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婦人》:帶你瞭解19世紀美國女性的真實地位和婚戀觀

19世紀的美國文壇名家倍出,歐文、梭羅、霍桑、愛默生、馬克·吐溫等等你方唱罷我登場,呈現出星光璀璨的局面,在這種氛圍下,女士們也紛紛拿起筆,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其間有蘇珊·沃納的《遼闊大世界》,哈莉葉·畢策·司都的《湯姆叔叔的小屋》,夏洛特·楊的《立克利夫的繼承人》等。

這些通俗小說讓那些本來名不見經轉的女作者一夜成名,帶給男性作家們始料不及的衝擊,文豪霍桑更是妒忌地把她們稱為“一群該死的亂寫亂劃的女人”。一百多年過去了,女作家們的作品逐漸被人遺忘,但有一本卻由始至終光芒四射,那就是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小婦人》。

《小婦人》:帶你瞭解19世紀美國女性的真實地位和婚戀觀

《小婦人》不是虛構的小說,而是帶有自傳性質的家庭日記

《小婦人》是一本類似於家庭日記的小說,充滿了感傷的情調。小說的情節並不複雜,前半部分敘述了馬奇一家在內戰時期的家庭生活,後半部分敘述了馬奇家四姐妹通過尋求獨立來找到幸福歸宿的經過。

作者路易莎·梅·奧爾科特,是19世紀美國著名的女作家。1832年,她出生在賓夕法尼亞州日耳曼鎮一個平民知識分子家庭,她的父親布朗遜·奧爾科特是一位自學成才的哲學家和烏托邦主義者。受父親影響,奧爾科特從小就酷愛狄更斯、莎士比亞和歌德的作品。

雖然生活拮据,但奧爾科特精神富足,當時的一些文學界的名人,比如愛默生和梭羅,都是她父親的好朋友,15歲那年,奧爾科特還到愛默生的書房去借書看,看過之後,就寫出了情景劇《花兒寓言》。

21歲那年,她根據在內戰期間做護士經歷寫成了《醫院隨筆》一書。緊接著,又寫出了《波林的激情與懲罰》等戲劇作品,名噪一時。1865年,美國羅伯特兄弟出版局的編輯湯姆斯·奈爾斯邀請奧爾科特寫一部關於女孩子的書,於是她根據自己兒時的回憶寫出了《小婦人》。

書中的大部分故事都取材於現實生活,女主人公喬·馬奇就是奧爾科特自己,而她的姐妹安娜、亞碧和伊麗莎白分別是小說裡的梅格、艾美和貝思。唯一不同的是,現實中的奧爾科特家裡的經濟條件沒有馬奇家那麼好,而奧爾科特本人也始終是單身,終身未婚。

《小婦人》:帶你瞭解19世紀美國女性的真實地位和婚戀觀

《小婦人》作者奧爾科特

《小婦人》於1968年底問世,剛一出版就在社會上掀起了巨大的轟動,不僅是女孩子們人手必備的睡前讀物,就連商人、白領、工程師、律師、醫生、電梯工等也都爭先恐後地讀它。他們在見面的時候互相問侯:“你看了《小婦人》了嗎?”可以說是街頭巷尾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奧爾科特一舉成為文壇炙手可熱的新星。出版社紛紛拿著錢和合同找上門來,記者們蜂擁而至,讀者們堵在門口索要簽名,還要把在她家院子裡捉到的螞蚱帶回家去做標本。於是,她趁熱打鐵,又續寫了《小婦人》系列,從1870到1886年,16年間她陸續出版了《舊式姑娘》《小男人》 《八個堂兄弟》《盛開的玫瑰》《丁香花下》《傑克和吉爾》《喬的男孩子們》,1873年她又以小說的形式出版了自傳著作《經驗的故事》,儘管這幾本書在中國沒什麼知名度,但是在當時的美國,可以說人手一份,每一本都大受歡迎。

1888年,奧爾科特逝世于波士頓。雖然她去世了,但是她的作品依然在持續火爆。在她逝世百年紀念時,有權威統計數據顯示,《小婦人》這部小說在美國的版本就有29種之多,銷量更是達到了600萬冊的記錄。

女性不再是千人一面,而是走向性格各異的多元化

作為奧爾科特最知名的作品,《小婦人》的道德教育意義和清新樸實的寫作手法得到了讀者和評論家極高的讚譽。作品中馬奇家四姐妹自主地選擇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儘管後來她們的歸宿各不相同,但都是她們積極追求和自立自強的表現。

19世紀30年代,美國出現了超驗主義思潮,宣揚人應該克服物質世界的誘惑,自助、自立、自我完善。奧爾科特以超驗主義思潮為指導,讓馬奇家四姐妹通過艱苦磨鍊而完成成長的蛻變。

