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思想體系的三個階段:神學、哲學、科學

關鍵文章:

在現代人類史的一萬年裡,人類的認知經歷了一個漫長地構建、迭代的過程。首先,由全人類通過點滴感知和認知的積澱,形成足夠的認知量,以混亂的形式呈現在人類面前;之後由大成之人通過一系列行為,如:假設、抽象、梳理、歸納等,將其完善為各領域或者某個維度的學說,進而打造了認知體系的一部分。縱觀整個人類歷史,一直都是如此循環向前的。雖然人類的生活方式,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每個人乃至以人類為單位,我們的認知方式並沒有發生本原上的變化。我們的確是從未開化,經由“神學時代”、“哲學時代”,來到了如今的“科學時代”,但這是認知成長的必然過程。所呈現的時代特性,與人類生存有著緊密的關係。看似神學、哲學在距離我們越來越遙遠,但對於完整的人而言,科學時代所存在的種種問題,是必須通過“三學一體”來共同解決的。因為三學的本質,是人面對未知、混亂、已知的認知體系。每個成長之人的一生,都是要經歷人類的整個認知進程的。

於個人而言,感性總是先行的,於個人聚集而成的人類,亦是如此。每個時代,都會有很多敏感的人提前感知到,一些解讀未來的未知部分的體系,即將出現。便耗盡精力去為我們呈現一個可以“融合過去,梳理現在,容納未來數百年”的認知體系。對於個人的人生而言,就變成了一個可以“融合過往經歷,梳理當下混亂,為餘生埋下種子”的認知體系。只是,大部分人都會失敗,只有極少數人在機緣巧合下有所突破,能夠頓悟到一些時代的本原,真正從根源上完善這個時代。待人們普遍接受了這個新體系後,通常需要數百年,又會滋生新的問題,最終使人們走向下一個高度。

人類思想體系的三個階段:神學、哲學、科學

隨著認知的變化,人類的社會結構也在一直髮生變化。從母系時代到父系時代,再到如今的男女平權時代。不論是從政治結構、社會階層,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等哪個角度去劃分這些階段,都不如以人為本,以人類對這個世界的普遍認知境界來劃分,更容易令我們感受到我們個人的成長與人類,與整個世界乃至宇宙的關係,以及永遠無法逃脫認知成長的緩慢性。

認知的成長:三學是如何成為人類認知主流的

是人,都會本能地以自我的生存所需為最優先級,去劃分所認知到的一切。比如將生存所必須的劃為剛需,把超出生存所需的都視為非剛需。由此而成的人類認知大體系,以及依附在這個大體系下的所有分科,都逃脫不了這些分類的本質。在宏觀認知下,人類有三個主認知階段,即:“神學時代(泛神論/一神論)”,“哲學時代(軸心時代→世界大戰)”和“科學時代”。而這三個時代的形成,與人類的認知積澱與生存所需的認知區,有著很明確的關係。當人類的認知,遠遠無法解開生存所需的認知的時候,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會成為人類的主要認知內容。人類會對所有的未知賦予一些神秘的存在,未知即是神;當人類的認知積澱到與人類生存所需進入相近的階段,人類的認知混亂區就會成為人類的主要探索區域,即自我平和,哲學時代;而當絕大多數人類個體的生存所需認知都被已知所包圍的時候,就是現如今的“科學時代”。

人類思想體系的三個階段:神學、哲學、科學

神學時代

距今約10000年-5000年的人們,人類的認知積澱是遠遠小於生存範圍的。在生存區域內,人們充滿了未知,充滿了不可解釋。當人們的感性先行感覺到這些存在後,便漸漸為所有未知建立了一個認知體系,即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神學體系。在這個認知階段,萬物的源動力都來自於未知力量的驅動,即神之所在。所以神學的本質,其實並不是神一定存在,而是人類對未知世界的一種感性智慧的應對,是一種關於“未知的學問”,儘管我們現在已經弄明白了太多,比如風神、雷神、雨神等,早已揭開了神秘的面紗。但仍然有很多,是我們仍然未知的。比如死亡,意識等。所以在神學或哲學中,所給出的對死後世界的描述,仍然是有意義的,是可以讓我們在面對這些未知的時候,予以借鑑的。

