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性武術-形意拳

形意拳,又稱行意拳,中國傳統拳術之一。據傳最初創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際可(1602年—1680年)。形意拳創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神與氣合,氣與意合,意與力合,肩與肘合,胯與膝合,手與足合。現行流傳的形意拳為道光年間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礎上改革創立而成,形意拳講究內意與外形的高度統一。後世尊李洛能為形意拳祖師。

實戰性武術-形意拳

李洛能所創建的形意拳,基本內容為三體式樁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三體式為形意拳獨有的基本功和內功訓練方式,有“萬法源於三體式”之稱。(本門所練形意拳還包含一式含四向)五行拳結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分別為劈拳(金)、鑽拳(水)、崩拳(木)、炮拳(火)和橫拳(土);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種動物的動作特徵而創編的實戰技法,分別為龍形、虎形、熊形、蛇形、駘形、猴形、馬形、雞形、燕形、鼉形、鷂形、鷹形。

下面簡單介紹下拳術由來與發展:

姬際可曾經遊河南少林寺和洛陽、安徽等地,傳藝給安徽秋浦(即今安徽省貴池市)人曹繼武。

曹繼武又傳河南馬學禮,馬學禮所傳的河南形意拳一支,仍稱“心意六合拳”,一般只在回民中流傳。

戴龍邦在故鄉祁縣傳藝。道光十六年(1836年),直隸(河北)深州人李飛羽(字能然,人稱老能、洛能)慕名來到山西祁縣,投師戴龍邦學得“戴氏心意拳”。

李飛羽(字洛能)學成後廣傳門徒,主要傳徒有山西的車永宏(字毅齋)、宋世榮(字約齋)、宋世德、李廣亨四人。後成為山西形意拳車、宋兩大流派的奠基人。李飛羽在河北又傳劉奇蘭、郭雲深、劉曉蘭、賀運亨等,又形成河北流派的形意拳。這些弟子各有所長,北方形意拳逐步衍化為具備地方特色的山西形意拳與河北形意拳,又稱山西小架和河北大架。

實戰性武術-形意拳

2011年5月23日,形意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11月12日,入選調整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組織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檢查和調整工作,形意拳保護單位為深州形意拳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