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衝突論從何而來?淺析西方文明的意識形態之爭

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重建》一書在西方很有名,亨廷頓在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文明衝突論。

文明衝突論的背景是西方文明經歷二十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之後,西方社會認為西方文明內部的大規模衝突已經結束了,之後的世界史將以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為主旋律。

冷戰後的歷史也似乎在朝著文明衝突的方向演化,世界上最為動盪的地區是中東,衝突發生在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和猶太文明之間。

不過只要稍微回顧一下歷史就會發現,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是同宗同源的三大一神教,三種文明之間的衝突已經持續了上千年,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文明衝突論從何而來?淺析西方文明的意識形態之爭

三大一神教之間的衝突在持續,其他文明之間的衝突並未發生,文明衝突論受到了質疑,究竟是一神信仰引發衝突,還是不同文明之間衝突不斷?

要想搞清這個問題,首先要問的是不同文明之間為什麼會衝突?可惜,亨廷頓始終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他的答案是文明和文化的不同必然引發衝突。

這個觀點在中國人看來是難以接受的,以實用主義為價值觀的中華文化,通常認為衝突是為了爭奪利益,如果衝突會使雙方利益受損,則衝突就不會發生。

但是西方人不這麼看問題,西方歷史上大規模衝突發生的原因,精神層面要大於物質層面,兩敗俱傷的事例比比皆是。

雅典和斯巴達

雅典和斯巴達是古希臘城邦唯二的領導者,在希波戰爭中聯手擊敗不可一世的波斯帝國。之後雅典建立了提洛同盟,斯巴達建立了伯羅奔尼撒聯盟,古希臘諸城邦分為兩派。

按說兩大聯盟並沒有利益上的本質衝突,兩者合二為一最符合希臘世界的利益,但是雅典和斯巴達非但不合作,還要兵戎相見、不死不休。

雅典的提洛同盟是經濟和軍事同盟,成員國必須向雅典繳納總收入的百分之十作為"會費",雅典保障同盟國的軍事安全和貿易自由。

斯巴達的伯羅奔尼撒聯盟是純粹的軍事同盟,同盟國無需繳納"會費",斯巴達無償保障同盟國的軍事安全。

按說兩大同盟沒有不可調和的利益衝突,和則兩利、戰則兩敗,但是雅典和斯巴達卻要各認各的死理。

雅典要的是經濟繁榮,保證經濟繁榮要有和平的環境和自由的市場,雅典負責維持秩序的同時收取"會費"理所應當。

斯巴達要的是公平正義,任何城邦無權干涉其他城邦的自由獨立地位,也不得強制徵收任何形式的"會費"。

兩大同盟因為意識形態上的不同開戰了,一打就是27年,無數次和談的機會被錯過,結果是公平正義戰勝了經濟繁榮,古希臘文明也迅速從巔峰向谷底滑落。

文明衝突論從何而來?淺析西方文明的意識形態之爭

凱撒和羅馬

公元前44年,西方最優秀的政治家和最傑出的軍事家愷撒被刺身亡,刺殺凱撒的理由非常光明正大—誓死捍衛共和。

羅馬共和國是由貴族組成的元老院統治的國家,元老院每年選舉兩名執政官作為最高領導人,執政官任期一年且在十年內不得再次當選。

共和制為羅馬帶來了巨大的活力,羅馬也從一個小小的城邦,變成了環地中海大國。小城邦成為大帝國之後,共和制的弊端開始顯現。

共和制的主體元老院由貴族組成,平民承擔了保家衛國和開疆拓土的重任,軍事勝利的成果卻大多落入貴族的手中,平民的不滿與日俱增。

羅馬共和國的晚期陷入貴族和平民相互殺戮的死循環,格拉古兄弟、馬略和蘇拉都沒有帶領共和國走出泥沼,凱撒看到了問題的所在—共和制不合時宜了。

凱撒打破一年任期出任終身獨裁官,誓要建立新共和。布魯圖派卻認為凱撒要破壞共和,做專制獨裁的君主,因此在元老院會議上刺殺凱撒。

凱撒雖死,共和卻再也回不來了,經過14年內戰,終點回到起點,凱撒的繼任者屋大維勝出,共和國成為帝國,屋大維成了羅馬帝國的第一任皇帝。

文明衝突論從何而來?淺析西方文明的意識形態之爭

異端和異教徒

公元313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頒佈米蘭敕令,宣佈帝國境內信仰自由,基督教終於在帝國獲得了合法的地位。

君士坦丁的真正意圖並非信仰自由,而是要扶植基督教,君士坦丁利用自己在世俗世界的權威,主持了基督教歷史上第一次大公會議,並確立三位一體神學為正統。

基督教的分裂由來已久,一派是阿里烏斯派,另一派是三位一體派,分歧發生在基督的位格上。基督是上帝之子,能夠死而復生,那麼基督是人還是神?

