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私募“江湖” 將迎大洗牌

近期,私募基金髮行降至冰點。記者得知,規模超百億的一家知名私募近期發行一隻產品,竟然只募到幾百萬元,業內苦笑稱“地主家也沒有糧了”。

募資難的情況下,大小私募如何共克時艱,引發行業思考。私募基金誕生之初,就旨在獲取絕對收益,告別靠天吃飯的困境。但直到今天,如何告別靠天吃飯的困境,還是一個全球性的難題。

私募發行遇冷

近期私募基金募資困難。中國證券報記者瞭解到,某百億級的知名私募也難以倖免。“最近發行一隻產品,只募到了幾百萬元。”這種情況在一年前是難以想象的,彼時彙集明星產品的私募FOF短時間內便可募得數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

南方一位私募基金經理表示,目前私募募資情況比2008年還要差。他舉例,兩三個月前,一家頂尖私募通過全國最具銷售能力的渠道發行了一隻產品,一個月才賣出1億元的規模,可見市場已經到了冰點。他表示,有私募給渠道的激勵措施是賣出100萬元送一瓶茅臺,但最後結果也不理想。

“很多走公募專戶通道的產品,都是私募自己掏錢,或者找朋友幫忙,讓資金先進來,滿足成立線再說。不然不夠3000萬,就白忙活了。”上述基金經理表示。

北京一家知名私募渠道負責人也表示,最近發行產品很困難。他介紹,一季度,規模增長比較快;二季度雖然還發產品,但已經不是很好賣了,也就募了五六千萬的規模;現在已經不考慮上新項目了,因為不想發太多小賬戶。“我們最近沒有發產品。從合作渠道那裡瞭解,最近大渠道的產品排期非常少,很少有產品能排上。即使排出來,銷量也不理想。一些產品剛過成立線;還有一些甚至沒有達到最低要求,只能退款。渠道非常不願意看到這樣的情況,所以很謹慎。不少銀行總行都在控制節奏。”

他表示,現在主要做一些售後和持續營銷的工作,這樣可以幫助渠道維護客戶,渠道也比較樂意。“持續營銷還是能進一些錢的,雖然談不上把規模做上一個臺階,但能對沖掉贖回。我們鼓勵客戶在這時候追加投資,畢竟市場已經在低位了。”

另有私募FOF基金經理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這段時間忙於奔波,多數時間都在全國跑,但募的結果也不太理想。“我們這隻產品如果放在上半年無疑會是爆款,但是放到現在,就是賣不動。大家都承認,我們的底層標的非常好,但無奈市場的投資意願很低。”他說。

“贖回壓力也大了很多,現在與客戶溝通比之前更頻繁了。儘管事倍功半,但是不能不做。”滬上某私募基金市場部負責人告訴記者,相應的渠道費用也增加了很多。為了進入一個銷量不錯的渠道,目前不少私募基金選擇將認購費全額給渠道。“現在王牌銷售太難得了,多少錢私募都願意花。”他說。

不過,上述私募FOF基金經理表示,銷售激勵作用很有限。對於銷售人員而言,首先是看客戶有沒有配置二級市場的意願,其次才會考慮到配哪個產品。“銷售顧問還是得為客戶賺錢,因為開發一個客戶成本很高,一旦產品表現不好,客戶就失去了,就意味著以後沒有活水了。”他說。

虧損傷了客戶的心

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公佈的數據,截至2018年7月底,已備案私募證券投資基金36280只,基金規模2.41萬億元,較上月減少1261.56億元,減少4.97%。

市場低迷、客戶受傷是最近私募發行困難的主要原因。上述北京知名私募解釋,“一般新產品有半年的封閉期。2017年四季度開始,私募發行規模很大,出現了不少爆款產品。半年封閉期打開之後,這批客戶被套牢了,基本虧10個點以上,差的虧了20個點。當時能買的客戶都買了,現在就沒有增加配置的意願了。渠道方面,賣了這麼多虧損的產品,壓力也很大,現在維護客戶都維護不過來,根本不敢讓客戶再買。”他說。