雖然《小婦人》的創作初衷,是為了給當時的女孩子做出行為指導,但是奧爾科特在書中強調更多的是個人尊嚴與自立自律的觀念。比如在馬奇家的四朵姐妹花中,大小姐梅格漂亮而傳統,她克服了愛慕虛榮的缺點,為了嫁給貧窮的家庭教師約翰,她不惜放棄唾手可得的財產繼承權;二小姐喬具有反抗精神,她堅持自我,不僅不會為參加舞會而刻意打扮自己,而且還拒絕像姐姐一樣在拜訪鄰居時穿上最好的衣服。她熱愛寫作,並通過寫作意識到保持自我的重要性。即使在與巴爾教授結婚後,依然保持自立,繼續幫著丈夫賺錢養家;三小姐貝思溫柔而害羞,總是默不作聲地為大家做事,因為幫助赫梅爾一家,貝思感染了猩紅熱,付出了年輕的生命;四小姐艾米重視的是精神而不是物質,她為了成為藝術家而不懈努力,並在婚後成為一個扶弱助貧的真正的淑女。

《小婦人》:帶你瞭解19世紀美國女性的真實地位和婚戀觀

《小婦人》劇照

曾幾何時,女性在男性眼中一無是處。弗吉尼亞·伍爾夫在作品《一間自己的屋子》中寫道:“大多數女人完全沒有個性。”同一時代的拉布呂埃爾也說:“婦女總是極端的,不是比男人好就是比男人壞。”可見在傳統的觀念裡,女性沒有思想,只是一個性符號,她們只能順從地具有男人們期待的所有美德,尤其是美貌。

而奧爾科特作為女性作家,在《小婦人》裡真實地透視女性內心世界。馬奇家的四姐妹有著不同的性格、夢想、思想與價值觀念,她們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代名詞,不再是男性的附屬,而是獨立的具有自主意識的個人。

尤其是喬,作為主人公,她的所作所為和當時社會對女性的要求很多不一致,她渴望像男性一樣擁有被社會賦予特權和自由,她的理想是成為一名作家,用賺來的稿費貼補家用;她不屑於打扮自己,總像個男孩似的,連飯也不會做。她按照自己的意願自主地選擇生活方式,成為19世紀小說中與眾不同的人物。

奧爾科特寫《小婦人》的那段時間,正值19世紀60年代,美國內戰剛剛結束,美國人的思想觀念正受到極大的衝擊,提倡的女性自立自主的女權主義運動正在興起,湧現出一大批為女性爭取權利的女性活動家,當時女權主義的觀點是:男女兩性應該平等,女性也能走上社會發揮自己的社會作用,也能獲得工作建立自己的事業,從而在精神和物質上都獲得獨立,進而實現自主自立和自強。

可是根深蒂固的思想不可能一下子轉變過來,傳統觀念也在頑強抵抗,美國正處於新舊交替的社會轉型期,女性解放意識還不夠強烈。傳統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優雅嫻靜、多才多藝的傳統淑女才是當時社會所推崇的。但馬奇家的四姐妹,已經具有當時的女性所沒有的性格特點,她們自由獨立,能自己掙錢補貼家用,這與當時美國社會推崇“真正的女人”完全不同。

所謂“真正的女人”,就是女性的社會地位僅僅是妻子和母親,沒有第三種角色,女人不能出去工作,要在家裡做賢妻良母。這種無形的枷鎖使奧爾科特意識到,女人需要的是從束縛中掙脫出來,按照自己的理想獨立起來。

《小婦人》:帶你瞭解19世紀美國女性的真實地位和婚戀觀

《小婦人》劇照

奧爾科特把這一現象呈現在《小婦人》裡的馬奇姐妹身上,不僅丈夫們與妻子一起照顧孩子,一起準備甜點來招待客人,而且夫妻二人都能通過工作來獲得成就感,無論是在家庭中還是社會上,他們都是平等的。她讓女性不再是千人一面,塑造出性格迥異、各有特點、與時代發展同步的獨立自強的新女性形象,她們富有責任感,是對家庭和社會都有用的人。

奧爾科特為女性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選擇,這部作品讓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門,在社會上發揮作用。

《小婦人》中的女性意識與奧爾科特的生活體驗有著很大的聯繫。在她小時候,早期女權主義者瑪格麗特·富勒曾是家裡的座上賓。正是這樣的成長環境和教育薰陶,使得她在作品《小婦人》中反覆出現了當時的女性獨立思想。

婚姻的基礎不是金錢至上,而是純真的愛情

在19世紀美國傳統的婚姻觀念中,結婚一定要門當戶對,財產是雙方結婚的前提。然而《小婦人》卻明確地提出,婚姻應該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而不是財產。

