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勞務合作社為農民送“飯碗”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巍巍 通訊員 黃海濤

11月21日,宜昌市遠安縣茅坪場鎮九龍村。

清晨5點半,46歲的三組村民曾凡美一起床就忙開了,照顧臥病在床的丈夫洗漱,為500多隻雞備足半天的吃食;把家裡事忙完後,她步行幾分鐘來到慧豐源食用菌專業合作社。7點半,曾凡美準時開始採摘鮮菇。

幾乎同時,五組村民韓必聖出現在九龍煙霞生態旅遊項目工地,他與現場負責人溝通施工細節後,麻利地拉起標線,砌築花壇圍牆,砌刀磕著磚頭“啪啪”響。

和曾凡美、韓必聖一樣,九龍村每天按點“上班”的村民最多時有127人。九龍村到遠安縣城不算近,開車要30分鐘;村裡也無大型工廠提供就業崗位,村民的“飯碗”從何而來?

“多虧村裡的勞務合作社。”65歲的三組村民李紅蓮說,工作輕鬆能勝任,收入還不低。她算了筆賬,上月在慧豐源合作社採菇收入1100多元。

“勞務合作社讓我省了不少心。”慧豐源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高科章說,今年,投資400多萬元建設的食用菌基地進入收穫期,他從來沒為招工發過愁,村民上崗就能上手,基地建設、生產兩不誤。

“村級勞務合作社其實是‘逼’出來的。”九龍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主任楊錦介紹,2018年初,遠安縣招商引資的煙霞生態旅遊項目落戶該村,基礎建設時期需要大量綠化、建築等施工人員。項目負責人人生地不熟,找到村委會求助。可人從哪兒來?村委會一班人也頗費思量。

時任村後備幹部的楊國文從小在村裡長大,對每位村民都熟悉。誰會瓦工、誰會砌工、誰適合搞綠化,他分門別類造了一本花名冊,並把村民推薦到工地上。經過一段時間試用,村民大多能勝任本職工作,讓項目負責人十分驚訝。

企業提出用人需求,勞務合作社推薦合適人選。作為全縣試點,正在試運行的九龍村勞務合作社已探索出一套成熟、可操作的工作流程。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現場看到,該村勞務合作社辦公場地已裝修完畢,相關制度及辦公設備準備就緒。楊錦說,該合作社11月底正式掛牌,業務範圍也將從本村擴大到全鎮16個村。

“九龍村的探索很有意義,解決兩個老大難問題。”遠安縣人社局局長喬蓉稱,村級勞務合作社有效解決農民就業難、企業招工難;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特別是貧困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的願望。她表示,該縣將於明年元旦起全面推廣九龍村的做法。

送“飯碗”,也送培訓。遠安縣與當地一家職業學校共建就業扶貧技能培訓基地,村裡組織貧困勞動力免費培訓3個月,讓他們“有技能、有收入、有尊嚴”地就業。“培訓不收一分錢,每人每天還補貼150元,3個月下來收入近萬元。”11月21日中午,正在苦練電焊技術的鄭健說,有了一技之長,再也不用去外地工廠乾重體力活了。

鏈接

多措並舉促就業

健全有利於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堅持就業是民生之本,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健全公共就業服務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建立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機制,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託底幫扶。堅決防止和糾正就業歧視,營造公平就業制度環境。健全勞動關係協調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係,促進廣大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

——摘自《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湖北多措並舉促就業,特別是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

我省連續15年開展“春風行動”,人社部門通過開展農村勞動力資源和企業用工調查、發佈就業供求信息、舉辦專場招聘會、組織就業創業培訓等措施,激發城鄉勞動者就業創業熱情,搭建就業橋樑;依託技工學校、就業訓練中心、民辦培訓機構,採取靈活多樣、就地就近原則,開展訂單、定向、定崗培訓;引導企業與培訓機構開展合作,將培訓、實習與用工結合起來,讓用工需求與職業技能培訓專業緊密結合,無縫對接;通過貧困勞動力實名制信息系統,掌握貧困人口就業和培訓需求,開展送政策、送崗位、送培訓等活動,針對性地組織精準扶貧專場招聘會。

我省出臺《全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從平臺、資金、政策、稅收等方面,給農民工等人員真金白銀支持,鼓勵其返鄉創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