上述南方私募人士也認為,一方面,高淨值人群的投資意願很低;另一方面,今年以來市場就沒有像樣的反彈,一直跌跌不休。雖然估值已經非常低,但是信心還是不夠,畢竟見底並不一定反彈。

數據也顯示,導致淨贖回的諸多因素中,此前基金出現大幅度虧損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對沖基金研究機構Preqin的數據顯示,對沖基金或私募基金的吸金狀況與其過往業績有直接關係。2017年年度回報超過5%的基金中,有超過35%在2018年二季度實現了資金淨流入。相反,2017年虧損超過5%的基金中,只有21%的基金實現了資金淨流入。截至2017年年底,過去三年年化收益超過5%的基金中,有36%在2018年二季度實現了資金淨流入;但過去三年年化收益低於-5%的基金中,則只有21%在2018年二季度實現了資金淨流入。儘管過去業績不能作為將來回報的參照,但對於私募基金來說,此前的虧損無疑會增加募資難度。

優勝劣汰在所難免

業內人士指出,未來行業的整體規模肯定會進入一個平穩期,結構上則可能出現分化。大型私募抗衝擊能力強,有優質的渠道和客戶,還能扛過去,規模可以維持甚至繼續增長;很多小私募則必然會受到擠壓。

從中美數據對比中也能看出這一點。日前,美國證券交易監督委員會(SEC)發佈的《2017年四季度美國私募基金行業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四季度,美國註冊私募基金管理人為2997家,私募基金產品30031只,資產管理規模合計12.54萬億美元(摺合約85.85萬億元人民幣)。相比之下,協會公佈的2018年7月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及產品備案月報顯示,截至2018年7月底,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4093家,已備案私募基金74777只,管理基金規模12.79萬億元。可以看到,SEC註冊的美國私募基金管理人約3000家,協會登記的中國私募基金管理人約24000家,美國管理人的數量僅為中國的1/8,但管理體量卻是中國的6.7倍。

隨著中國私募行業集中度提升,中小型私募生存必將愈發艱難。在頭部效應越來越顯著的情況下,中小私募如何突圍?

對此,曾令華認為,集中精力做自己擅長的事,才是私募發展之道。當今私募行業競爭白熱化,只有各個細分策略的頭部公司才能贏得投資者信任。因此,集中精力、發揮特長是私募生存發展的不二法則。“一家公司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涉獵太廣必然不利於做精做深。”他介紹,海外知名的對沖基金,例如老虎基金、文藝復興等,都是以策略立業,在自己擅長的策略內深耕,最終贏得了投資者認可。一旦贏得投資者認可,投資者對基金的耐心將會增加。

Preqin的數據還表明,大基金的投資者更有耐心。規模小於500萬美元的基金中,只有31%在2018年二季度實現了資金淨流入;而同期規模大於10億美元的基金中則有51%實現了資金淨流入。業內人士表示,大基金有能力篩選投資者,他們的投資者更理性,這或許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大基金更不容易遭受淨贖回的原因。

外資私募進入中國市場,也將發揮“鯰魚”的作用。消息顯示,外資私募貝萊德近期聯手中信證券發行的首隻A股私募基金相對順利,只賣了一週多就完成約3億元的募集。業內人士分析,除了有外資的“噱頭”之外,他們的投資理念和方法還是讓一些投資者有所期待。對於外資的作用,監管方面曾表示,其一方面將豐富市場主體,進一步提升市場多元競爭格局;另一方面將發揮“鯰魚效應”,推動中國資產管理行業不斷髮展。

還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集中精力打造擅長策略是不少私募選擇的發展路線,但是大的市場震盪下,單一策略作戰很可能全軍覆沒。業內人士分析,私募基金致力於獲取絕對收益,告別靠天吃飯的困境。不過,過去幾年全球對沖基金長期跑輸指數,對沖基金的光環逐漸黯淡,不少對沖基金選擇降低費率試圖留住投資者。海外對沖基金行業的現實情況表明,私募基金如何獲得超額收益、告別靠天吃飯已是全球性問題。

本文源自中證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