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在的普通人的醫學知識回到古代是否能夠協助君王防治大規模的瘟疫?

陳剛舉


這個問題屬於腦洞題,類似於穿越劇。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作為一個普通人,如果我們穿越回古代,是否可以協助君王防治瘟疫呢?如果可以那麼需要什麼條件呢?不妨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古代瘟疫是否與今天的傳染病有一脈相承之處

這是我們要考慮的第一個問題,首先便是古代的瘟疫與今天的傳染病是否一樣呢?比如說鼠疫、黑死病等等,一部分可能延續到了今天,還有一部分可能我們沒有遇見過,在人類與病魔鬥爭的長河中逐漸消失或者變異了,甚至人類從出現了抗體,以至於以前的瘟疫類型對於今天的我們已經不是問題了。如果以上的問題都不能得到解決,那麼我們即使回到了過去,也是束手無策的。

第二,與自身的醫學知識深淺有關。

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我們當今的普通人,對於醫學知識究竟掌握到了何種程度。這是關鍵性問題。如果是一個醫生,哪怕不是什麼精通醫術的高明醫生,迴歸到古代,可能會起到一定作用。但對於普通人而言,還是很有難度的。

首先,古代是沒有西藥的,而普通人今天所服用的主要是西藥,對於重要哪種是哪種估計很難辨別,而古代只有藥材,因此即使這麼簡單的古代醫學知識,我們可能都不具備,所以難以完成。

其次,我們是否具備了抵抗瘟疫的經驗。經過今年的新冠肺炎,我們就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人們跟風的能力實在是太強大了。比如說有人造謠雙黃連可以防病毒,一夜之間,雙黃連口服液,甚至雙黃蓮蓉月餅都被搶光了。如果是這樣一種事實的話,普通人又怎能去為古代的瘟疫主持大局。

第三,與古代君王抵抗瘟疫的能力有關。

我們畢竟是普通人,除非穿越回到古代成為君王,或者君王最信任的臣子。否則是很難起到什麼作用的。當然,我們可以假設自己是君王的臣子。但是否又能左右的了君王的決定呢?這的確需要加以思考。

每當瘟疫來臨,事關民生社稷,君王肯定是很頭疼的,但為什麼古代的君王又沒有辦法阻止大規模的瘟疫發生呢?

事實是政府組織能力的問題,每逢瘟疫來臨,首保天子,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往後拖,像這樣一種情況,政府只知道大力鎮壓感染的疫民,他們是否能夠採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基本取決於君王的決定,而君王在疫情面前往往沒有什麼實質的舉措,最多也只是開開粥廠,實施醫藥救濟,不能採取有效的隔離防護等措施,而我們是否能夠扭轉君王的思想,還很難說。

綜合以上因素的考慮,如果普通人穿越回古達,而且能夠起到作用,首先需要具備一定的話語權,也就是能夠主持抗瘟疫的大局才行;其次必須具備十分重要中醫常識,以及具備有效的防疫手段;最後,需要十分熟悉自古以來的醫書上所記載的各類瘟疫的情況及解決方案。我想,如果以上方式都具備了,也就不再是普通人了吧。


夕陽下的晚楓


以現在普通人的醫學知識回到古代仍然無法幫助君王防治大規模的瘟疫。

首先我們來看看現代普通人的醫學知識水平如何。就我們中國而言,談到醫學知識必須提到教育水平,現在我們的義務教育普遍是九年義務教育,由於我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孩子們得到的教育大多是初高中,也就是說現代人大多數處於初高中水平。

我們再來看看初高中教授的知識與醫療相關的有哪些,生物,化學應該是最為相關的。在生物和化學中,最為與醫療聯繫密切的便是生物,化學與製藥相關,但是初高中學習的都是理論知識,一畢業就忘完了。再來看看生物都教什麼,大的是生態系統,小的是微生物和蛋白質分子一類的東西。大多數跟得上課程的學生能夠掌握一些基礎知識,再懂得一些相關的醫學知識就很不錯了。可是面對瘟疫這種東西,這種程度的醫學知識完全不起作用。他們學得最多對瘟疫有用的預防都是網絡上新聞上學得的,能記住如何防護就已經很好了。

