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眾銀行“智能存款”推出4個月就“下線”?創新還是違規引爭議


微眾銀行“智能存款”推出4個月就“下線”?創新還是違規引爭議


微眾銀行“智能存款+”產品,一上線就取代“活期+”成為主打產品。意外的是好景不長,僅推出4個月該產品就宣佈本月20號之後將無法存入。這款火爆產品看似創新的背後卻充滿了質疑,更有業內人士直言,“不是創新也不是噱頭,就是違規”。

熱門產品意外”下線“原因成謎

據瞭解,近日有儲戶收到了微眾銀行的推送短信稱,“智能存款+”限時開放,2018年12月20日之後將無法買入,已存資金取出不受影響。在微眾銀行“智能存款+”的產品頁面上也註明了“限時存入,截至2018年12月20日”。

資料顯示,微眾銀行的“智能存款+”今年8月份才推出,9月份正式面向大眾開放,該產品為5年期定存產品,但存的越久、利率越高。存款時間在1個月內、1-3個月、3-6個月、6個月-1年、1年-5年對應的提前支取利率,分別對應為2.8%、4%、4.3%、4.4%、4.5%。

在以餘額寶為代表的寶寶類貨幣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下跌的背景下,存取靈活、收益高等優點促使“智能存款+”一上線就取代“活期+”成為微眾銀行的主打產品。但如此火爆的產品,僅售賣4個月就宣佈無法存入,令人十分詫異。


微眾銀行“智能存款”推出4個月就“下線”?創新還是違規引爭議


蜂擁而至,一鬨而散

據瞭解,截至目前,我國一共有17家民營銀行,其中包括微眾銀行、富民銀行、蘇寧銀行、振興銀行、藍海銀行、眾邦銀行、億聯銀行、新網銀行、湖南三湘銀行等至少10家民營銀行正在發行此類智能存款產品。此外,首家獨立法人的直銷銀行百信銀行也推出了相關產品。

從利率水平來看,活期存款創新產品的利率基本在3.5%以上,且很多都能達到4%。而目前互聯網寶寶類產品的平均收益率在2.8%左右,相比活期存款創新產品可低至1個百分點。


微眾銀行“智能存款”推出4個月就“下線”?創新還是違規引爭議

但與微眾銀行境遇相似,存款規模急速擴張的背景下,不少民營銀行紛紛下調產品利率,部分銀行還實施限額購買。小米金融上售賣的億聯銀行“用億存”和某銀行APP售賣的“定活寶”均公告顯示,該產品已經進行每日銷售限額管理,每日可銷售額度將在上午9時投放,售完即止。

在京東金融APP上,三湘銀行12月7日就公告表示,因業務發展方向調整,靈活存“當日系列”已售罄,贖回可以正常操作。12月12日再發布公告表示將進行限額購買管理,同時,當日另發佈公告稱將靈活存提前支取利率從4.4%調整為4.3%。雖未顯示具體每日售賣限制金額,但一點金融在17日12時登錄查看時已顯示“今日已售罄”。

無獨有偶,與三湘銀行“靈活存”有相同遭遇的還有同在京東金融APP上售賣的眾邦銀行“眾邦寶”和藍海銀行“藍寶寶”,以上兩家銀行分別在12月10日和11日就發佈公告表示“根據金融市場環境變化,給大家提供長期穩健的現金管理服務……將暫時實行限額購買管理”,而“藍寶寶”的每日額度還將“動態調整”。此外,另有一款富民銀行“富民寶”11月22日發佈公告稱提前支取利率從4.4%調整為4.3%,雖然該公告隨後刪除,但是在產品頁面,目前提前支取利率確實已經改為4.3%。同時,該產品雖未發佈限額公告,但在11月17日至12月17日,近一個月的時間內,接連發布了6則系統維護升級公告,在產品購買頁面也顯示為“額度售罄”。有投資者在公告下留言“富民寶,就此結束了”、“全部暫停了,受監管了吧”“維護……令我想起某p2p崩盤的情景”。

究竟是創新還是違規?

