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窮人為什麼窮,富人為什麼富

馬太效應:窮人為什麼窮,富人為什麼富

提出者: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

內容精解:馬太效應的名字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1969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提出了馬太效應,意指好的越好壞的越壞、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一種現象,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應用要訣:一個人只要努力,讓自己變強,就會在變強的過程中收到鼓舞,從而越來越強。態度積極主動執著,你就獲得了精神或物質的財富,獲得財富後你的態度更加強化了你的積極主動。要改變貧困境地,就要改變自己的思維,學會富人的思維方式。要富腦袋,才能富口袋。

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面獲得成功和進步。這個術語後來被經濟學借用,反映貧者越貧、富者越富,贏家通吃的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基尼係數則是用於衡量收入分配中馬太效應的重要經濟指標。基尼係數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於1912年提出的,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

基尼係數的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佔總收入的百分比。基尼係數最大為“1”,最小等於“0”。前者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個單位的人全部佔有了;後者則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平均,即人與人之間收入完全平等,沒有任何差異。這兩種情況只是在理論上的絕對化,在實際生活中一般不會出現。因此,基尼係數的實際數值只能介於0到1之間。

目前,國際上用來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標很多。基尼係數由於給出了反映居民之間貧富差異程度的數量界線,可以較客觀、直觀地反映和監測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預報、預警和防止居民之間出現貧富兩極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和普遍採用。

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一般發達國家的基尼指數在0.2到0.36之間,美國偏高,為0.4。2007年,中國的基尼係數達到了0.48,已超過了0.4的警戒線。

將基尼係數0.4作為監控貧富差距地警戒線,應該說,是對許多國家實踐經驗的一種抽象與概括,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但是,各國、各地區的具體情況千差萬別,居民的承受能力及社會價值觀念都不盡相同,所以這種數量界限只能用作宏觀調控的參照系,而不能成為禁錮和教條。

一部分人已經先富起來了,這是中國的客觀現實。大部分人雖然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收入有所提高,還算不上富裕,也是中國的客觀的現實。居民收入差距不斷地擴大,就是在中國客觀現實的反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增長的同時,貧富差距逐步拉大,綜合各類居民收入來看,基尼係數越過警戒線已是不爭的事實。據2010年相關報道,我國社會的貧富差距已經突破了合理的限度,總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額僅為4.7%,而總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總收入的份額高達50%,突出表現在收入份額差距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東中西部地區居民收入差距過大、高低收入群體差距懸殊等方面。縮小收入差距,是擺在政府面前的一個突出的問題。

在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今天,關於窮與富的思考與爭論成為了一個焦點。在短短的半個世紀內,在這個世界上摘取和創造了絕大多數財富的時代精英們,他們究竟憑的是什麼?而更多徘徊在貧窮邊緣的人們,是什麼讓他們與財富隔海相望?

曾幾何時,創造財富靠的是創業的激情、雄厚的資本,甚至是冒險和投機。可是,隨著知識經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統治了這個世界,在某一天早晨,當洛克菲勒、巴菲特這些昔日的富豪們睜開眼睛的時候,驚奇地發現富豪榜上出現了比爾蓋茨等一批後起之秀,並且,他們就那樣眼睜睜看著這些富豪們後來居上,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超越自己躍居富豪榜榜首。

用富可敵國形容比爾·蓋茨的財富一點也不誇張。在短短20多年的時間裡,他創造了財富史上的神話,他平均每週增加資產4億美元。他的成功與我們所熟知的那些往日的富豪們完全不同。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裡,全球首富是石油大王、汽車大王、鋼鐵大王等企業鉅子,他們的財富是建立在數不清的有型原料、產品,以及無數代人的不懈奮鬥之上的。而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既無高大的廠房,又無堆積如山的原料,有的只是知識和智慧,他們的產品就是一張張軟盤。這雖然只是一個嶄新的產業,可是,現如今,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的產值大於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產值的總和,美國1996年全年新增產值的2/3是靠像微軟公司這樣的企業創造的。

可以說,比爾·蓋茨之所以能夠連續數年穩坐世界首富寶座,就是由於他有豐富的腦力方面的知識!

美國前總統卡特曾經說過:“工業社會的動力是金錢,但在資訊社會卻是知識。人們將會看到一個擁有資訊且不為人知的新階層出現;這些人會擁有權力——但這種權力並非來自金錢,也不是來自土地,而是來自知識。”

世界著名的社會學家托夫勒在他的《權力轉移》一書中也指出:“知識”在21世紀必定毫無疑問地成為首位的權力象徵。相反,“財富”只佔第二位。在信息社會的今天,“知識”勝過“財富”,同時為創造“財富”。知識就是力量,“富腦袋”=“富口袋”。

馬太效應:窮人為什麼窮,富人為什麼富

馬太效應:窮人為什麼窮,富人為什麼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