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圓照寺

圓照寺,坐北朝南,建在靈鷲峰山腰。位於顯通寺鐘樓對面,古稱普寧寺。明永樂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來到中國宣揚佛法,為了紀念他,明宣宗下旨在五臺山修建了這座寺廟。寺後院內有一座白色的喇嘛塔,高5丈,四角各設小塔,造型奇特,這就是印度高僧室利沙的舍利塔。顯通寺鐘樓前上方,有一條別具一格的通道:沿靈鷲峰小山瘠,從底到頂石臺階疊疊升高,左拐右折。石臺階通向的第一座寺院。該寺明清屢修,現今佔地面積1.26萬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80餘間。寺院坐落的地勢稍高,所以顯得開朗。站在山門前的平臺上,俯視顯通寺、楊林街,平望大白塔,使人心胸舒暢。


五臺山——圓照寺


此寺的山門特別。一般寺廟的山門是“三門”,而這裡的山門是“五門”,稱為“五前門”,是五臺山寺廟中獨一無二的山門----火山門。寺前有石獅一對。第一座大殿是天王殿,第二座大殿是大雄寶殿,為此寺的正殿。殿外左角,嵌有文殊菩薩化成貧女赴齋的偈像石碑一通,碑中還刻有四句偈語,與塔院寺文殊發塔的傳說內容一樣。傳說文殊菩薩在塔院寺“無遮大會齋”上化成貧女乞食,施發以後。即在圓照寺上空顯示真容,故在此處立碑造像。


五臺山——圓照寺


正殿後,有藏式白塔一座,高五丈,四角各設小塔,造型奇特。圓照寺的聲譽大,就在這座塔上,它是中國和尼泊爾佛教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塔中藏有尼泊爾高僧室利沙的舍利子。明永樂初年,尼泊爾高僧室利沙來中國宣揚佛法,深合帝心,封為國師,賜給金印。室利沙來到五臺山,就在普寧寺坐靜修行。明宣德元年,明宣宗朱瞻基又將室利沙請入北京,面授宣揚佛法事宜。傳說,朱瞻基懇勸室利沙住在北京,室利沙執意要回返五臺山,皇上沒有許可,不料第二天一看,室利沙在夜間坐化了。宣宗深悔不該勸留,並將其舍利於一分為二,建塔珍藏。一在京西建塔,同時建寺,名曰真覺;一在五臺山普寧寺建塔,至今室利沙的舍利塔仍保存完好,屹立寺內。塔為藏式磚塔,塔基略成方形,塔高5米,塗白色,潔白耀眼。四角各建小塔1座,形成五塔共峙的形態,造形奇特,蔚為壯觀。重修此寺,改名圓照寺,圓照寺原為青廟,後來改為黃廟。明永樂年間,西藏黃教祖師宗喀巴的弟子降全曲爾計來五臺山弘揚黃教佛法,就住在此寺。所以。圓照寺又是五臺山佛教聖地黃教流傳開來的聖寺。


五臺山——圓照寺


大圓照寺是一座700年的古寺,坐落在佛教聖地五臺山臺懷鎮,靈鷲中峰。,因坐落的地勢稍高,所以顯得格外開朗。此寺北仰菩薩頂、廣宗寺,南瞰顯通寺、塔院寺,東眺黛螺頂、善財洞,西望壽寧寺、三塔寺,居群宇之中心,傲天地崔嵬。平面佈局南北長,東西窄,依山勢而建,呈一棗核形,佔地面積12600餘平方米,共有各種建築物八十多間。

天王殿:內塑四大金剛,柱子上懸一本聯:“出則弘稱,六度化七趣,同歸正黨”;“人以德量,三脫疑四聖,共證泥洹”。

大雄寶殿:為此寺的正殿。明代五臺山絕大部分寺廟是青廟,俗稱和尚廟。而新建的圓照寺屬黃廟,就是後來俗稱的喇嘛廟。殿外左角,嵌有文殊菩薩化成貧女赴齋的偈像石碑一通,碑中還刻有四句偈語,與塔院寺文殊發塔的傳說內容一樣。傳說文殊菩薩在塔院寺“無遮大會齋”上化成貧女乞食,施發以後。即在圓照寺上空顯示真容,故在此處立碑造像。正殿後,有藏式白塔一座,高5五丈,四角各設小塔,造型奇特。圓照寺的聲譽大,就在這座塔上,它是中國和尼泊爾佛教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塔中藏有尼泊爾高增室利沙的舍利子。明永樂年間,西藏黃教祖師宗喀巴的弟子降全曲爾計來五臺山弘揚黃教佛法,就住在此寺。所以,圓照寺又是五臺山佛教聖地黃教流傳開來的聖寺。

都剛殿:都剛,亦稱僧錄,是佛教界增教名,後秦始置,後廢;唐重置,負責掌握全國寺觀、僧籍以及增官補授事宜。因唐代五臺山佛教最盛,所以佛教內部沿用此詞。都剛殿,足供奉室利沙的殿堂。中軸線兩側,皆為側樓、配樓、廂房、僧舍。


五臺山——圓照寺


另外大殿內文殊菩薩,帝釋天,大梵天,護法金剛等佛像高大,比例適度,衣紋流暢,面目清秀圓潤,神態端莊嫻雅,在五臺山諸寺中塑工也是少見的精品。

圓照寺坐北朝南,建在靈鷲峰山腰。北仰菩薩頂、廣宗寺,南瞰顯通寺、塔院寺,東眺黛螺頂、善財洞,西望壽寧寺、三塔寺,居群宇之中心,傲天地崔嵬。平面佈局南北長,東西窄,依山勢而建,呈一棗核形,佔地面積12600餘平方米,共有各種建築物80多間。明永樂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來到中國宣揚佛法,為了記念他,明宣宗下旨在五臺山修建了這座寺廟。


圓照寺名,取意於室利沙的封號,追其佛源,佛經有《圓覺經》,主要內容是講文殊、普賢等十二大士向佛請教因地修證的法門。佛依次給予解釋答覆。《圓覺經》談到“圓照”一詞時說“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生死涅磐,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可知,圓照寺之圓照,正是對室利沙的極高讚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