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奶“功效”大揭祕

酸奶“功效”大揭秘

“餓了?吃酸奶吧,不長胖!”“撐了?吃酸奶吧,助消化!”

“無聊了?吃酸奶,美容養顏、抗衰老,對腸胃好!!”

總而言之,酸奶,好像就是這麼一個籠罩著光環的存在。

酸奶“功效”大揭秘

Question1 酸奶能減肥?

網上關於酸奶減肥的方法五花八門,

“把酸奶當主食吃!”

“早飯什麼都不吃,拿酸奶充飢!”

“飯後一杯酸奶幫助消化.....”

但是酸奶真的能減肥嗎?

不僅不會,還有可能增胖

在國家標準中,酸乳、發酵乳、風味酸乳、風味發酵乳都屬於酸奶。

某些 [風味酸乳] 或 [風味發酵乳],

添加糖量比某些碳酸飲料都高。

1瓶美味可口的99%減脂黃桃味酸奶裡,

就含有18g糖

含糖量相當於

2個甜甜圈

減肥的不二法則,永遠是管住嘴、邁開腿,

消耗>攝入、造成熱量缺口才是關鍵。

酸奶“功效”大揭秘

Question2

酸奶能助消化、調理腸道?

很多人選擇喝酸奶,很大原因是覺得酸奶中含有益生菌,可以有助於消化、調理腸道,因此益生菌也變成了酸奶營銷的一大噱頭。

益生菌是一類對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它可以調節腸道菌群平衡的功能,對腹瀉、便秘都有調節功能。但是,益生菌的功效必需通過“連續食用”、“活的”“一定劑量”的“特定菌株”才能實現。

國家標準GB19302-2010規定,每毫升酸奶中乳酸菌含量應≥1,000,000個,酸奶在剛剛生產出來的時候含有大量活菌,但經過包裝、出廠運輸、上架銷售等過程後,活性益生菌會因為保存溫度的變化而死亡。

其次,益生菌進入腸道,會經歷胃酸、消化液與膽汁的一系列洗禮,在這之後,大多數的菌類活性都會消失。並且益生菌即便能活著到達腸道,也要和腸道內其他菌進行競爭,不一定能在腸道中定殖。

所以說,想要靠喝酸奶來改善腸道,效果往往很難保證。如果想要調理腸道,培養好自己

原有的“菌”隊,才是根本。

不僅如此,現在市面上的很多酸奶中,其實根本沒有益生菌。它們,就是常溫酸奶,又叫巴氏殺菌熱處理酸奶。它們的製作工藝和普通酸奶大致相同,只是在最後多了一道熱處理的工藝,把所有細菌全部殺死。

WHY?很簡單,儲存方便。普通酸奶只能放很短几天,還必須冷藏,但這種酸奶常溫放置半年、一年都沒問題。

酸奶“功效”大揭秘

那麼,酸奶還要不要吃?


如果我們完全撇開「益生菌」的“光環”,看看酸奶本身,你會發現,它本來就是一個營養豐富的食物。因為它—— 富含人體所需的完全蛋白質,富含維生素 A 和 B 族維生素,富含鈣、鎂、磷、鋅等微量元素,比起牛奶,更適合乳糖不耐受的人群食用...所以,即便沒有益生菌的加持,酸奶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酸奶“功效”大揭秘

那我們應該如何選擇酸奶呢?

NO.1看溫度!

首選低溫酸奶,因為低溫酸奶中才可能有活性乳酸菌,常溫酸奶中沒有活性乳酸菌。當然,常溫酸奶並不是完全不可取。雖然沒有活菌,但它依然是蛋白質、鈣質的良好來源。也因為耐存儲,常溫酸奶更方便隨身攜帶。對於胃腸道脆弱的人,常溫比冷藏更合適。

NO.2看營養標籤!

不管冷藏酸奶還是常溫酸奶,優先選擇原味酸奶,並且避免“風味”、“復原乳”等字樣,避免選擇帶有各種添加劑的酸奶。優先選擇能量、脂肪、碳水化合物少,蛋白質高的酸奶。

酸奶“功效”大揭秘

NO.3看乳酸菌種!

酸奶中常見的菌大概有4種:

L-保加利亞乳桿菌、A-嗜酸乳桿菌、B-雙歧桿菌、S-嗜熱鏈球菌

在包裝上常標註為ABSL或LABS。

保加利亞乳桿菌(L)和嗜熱鏈球菌(S),是發酵酸奶的基本菌,普通酸奶都是這兩種菌共同發酵而成。但是它們達不到益生菌的功能和作用,因為經受不住胃液和膽汁的殺傷力,很少能活著到達大腸。 嗜酸乳桿菌(A)和雙歧桿菌(B),可以看作真正的益生菌。

此外,鼠李糖乳桿菌(LGG)也具有活性強、耐胃酸的特點,能夠在腸道中定殖長達兩週。

是否購買含有益生菌的酸奶,取決於個人的選擇。

如果你想選擇含有益生菌的酸奶,

認準“雙歧桿菌

”“嗜酸性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

它們可以在人體內定殖、成活,健康效益更大。

酸奶“功效”大揭秘

買了酸奶後讓我們看看怎麼喝酸奶!

營養學會推薦牛奶每日300克,折算一下大概是一次性紙杯1杯,加上1小盒酸奶(約100克)。

正常飲食的話,每天飲用1-2杯酸奶(250-500克)都可以。在胃口不好、飲食不調、身體虛弱、腸道有感染而不能正常進食的時候,每天可以更多地飲用酸奶,以吸收其中的營養物質,調整胃腸功能,並提高身體抵抗力,促進腸道感染的痊癒。

喝酸奶的時間不限。胃酸過多的避免飯前喝;空腹喝酸奶促進排便,便秘者適合,腹瀉者則不適合;其他人飯前飯後都可以喝。但不要在吃完很豐盛的晚餐後再來一大瓶酸奶,因為這樣額外增加了能量的攝入。若要晚飯後喝酸奶,就要相應減少晚餐,否則會引發肥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