隨著人類對所接觸到的萬物都賦予了“神”這樣一個認知理念後,神學體系越來越冗雜。泛神論的弊病也開始逐漸顯現出來,似乎不論我們做什麼,都得先拜神,拜不同的未知力量,期望這些未知力量能守護我們接下來的生活。而在不同氏族間,也有著不同的認知體系,彼此之間,征伐不斷。人們需要一個更統一的體系來達成一致。在西方,猶太人最先發展出了“一神論”,這恰恰是現代西方宗教的源頭;在東方,則出現了“天”(源於周天子“代天伐紂”),並最終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有了較為成熟穩健的體系。一神論以及天的出現,是人類的認知逐漸與生存範圍完成融合的一個標誌,人類有了天地之間的絕大部分探索,但上有天,下有地,人能儘量區追求的就是與這天地合一。

哲學時代

當人們的認知開始逼近人類的整個生存所需認知區時,人類的探求就必然會經歷一個混亂的迷茫區。此時,正是人們尋求自我人生去向,可以使得內心平和的根源。這個時代的人們開始從外在轉向了內在外在的同時探索。數百年後,東西方的先賢們集體問世:諸子百家、希臘三傑、釋迦牟尼等。自此人的認知開始了劇烈的分化。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個由理性智慧所構建的哲學時代誕生了。但是,這也讓人類同步進入了對立和紛爭越演越烈的歷史進程中,直至百年前的兩次世界大戰。因為理性智慧所建立的社會體系,並不能完整的調和人們的感性。而這批先賢們,不約而同的採取了束縛感性的方法,雖然在技巧上各有所取,但本質上都破壞了人類感性的完整。諸子百家確實是一個智慧迸發的年代,但也是一個撕裂完整人性的時代。不止華夏如此,西方也是如此。在東西認知的分化中,還會再說。

人類思想體系的三個階段:神學、哲學、科學

科學時代

科學時代是一個很新的時代,其發展速度極為迅猛,但同時也是一個充滿問題的時代。從工業革命開始萌芽,快速成長到,可以通過武力將神學、哲學所打造的時代給摧毀。在發動兩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開始全民步入“科學時代”。自此,大眾的人生迅速被科學認知所佔領。科學成為現代人類的主流,是因為通過認知科學,就足以讓絕大多數人們在其一生所抵達的地方,完成認知了。

很多人對於認知的需求依然停留在生存上,這確實會讓人誤以為“科學就是一切”。可事實上,科學無法解決人內心的問題,更無法解決很多生命本原意義的問題。不論是神學時代、哲學時代,還是科學時代,各有各的幸福,各有各的悲哀。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完整的認知,一個“三學一體”的認知:從科學中學會認知的能力,從哲學中學會梳理的能力,從神學中學會開創體系的能力。

東西思想體系的分化

同在一個地球上,東西方思想的特性是不同的,西方以“神學、哲學、科學”的突變方式進行認知的變革,而東方是以人為本的經學進行迭代。東方智慧,在融合度上其實是高於西方的,比西方智慧更能兼顧人的各個方面。但由於經學智慧是以整體的方式傳達,缺乏了拆解的步驟,就註定使得點式認知的人群,難以找到切入口,學起來很難領悟其中內涵,起效也頗為緩慢,更是容易造成很多迂腐之人。經學的大,註定了需要先灌輸,之後用一生去體悟,隨著經歷的完整,逐漸感悟經學的內涵。

