒之下武力全盤收回運河歸埃及國有。如此便促使英法發動對埃及的運河戰爭。

根據問題題意,本文對戰爭經過不詳談僅幾筆帶過。

以色列建國不久,第一次中東戰爭留下的傷痕尚未抹平,極需列強幫助。其時英法自身也抽不出更多作戰力量,極需幫兇,在英法威逼、利誘、許願前提下,以色列自身也極需擴大利益,在這些種種前提下,以色列為配合英法聯軍順利拿下蘇伊士運河區,1956年10月29日率先發難進攻埃及西奈半島,狡猾善戰的以軍很快拿下半島大部,英法也侵佔了運河區。

在英、法、以準備擴大戰果時,蘇聯對以色列發狠話了,你以色列在世上才蹦噠幾天,要幹掉你不費勁,還想不想要蘇聯、東歐猶太移民了?……以色列那時人口尚少,境內尚有不少阿拉伯人,那是原住民無奈,以色列急欲擴展國家人口,但只准備接收夲民族移民,而蘇聯提及的地方正是猶太移民源泉,左思右想,為了自身利益,以色列動搖了,決定退出戰爭。美國這時想象力也豐富起來,之前美國在中東幾乎白板一塊。其實那時不管經濟還是軍事上,美國已經雄冠全球。這時美國的中東夢已濃起來,竟開天闢地,至今看耒也是唯一一次,對自已盟友軍事上施加壓力,英法在壓力下終也退出蘇伊士運河,第二次中東戰爭結束。

第二次中東戰爭,開闢了世界新格局。以色列開始真正走上強盛之路;美國開始了中東征程;中國開始走上廣泛外交歷程;東西蘇美兩強明爭暗鬥之曠日持久冷戰由此真正地拉開序幕。


魯陽揮弋


英法兩國對蘇伊士運河有著貿易利益,而以色列則需要打開運河,以讓以色列船隻得以通航。

1956年7月26日,納塞爾宣佈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通過運河的收入來獨自修建阿斯旺水壩。由於蘇伊士運河是歐洲國家到東方貿易的重要航道,而且英國企業和銀行擁有運河44%的股份,納塞爾的決定引起英法兩國的極度不滿。在埃及國有化蘇伊士運河幾個月後,英國、法國和以色列在巴黎郊外的塞弗爾舉行了秘密會議。這次會議的詳情直到多年之後才被曝光,而且會議的詳悉記錄已經被銷燬。會議的三方制訂了周密的重奪蘇伊士運河的計劃:首先由以色列向西奈半島發動襲擊,然後英法兩國介入,要求雙方軍隊在蘇伊士運河兩岸停火,之後再由兩國軍隊進駐蘇伊士運河區,從而達到接管蘇伊士運河的目的。


天道酬勤勇者無敵


主要是因為埃及。

二戰後,新國際秩序中,英法依舊佔有不小的發言權,主要體現在英法所擁有的殖民體系實在龐大。對此,蘇聯美國(包括新中國)都在共同努力破除英法的殖民體系,蘇聯高呼民族自決,美國不斷在背後使絆子,中國則在中南半島狠狠打擊法國,在1954年日內瓦印支會議上聯合蘇美迫使法國退出。

對此,英法處於極度焦慮中。失去殖民地的資源掠奪與市場(英國已經失去印度了),英法都將必然墮落為美國跟班,所以迫切需要一場大戰來阻止國勢下滑趨勢。

此時,埃及宣佈蘇伊士運河國有。這當然嚴重損害了英法股份的利益。隨後兩國就不斷施加壓力,埃及不願屈服,公開斷絕英法輪船通過蘇伊士運河。

安理會否決英法關於蘇伊士運河國際化的提議之後,英法開始策劃戰爭,因兵力問題就與埃及的主要敵人以色列合作。以色列船隻也被埃及拒絕通過,當然同意參加英法對蘇伊士運河與西奈半島的軍事行動。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的入侵行動開始,埃及雖被擊敗,但拒絕了英法調停。英法隨後發動進攻,佔領賽德港及部分運河區。但國際社會紛紛譴責三國,蘇聯宣稱要對英法軍隊進行核打擊,美國始終不表態保護英法,不僅拋售打擊英鎊還照會說,只有蘇聯進攻歐洲與埃及進攻英法艦隊,北約才有保護的義務。

11月7日,英法被迫宣佈撤軍,8日,以色列宣佈撤軍。英法灰頭土臉退出中東,代表其殖民體系的崩潰,世界正式進入蘇美爭霸局面,此後數年,英法主要殖民地紛紛獨立。

經過此事,英國徹底墮落為美國附庸。法國則充分認識到美國是靠不住的,國內不久發生動亂,戴高樂復出之後,即開始推動獨立自主的外交,退出北約軍事體系,自己搞核武器和獨立軍工體系。


四川達州


英法與以色列結盟主要的是國家利益的原因。因為當時蘇伊士運河埃及已經收歸國有,英法船隻通行非常不變。因此英法與以色列在第二次中東戰爭中和以色列結盟,通過戰爭英法獲得蘇伊士運河的自由通行特權。



性生活基本上靠手家族


二戰之後,以色列的崛起就是倚仗美英法的支持,猶太人的組成多數來源於西方,領導人中多數參加過二戰的西方盟軍,建國後加盟於西方也是歷史的必然,以色列始終在保重在中東地域內西方各國的利益,特別是英國,至今以色列在中東屹立不倒打遍周邊,除了自身的奮鬥之外外部強國的支援是獲勝的關鍵因素之一,中東數次對以戰爭均已以色列勝利告終。


zdl6928


因為都欺負以色列,所以美國和英國法國才幫助以色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