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200年與世隔絕沒有匪患,肩膀上的生活藤梯上的村莊——懸崖村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勒爾村,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懸崖村”,72戶人家居住在這裡。2016年5月,新京報以《懸崖上的村莊》為題,報道了阿土列爾村,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這個村處於美姑河大峽谷斷坎巖肩斜臺地,所在位置就像三層臺階的中間那級,海拔1400多米,與地面垂直距離約800米。

村裡通向外界,需要順著懸崖斷續攀爬17條藤梯,其中接近村莊的幾乎垂直的兩條相連的藤梯長度約100米,沒有藤梯的崖壁才是最危險的。

阿土勒爾村口口相傳的歷史可追溯到200年前。那時,阿土勒爾村與世隔絕,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沒有匪患,沒有戰亂。這裡土地肥沃,村民自給自足,生活比動盪不安的其他地方要安逸而且富庶得多。

在這條路上摔死的人有七八個,有村裡的人,也有外來的人,而摔傷的人更多。村子裡的大人對在山下讀書的孩子更加擔心起來。

阿土勒爾村有15個6至15歲的孩子在山腳下的勒爾小學上學,孩子們平時住校,每月月中和月底的週末才回家,每次上下山,家長們都會輪流接送。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勒爾村,通向外界需要順著懸崖斷續攀爬17條藤梯。藤梯歷史悠久,隨著風吹雨淋日曬,加上上下攀爬,藤梯會不斷損壞,哪兒壞了,就修哪兒。

當地交通部門此前已有修路計劃,正初步實施中,並多次前往阿土勒爾村查看天梯安全情況。“想將道路規劃與旅遊開發相結合,在修建過程中儘量維持當地自然風貌”。

最近縣鄉幹部和旅遊扶貧幫扶單位正密集調研,也外聘了地質學家楊勇對旅遊和道路規劃進行科學評估,力求在保護好當地寶貴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制定道路開闢和旅遊開發規劃,帶動當地脫貧。

地質學家楊勇說,自2005年以來,他和團隊考察發現,懸崖村涼山深處仍隱藏著很多景觀,如大峽谷、大裂縫、山頂平臺等,有著廣袤的原始森林和多樣化的生態系統。

對於懸崖村莊的未來發展,楊勇建議,不單純是發展旅遊產業,還要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包括現代農業、特色農業、觀光農業和旅遊產品等的發展,讓彝族群眾參與到旅遊當中。

阿土勒爾村山上植被茂密,水土適宜,懸崖村農作物產量高,村民能自給自足,且脫貧並不困難。“山上土壤適合種植青花椒和核桃,產量高、品質好”。

阿皮幾體曾考慮過村子搬遷問題,但懸崖村涼山可耕種土地本來就稀缺,安置的地方很難找,而且,“懸崖村”土地種植條件比較好,棄之可惜。

懸崖村生活方式,“搬出去可能要失去自己的土地、甚至失去生活來源,村民搬到就近城市,也只能選擇勞動型的苦力工作。

2017年6月23日,通信鐵塔在阿土列爾村特土社建成,盼了10年,懸崖村有信號了,終於實現了信號無縫覆蓋。2016年8月,鋼梯工程開始動工,該工程計劃投資100萬元,州、縣兩級財政各出50萬元。

關於“懸崖村”未來發展問題,縣裡也提出了一系列實施計劃。2017年,這裡將結合旅遊開發,在通往勒爾社的峽谷將修建棧道,投資概算在3510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