對此,一點金融諮詢了微眾銀行的客服,對於“下線”的原因客服稱,微眾銀行的“智能存款+”已接近滿額,但對於其他方面並不知情。而據融360對此事的研究文章則顯示曾致電客服,對方直接表示,當前業務量已經承受不了這麼大的存款量。在該文中,融360理財分析師表示,“民營銀行沒有實體網點,不管是攬存還是放貸,都比實體銀行要難很多,現在存款規模上來了,但是貸款或其它業務量無法跟上的話,吸收來的存款就沒有太多的用處。而民營銀行的存款成本較高,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控制存款規模。”

這種類“智慧理財”的活期存款方式到底是不是存款呢?一點金融向融360諮詢,融360理財分析師楊慧敏表示,這種所謂的“活期存款”,實際上並不是普通的存款,而是將定期存款的收益權轉讓的一種產品。具體操作流程是:投資者將資金存入後,實際上資金進入了三年或五年定期存款的資金池,投資者之所以一買入就能確定利息,是因為提前計算了定期存款到期的利息,而投資者提前支取時,就將此收益權轉讓給第三方機構,全部資金到期後,銀行將再將部分定期存款利息分給第三方機構。

而銀行之所以能給予投資者如此高的利息,是因為發行這種存款產品的主要是互聯網銀行,以利率水平相對較高的小額借貸為主營業務,所以這種活期存款實際上能讓銀行鎖定定期存款,從而支持貸款的資金。這樣高利率的貸款基本可以覆蓋定期存款的高息。

聯訊證券研報也認為,這些存款之所以可以實現短期限內的高利率訣竅在於“期限錯配”和配置資產的高利率。 “期限錯配”就是用“資金池”讓定期存款“活期化”。比如客戶存入一筆智能存款,它就進入了一個 3 年期的定期存款“資金池”,假如市場能接受的 3 年期的資金的利率是 4.5%,如果在 3 個月的時候客戶要支取本息,這筆定期存款的受益權就會被轉讓給第三方機構,第三方機構支付的本金和 4%的利息支付給消費者,等到 3 年到期的時候可以獲得 0.5%的利差。這個過程中銀行獲得了穩定的負債、 消費者獲得了高收益的儲蓄、第三方獲得了息差。

同時,相關產品的介紹也印證了這一點。例如,蘇寧銀行的“升級存”顯示,該產品本身是五年期定期存款產品,為了保障用戶資金的流動性,在未到期的時候可以通過將定期存款收益權轉讓給第三方合作機構的方式,提前拿到存款本金及較高收益。

但值得注意的是,監管新思路明確禁止資金池操作並禁止期限錯配。資管新規第十五條規定,金融機構不得開展或者參與具有滾動發行、集合運作、分離定價特徵的資金池業務;資產管理產品直接或者間接投資於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終止日不得晚於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的到期日或者開放式資產管理產品的最近一次開放日。

對於類似產品接連意外下線的原因則眾說紛紜,有來自五大行的某行管理層人士對該產品點評:“不是創新也不是噱頭,就是違規”。還有業內人士向一點金融透露,相關產品限額實際上是遭遇了監管層的壓力,不過該人士的說法目前尚未得到驗證。


微眾銀行“智能存款”推出4個月就“下線”?創新還是違規引爭議

針對質疑,百信銀行向一點金融回應稱,“智惠存是存款產品,嚴格遵守利率要求,不涉及期限錯配。”對方表示,智惠存是百信銀行借鑑同業經驗,解決用戶在互聯網場景中的零錢痛點,在銀行二類賬戶基礎上推出的一款五年期定期存款產品,旨在盤活客戶定期存款資產,通過金融科技創新,滿足客戶資金的流動性需求。而微眾銀行方面從一點金融主動聯繫到發稿前長達4天都未做回覆,另一家與微眾銀行齊名的銀行則表示不方便回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