小說中馬奇太太是這樣教育女兒們的:“僅僅因為有錢人豪門華宅,出手闊綽,便嫁給他們,這些豪宅並不是家,因為裡頭沒有愛情。金錢是必要而寶貴的東西,但我絕不希望你們把它看作是首要的東西或唯一的奮鬥目標。我寧願你們成為擁有愛情、幸福美滿的窮人家的孩子,也不願你們做沒有安寧的皇后。”這樣的婚戀觀,在當時的社會無疑是與眾不同的。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馬奇姐妹紛紛捨棄金錢而追求真實的愛情。大女兒梅格為了愛情選擇嫁給清貧的約翰,不惜放棄馬奇嬸嬸留下的遺產,她說:“我不會為了錢而嫁,我的約翰更不會為錢而娶。我們願意自食其力,也打算等待。”小女兒艾美一直渴望嫁給有錢人,但是面對比勞裡更富有的弗雷德的求婚,她還是選擇了愛情嫁給了勞裡。喬和清貧的巴爾教授結婚。姐妹們儘管都生活清貧,但是她們的家庭生活卻溫馨感人。由此可見,婚姻幸福的標準並不是金錢的多少,而是看兩個人是否擁有至高無上的愛情。


《小婦人》從頭到尾都在傳遞著一種信念,就是人只有自立了,才能讓別人對自己充滿敬意,才能珍惜身邊的幸福,更有勇氣面對和承擔生活中的苦難和不如意。

《小婦人》:帶你瞭解19世紀美國女性的真實地位和婚戀觀

“小婦人”並不小,而是被束縛住的“大女人”

《小婦人》的寫作手法看似樸實無華,實則蘊含著濃重的暗示色彩,主要體現在書名“小婦人”三個字上。

很多評論家認為,“小婦人”這三個字是當時社會對女人的暱稱,比如在作品中一直很少露面的馬奇先生在家書中把女兒們稱作“小婦人”。也有說法是,“小婦人”指的是主人公們從少女成長為女人的經歷。

實際上,奧爾科特是在用這個“小”字來凸顯被束縛的“大”。比如在描寫喬的外貌時,她說喬個子很高,一雙大手曾經撐破了梅格的手套,還喜歡穿男性化的寬大的衣服,還有遠大的志向;說起梅格,雖然個子不如喬那麼高,但是她喜歡穿高跟鞋,書中曾描述梅格的高跟鞋穿起來很緊,她跟約翰婚後住的房子太擠等等。

奧爾科特通過這些描寫來闡述一個觀點,那就是當時的婦女本可以有自由廣闊的發展空間,可是卻被禁錮在狹窄的傳統觀念之中。她們處處受限,想要發展就必須找到一個突破口。所以她用“小婦人”三個人來暗示女性的地位是如此之微小。

書中有一個橋段,在第三章,喬跟梅格要去參加舞會,梅格精心打扮自己,喬穿了一條被火燒出一個洞的裙子。這條裙子暗示了喬對傳統束縛的反抗,她厭倦所謂上流社會的矯飾虛偽,所以堅持穿著破裙子參加舞會。這些細節都在暗示女性被束縛的現狀。

《小婦人》:帶你瞭解19世紀美國女性的真實地位和婚戀觀

《小婦人》的歷史價值

奧爾科特沒想到《小婦人》能一炮而紅,因為她認為作品的前半部分比較沉悶,但她又說:“它雖然一點也不刺激,但卻簡單真實,因為我們確實大部分都經歷過,如果它成功,原因就在於此。”

實際上,《小婦人》的成功更多的原因在於,它是第一本純粹的美國小說。當時的美國文壇流行殖民地小說,清教徒小說,印第安小說等等,唯獨沒有反映美利堅合眾國的本土小說。而《小婦人》儘管把背景放在內戰中的新英格蘭,但描寫的卻是典型的美國家庭。因此無論在美國的南方還是北方,《小婦人》都受到了追捧,全國的讀者都把奧爾科特看作是美國本土的第一位代表作家。

一八八九年,為奧爾科特寫傳記的作家埃德拉·切尼說道:“二十年過去了,又一代人已經成長起來,但是《小婦人》仍然保持著穩定的銷量,母親們讀著這些姐妹們的童年延續著自己當年的快樂,她們看著這些小姐妹的臉,不由露出燦爛的笑容,或者因為讀到喜愛的小姐妹的死而熱淚盈眶。”

《小婦人》成功的另一個原因是作品中籠罩著的道德色彩。喬因同情勞裡孤獨寂寞而主動接觸他,後來又認為妹妹愛勞裡而放棄了他;勞裡和艾美結婚後把錢財慷慨地贈與窮人,這是因為艾美結婚前就常常跟著母親把食物送給窮人;貝思為了幫助別人付出生命,卻仍然對生活充滿感恩;喬把馬奇嬸嬸遺留給她的梅園辦成一所非盈利性質的學校,和丈夫巴爾教授一起全身心投入教育,並免費收養無家可歸的窮孩子,等等。這些人類心靈深處至真至善的東西在一個多世紀以後的今天,仍然熠熠生輝,打動著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

在《聖經》“創世紀”中,耶和華詛咒偷吃了禁果的亞當:你必終生勞苦,才能得以餬口,直到你入土為止。因為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讀《小婦人》時,也會有這種淡淡悲傷感:父親病重,貝思患病,勞裡出走,艾美訂婚,這些橋段都難免讓人心情低落。但正是這種悲傷感,讓這部小說有著特殊的美。這也是《小婦人》能夠成功的第三個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