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人生至上之境界,乃至“虛無之境”


哲學:人生至上之境界,乃至“虛無之境”

eighty-two

作者|今夜

哲學:人生至上之境界,乃至“虛無之境”。

我們討論“虛無之境”的時候,需要從一個地方切入,就是《道德經》的“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經之中,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能用言語或者文字表述出來的道,都不是真正的道。

那麼“道”是什麼呢?

“道”就是背後的那一種虛無狀態,真實的道是沒有名稱的,老子把那一個狀態起了一個名字叫做道,道德本身是沒有概念,是一種虛無,它是我們所理解的道的背後的一個智慧根源。

我們用這樣一種角度來理解,如果說《道德經》這一些文字是一條船,它載著你到河的對岸,但是河的對岸並不是道,你需要上了岸之後再去尋找一番,在島上的一個空無的地方去尋找未知的一種東西,這個就是道的一種境界和狀態。

哲學:人生至上之境界,乃至“虛無之境”

而主宰事物一切變化的起源,就是我們未曾認知的這一種“虛無”,我們經常所說的順其自然,“自然”的狀態,就是起源於這一種“虛無之境”中。

在儒家之中,孔子提出這樣一個概念,叫做:五十而知天命。

很多人對於這一句話經常產生一些誤解,很多人覺得人到了五十歲之後,就應該學會認命,這就是對於孔子最大的一種冤枉,孔子的本意就是說:“君子要有敬畏之心,能做到敬畏天命。”

這裡的“天命”,那麼天命該怎麼理解呢?

這個“天命”不是我們所理解的自然的天,不是颳風下雨的那個天,而是超越精神的一種虛無境界的“天”。

而儒家的“天”和道家的“道”,這兩種狀態是一個東西,天不是存在於自然,而是我們無法認知,無法描述的一種狀態,我們就用“虛無之境”來形容它。

哲學:人生至上之境界,乃至“虛無之境”

就好像《道德經》之中,老子在闡述道的智慧時,一直在強調“用言語可以說清楚的道,就不是永恆的道。”

而且最重要的是,在諸子百家之中,除了儒家和道家之外,其他的像墨家,法家,陰陽家等等,他們的思想都有一種限制,他們就限制在了一個能夠用言語表述的層面之中。

而儒家的天和道家的道都是超越了這一種侷限,在我們的認知以及能夠形容的層面之外。

比如說法家也闡述了“道”的智慧,但是法家的“道”把“道”歸類為一種規則和底線之上,也就是說有了限制並不是一種完全虛無的概念。

那麼這一個“虛無之境”的作用是什麼呢?就是主導世間萬事所有的發展,讓我們去順應和遵守的規律。

在這一種虛無之境之外,有很多人提出不一樣的說法,比如說“人需要遵循宿命論”又或者有人說“人生一切皆虛無”等等,很多不同的說法,但是相對來說,這一種“虛無之境”更有依據一些。

哲學:人生至上之境界,乃至“虛無之境”

比如《中庸》之中說:天命之謂性。

我們需要遵循天道之命,讓自己的性情更合乎適度,也就是那個“虛無之境”對於自己的主導,而我們順應自然的規律和智慧,就是適應這一種天命而行。

哲學的本質就是了解我們世俗認知之外的智慧,來指導世俗之內之人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被自己的主觀愚昧所矇蔽活得嘈雜和痛苦。

-end-


今夜情感,為自己的靈魂找一個文學的歸宿,用文字與你溫暖相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