阿里烏斯派認為,基督是介於神和人之間的存在,三位一體派則認為,上帝和基督是同一個位格,聖父上帝和聖子基督有著同一個聖靈,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

被確立為正宗的三位一體派就是日後的天主教,阿里烏斯派則被打成異端,不信基督教的人是異教徒。

對天主教徒而言,異端是比異教徒更為兇惡的敵人,異端雖然信仰基督,但是宣傳邪說、蠱惑眾生、分裂教會,需要斬草除根方能維護神聖的教義。

教會經過數個世紀的不懈努力,無數人頭落地之後,終於將異端剪除殆盡。

基督徒對異教徒當然也不會手軟,希臘羅馬時期的神殿和神像被基督徒摧毀殆盡。

到了公元1000年,歐洲終於成為天主教的天下。

文明衝突論從何而來?淺析西方文明的意識形態之爭

新教革命

教會統治下的歐洲,有神權沒有人權,對教會稍有不滿的人士,極有可能被打入宗教裁判所,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人們對教會的不滿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終於迎來大爆發。馬丁·路德反教會不反基督的作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新教革命在歐洲風起雲湧。

新教的核心教義是不承認教會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言人,只要是基督徒,就可以直接向上帝祈禱,請求上帝的寬恕。

新教動搖了教會的根本利益,宗教戰爭席捲大半個歐洲,在付出數百萬人傷亡的代價之後,天主教和新教重新劃分了勢力範圍,南歐以天主教為主,西歐以新教為主。

慘烈的宗教戰爭給予了人們足夠大的教訓,信仰自由開始成為現代國家的主流價值觀。

文明衝突論從何而來?淺析西方文明的意識形態之爭

世界大戰

二十世紀的世界大戰幾乎持續了一個世紀,一戰、二戰和冷戰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三大事件。當我們回首這段歷史時會赫然發現,主戰區歐洲沒有一個國家是贏家。

沒有贏家的戰爭持續近一個世紀,足以說明各參戰方的戰爭目的不僅僅為了現實利益,更多的是為了不同的意識形態進行的殊死搏鬥。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共和國和帝國之間的較量,俄羅斯帝國站錯了隊,結果第一個轟然倒塌,緊接著崩潰的是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是英法對德國的民主共和改造不成功,和平的德意志魏瑪共和國變成了兇殘的德意志第三帝國。

二戰的陰雲還未消散,龐大的蘇維埃帝國就已經崛起,冷戰接踵而至。

在持續半個世紀的冷戰中,東西方都拼盡了全力,結果實力更弱的蘇東集團轟然倒塌。

持續近一個世紀的世界大戰是意識形態之戰已經得到了史學的公認,問題是戰爭真的無法避免嗎?真的要犧牲數千萬人的生命來取得意識形態的勝利嗎?

文明衝突論從何而來?淺析西方文明的意識形態之爭

東方模式

希臘的雅典和斯巴達之戰、羅馬的共和與帝國之爭、中世紀天主教徒迫害異端和征服異教徒、文藝復興後期新教和天主教的宗教戰爭、二十世紀的世界大戰是西方歷史上最重要的節點。

這些節點呈現出一個共同的特徵,每一次衝突的過程都十分慘烈,每一次衝突的結局從現實利益的角度看都是兩敗俱傷。

在西方人看來這樣的衝突無法避免,因為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矛盾無法調和,即使現實利益受損,意識形態決出高低也十分必要。

現在本文一開始提出的問題有了答案,為什麼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無法避免?西方人給出的答案是意識形態不同則必有一戰。

不同的價值觀和不同的意識形態真的無法共存嗎?如果只看西方的歷史,將會得到肯定的答案。但是東方大國的文明史,卻給出了不同的解答。

在西方,基督的位格之爭可以導致天主教徒對異端的殘酷迫害。在東方,分屬不同文化和宗教的儒釋道,卻能神奇的完成三教合流。

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從未發生大規模的宗教戰爭,意識形態之爭也僅在學習西方文明的初期,出現過愈演愈烈的情況。

當中國意識到了問題,拋棄了以意識形態為綱的理念,一切從實踐出發之後,立刻爆發出巨大的活力。

文明衝突論從何而來?淺析西方文明的意識形態之爭

不同的認知

東方人看西方,會自覺或不自覺的用東方思維方式進行解讀,比如在看待中東亂局時,通常會認為衝突各方是為了爭奪石油利益。

實際上的中東亂局已經持續了千年以上,三大一神教對聖城耶路撒冷的爭奪是衝突的暴風眼,現實利益引發的衝突容易平息,宗教信仰導致的衝突再過一千年可能依然故我。

東方學習西方現代文明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東方在看西方的時候,依然存在認知障礙。西方在開啟現代化之旅後,吸收借鑑的東方文化很少,因此西方看東方更是霧裡看花。

比如,西方人的宗教思維根深蒂固,在瞭解中華文化的時候,通常將儒家看成儒教,這實際上是極大的認知偏差,在中國生活多年的西方漢學家也無法擺脫這一認知障礙。

如果說宗教層面的認知偏差無傷大雅,那麼意識形態層面的認知偏差就有可能釀成大禍。按照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意識形態不同就會必有一戰。

進一步的推論就是東西方文明之間會爆發一場波及全球的世界大戰,為了避免這場戰爭,用西方模式改造東方勢在必行。

其實在東方的思維模式下,這場戰爭完全是想象出來的,根本就不可能發生。東方文明是去意識形態化的文明,為了意識形態而戰僅屬於西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