而這種普通人回到古代面臨的巨大困難就是在網絡上聽到的根本沒有用。

首先是取得君王的信任。一個現代的普通人到了古代除了當成大夫去覲見君王,還能怎麼做。當成大夫肯定要對你進行考驗,靠你知道的還好,可是古代那些藥草,醫書,醫療方法你會幾樣。即使你巧舌如簧,贏得了君王的信任,可你也免不了同僚之間的猜忌,在一步步的陷害下,你可能就死了。因為你學的最多的政治鬥爭是從電視上學的,人家從小就已經實戰演練了。

其次是材料。現代製作的口罩是古代做不出來的,普通人只能建議用布矇住口鼻罷了,而這種口罩對病毒的防禦功能微乎其微,最終還是看自己的抵抗力。我相信普通人知道要口罩,可是口罩是用什麼做的,怎麼做的完全不知道。然後是隔離區都需要噴撒藥水消毒。普通人知道要消毒,但更只知道去買消毒水,不知道怎麼製作,什麼藥物,多少配多少水。這個時候,君王不如聽太醫的,人家好歹知道一些藥學知識。聽現代的普通人的完全不頂事。

然後是隔離。古代人已經知道發生瘟疫肯定需要隔離患者,封閉災區。可是一個現代的普通人除了說句要隔離的廢話還可以提出什麼建議。他知道古代道路怎麼設計的嗎,怎麼卡路最有效,卡到幾點。他甚至都沒有親自指揮過隔離的大事,君王能夠讓他去擔任這種大事嗎?

還有其餘的困難,這裡不再敘述。在我看來,起碼得是一個優秀的醫學生才會對瘟疫這種大病有一定的防禦知識和本領。所以讓一個現代的普通人去古代對君王防禦瘟疫毫無作用。


肖塵


應該說在古代完全是中醫的天下,完整的中醫理論形成到底是在什麼年代?至今說法不一。但從後世在古墓中挖掘的資料來看,應該在春秋戰國到漢朝這一段時間就已經形成了。瘟疫在中國史料中早有記載。如《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呂氏春秋•季春紀》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說明當時對溫疫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認為溫疫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原因之一是由於時令之氣的不正常,是由“非時之氣”造成的。

現存最早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也有記載。如《素問•刺法論》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素問•本能病》篇:“厥陰不退位,即大風早舉,時雨不降,溼令不化,民病溫疫,疵廢。風生,民病皆肢節痛、頭目痛,伏熱內煩,咽喉幹引飲。”指出溫疫具有傳染性、流行性、臨床表現相似、發病與氣候有關等特點,並認為只要“正氣存內”,就能“避其毒氣”。

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中說“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公元196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文中的“傷寒”,除了指外感熱病外,還包括了當時的烈性傳染病,可見當時溫疫流行之猖獗。近代比較著名的瘟疫最早在中國雲南開始爆發,據悉是傳教士帶來,經過30多年的蟄伏,在1894年開始大流行,波及中國南部大部分的省份,而且還殃及了歐洲、美洲等地,光在大清就死亡1000萬以上的人口,直接加速了大清的滅亡。由此可見,古代對於瘟疫的防治方面沒有太多有效的方法。如果現在以普通人稍微瞭解一些現代疫病的防治知識能夠穿越古代,首先進行人員隔離。其二。對於所有使用的衣物器具等進行高溫消毒。如果能製作簡易口罩那是最好。一定要所有人群佩戴。對於由於疫病死亡人群更要做好焚燬消殺處理。但如果想確定是哪一種病毒或細菌的流行,在古代應該是無法自己生產試劑。但我個人相信,有以上方法若能有效實行,可大量減少不必要的死亡。


江湖亂道2


不能,首先我們應該清楚疫情病毒的構成,從何而來,通過什麼傳播,該用什麼方式防止傳播,關鍵是古代的醫療器材也跟不上,就是發生了大面積疫情,也只能通過表面的知識去防止,起不了關鍵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