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共有284處地名和“佩奇”有關

重慶共有284處地名和“佩奇”有關

豬不僅是十二生肖之一,還是熱情、勇猛、幸運、財富的象徵,是農業和豐收的象徵。而從原始社會開始,豬就是重慶人生活中的親密夥伴。12日,記者從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的公眾號“八二四研究所”瞭解到,我市共有284處帶“豬”的地名。

重慶共有284處地名和“佩奇”有關

19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地方品種中 地方豬種就佔了5個

重慶多樣的自然地理和生態環境,為物種的豐富性提供了條件,各類畜禽歷經人們千百年的馴養與培育,形成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優良品種。

其中,在重慶市19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地方品種中,地方豬種就佔了5個。分別是榮昌豬、羅盤山豬、合川黑豬、渠溪豬和盆周山地豬。而榮昌豬不但入選了《中國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更是位居中國四大名豬之一,成為榮昌甚至重慶的一張名片。

2007年1月5日,國家郵政局發行丁亥年生肖(豬)郵票,在榮昌舉行的首發式。

而在主城區的相國寺、化龍橋等地,都曾出土過漢墓陶豬群。說明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漢代,重慶地區家養豬就已有了一定規模。

到明清時期,重慶地區的很多縣誌上,出現了更多關於“豬”“土豬”等的記載。清乾隆《巴縣誌》、《江津縣誌》;道光《石柱廳志》、同治《榮昌縣誌》;民國《大足縣誌》、《巫山縣誌》等,均已把“豬”列為特產。

光緒十年(1884年)的《榮昌縣誌》,還對白豕(豬)進行了如下記載,“健如剛鬣色如銀,烏鬼烏金謾比倫,自是太平多瑞物,糟糠風味亦嘉珍”。

重慶共有284處地名和“佩奇”有關

重慶地名中 有284處帶“豬”

“窮不丟豬,富不丟書”古人用豬代表物質生產,用書代表精神生活。豬成為財富的象徵,豬養得好、養得多,家中的運勢就越興旺發達。

也因此,重慶有很多地名都跟豬有關。比如,《重慶府治全圖》《渝城圖》等清代老地圖中,就記載了重慶古城內多處跟豬有關的地名,像母豬巷、豬市街、豬十字等。放眼到整個大重慶,也找到284處帶“豬”的地名,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其中最多的竟然是帶“野豬”和“母豬”的地名,都各有62處。

為何重慶人對這兩個地名情有獨鍾呢?實際上,“野豬”用作地名,主要反映了重慶山區良好的生態,以及人們對野豬“勇往直前”和“勇敢”這種品質的認可。

經過空間分析發現,全市帶“野豬”的地名,幾乎全部分佈在山地地區,尤其以渝東南、渝東北為最多,而在相對平坦的丘陵平壩地區,特別是榮昌、大足、梁平、墊江等地,均無此類地名。這也與適合野豬生存的地理環境相吻合。

此外,在單純帶“豬”字的地名中,最多的則是“豬圈門”,全市有13個。另外還有豬腦殼包等。

重慶共有284處地名和“佩奇”有關
重慶共有284處地名和“佩奇”有關

曾經重慶出口的豬鬃 竟佔全國出口商品總值的41.63%

豬全身都是寶,最出名的除了川菜主材的豬肉,就當屬豬鬃了。甚至曾有一段時間,它的風頭一度超過豬肉,使重慶豬兒享譽世界。

豬鬃即豬脊背上的長毛,因其富彈性、耐摩擦、抗酸鹼等特點,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而成為世界制刷工業最重要的原材料,其產品廣泛應用於機械、造船、軍事等領域。商品價值超過了豬的油、肉、腸、火腿等產品。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重慶、四川地區大量繁殖豬,用於生產優質鬃毛。其中榮昌豬所產白鬃品質尤佳,且主要出口歐美。同時,國際市場對豬鬃的巨大需求,也客觀上推動了重慶地區養豬業的發展。

1891年重慶開埠後,英商立德樂於南岸龍門浩開設豬鬃工廠,引進技術工人、制定質量標準,對川鬃進行開發專供出口,其所創“雞牌”豬鬃,很快在紐約、倫敦打開了國際市場。到1921年,重慶有華商豬鬃洗房58家,從業人員達3900餘人。1934年,豬鬃的輸出價值甚至超越桐油、生絲,躍居川貨出口的首位。

抗戰開始後,豬鬃更是一躍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成為國家管制貿易的產品。全國豬鬃貨源主要依靠川渝地區,每年由重慶出口豬鬃約2萬擔,其中1944年的豬鬃出口值,竟然佔全國出口商品總值的41.63%,貿易額躍居大後方出口商品之首位,為我國換取了大量的外匯和物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