人類思想體系的三個階段:神學、哲學、科學

西方自哲學問世,就一直是比較分裂的認知,比如:蘇格拉底說的“一個好的女人會讓你快樂,一個糟糕的女人會讓你成為哲學家”,這種說法,看似鮮明卻存在明顯的紕漏。很難說,對於沒有蘇格拉底完整智慧的人,在看到這句話之後的第一反應,會不會認為有的女人就是好的,有的就是糟糕的,於是就很快的把身邊的女人進行了分類呢?難保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不是受到這個影響才沒結婚的。顯然,女人根本不能如此輕易地拆分為好與糟糕,對於一個完整的女人,必然是有好的時候,有糟糕的時候。如果一個人能做到應對完整的女人,那麼就是一個快樂的哲學家。如果能把這句話補齊,蘇格拉底的境界明顯要再提升一個高度了。而類似如此的認知幾乎是西方哲學的標配,如今廣為流傳的雞湯也是起源於西方,那種明顯片面卻又強烈的煽動性,最容易被點式和對立認知期的人所共鳴。分科有利於人們接納認知,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容易使人走向極端,人格脆弱也是事實,而後者正是西方社會經常出現的問題。

在經學中,更多的是“治大國若烹小鮮”、“上善若水”、“大中至正”這一類說法。有的人認為,經學過於空洞籠統,不如西方三學直接明瞭。這恰恰是因為,西方哲學攻擊中國哲學的時候,會說,中國哲學缺乏邏輯性。這是當然的了,中國思想是蘊含了哲學思想、神學思想在內的,他本就不符合於西方哲學的那種分裂特性。而邏輯性從來不可能把一個事情的方方面面解釋到位。東方經學使得任何一個領域和行業,都能通達哲學智慧和一定的神學內核,帶有一定迷信色彩。這在如今科學為王的時代,更容易受到人們的詬病。比如華夏文明中,漢字的表意容易引發歧義、中醫也有很多內容是可以證偽的。於是,早在華夏民族信仰式微的民國年代,漢字就曾險遭廢棄,直到如今,中醫仍然被很多人貶的一無是處。豈不知,漢字是所有語言體系裡最有優勢的,而中醫的體系把控,是永遠無法用任何局部科學所取締的。中醫是在古代條件下的經驗中,提取認知的認知體系,有錯誤在所難免,需要我們用新時代的技術去驗證,這不難理解。但否定中醫的體系高度,那就是無知的很了。不僅因為這個體系級別的認知是人類文化中獨一無二的,經歷數千年積澱的;還因為,即便是科學,其最前沿同樣是非常混亂的,並不比中國傳統文化所表現出來的混亂少。

東方認知是基於經學的,所以哲學和神學並沒有在認知1.0時代得到確切的分割,這也註定了科學很難從經學中走出來,但也無需從經學中走出來。東方思想體系高於西方哲學思想,西方哲學是對立的,辯證的,而東方經學中的中庸思想實現了哲學對立面的統一。華夏思想的再度崛起恰是下一個時代的必然,是融合如今時代混亂的必需。

新時代的混亂是什麼?新時代的思想要解決什麼

1、 科學時代所引發的人的內心混亂,人的碎片化問題。

2、 女性地位的崛起,人類感性的迴歸,會為人類賦予全新的時代靈魂,形成超越生存所需認知的一個新的認知圈。由理性哲學所鑄就的社會架構,必然需要修正,而這需要三學一體的新思想高度,感理合一的新思想內涵,來提供本原、方法論、理念等全方位的支持。

3、 從生存文明向全文化文明時代進發是新時代人類的共同去向。

人類思想體系的三個階段:神學、哲學、科學

儘管土味文化已經先行崛起,如今的各種文化文明也是野蠻生長之中,但全文化文明時代,必須有相應的思想支撐,來實現人類的感理合一,而不是肆意妄為。不論是個人、民族、國家、世界,都在向著全文和文明時代轉型。而人們只有將自己從生存認知中提升到文化文明的認知中,去尋求為了生存以外的追求,如可以共同應對一切的愛,可以實現的夢想等。而要實現這些,是必然要讓自己的認知,從混亂中穿行過,並抵達一定的未知之地的。而這就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三學一體”的根源。


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