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中的“赤壁之戰”

關於“赤壁之戰”的歷史背景

建安12年,曹操北征烏丸,袁尚、袁熙、速僕丸被公孫康殺掉,公孫康臣服曹操,北方基本平定。建安13年,曹操出兵討伐荊州,荊州牧劉表去世,劉琮接替劉表並投降曹操,曹操基本佔領長江以北。劉表的兒子劉琦與劉琮不合,與劉備聯合屯兵長江以北的夏口。曹操準備進軍夏口消滅劉備。

關於“赤壁之戰”的戰爭進程

曹操率軍進逼夏口,劉備派諸葛亮向孫權求援,孫權力排眾議,派周瑜、程普、魯肅等人統兵支援劉備,對抗曹操。孫劉聯軍與曹軍在赤壁大戰,擊退曹軍,曹軍很多戰船被燒燬,曹軍發生大瘟疫,死了很多人,退回了北方。

這裡要說明的是,關於當時曹軍戰船被誰燒的問題,《三國志·蜀書》《三國志·吳書》表述是有區別的,《三國志·蜀書》記載是孫劉聯軍燒的,《三國志·吳書》記載是曹軍未及撤退自己燒的。吳國不承認戰船是孫劉聯軍燒的,蜀國有自我吹噓的嫌疑,所以曹軍未及撤退自己燒燬戰船可能性更大。

關於“赤壁之戰”的軍力對比

《三國志》中明確記載,劉備與劉琦在夏口的軍隊不到2萬人,孫權派去支援劉備的軍隊3萬人。

曹操的軍隊沒有記載,無法判斷。能夠分析的是,劉表投降曹操,兩軍合一,曹軍肯定勢力強大,但赤壁之戰曹操追擊劉備時帶了多少人是不知道的。另外,曹軍的確死了很多人,但多數是得了瘟疫死的。

關於“赤壁之戰”的得失分析

總體上講“赤壁之戰”是一場以弱勝強的戰鬥,戰前曹操統一北方,並佔領荊州大部分地區。曹軍戰敗以後,退守江陵、襄陽,大軍撤回北方,曹操失去了一統全國的機會。

孫劉聯軍勝,劉備獲得土地上的實惠。站前劉備與劉琦合計不到2萬人,僅僅佔領夏口這個小地方。戰後劉備佔領了荊州所轄的江南各郡縣,為後來進取益州和漢中,獨霸一方打下了基礎。

孫權雖然沒有獲得土地上的收穫,但成功阻止了曹操統一北方,避免了與曹操直接對抗,在自己控制的江東與曹操控制的北方之間建立了戰略緩衝地帶,即劉備控制的荊州。孫權所佔領的江東,從土地和人口上遠比不了曹操,戰前當地士族並沒有完全支持孫權,對於當地士族來說,孫權和曹操都是外來人,誰來統治對他們是沒有區別的,很多人是抱著投降的心理的,這次擊敗曹操,使得孫權在江東的政權進一步穩固。

關於“赤壁之戰”的啟示

戰爭的勝敗有很大的偶然性,表面上看起來很強的國家並不一定能夠獲勝。例如,魏國,主帥曹操輕敵,再加軍隊碰上瘟疫,面對遠比魏國弱小的吳蜀,還是戰敗了。

國與國之間的對抗,弱國要善於把握自己的局部優勢和對方的微小弱點。強國也不能恃強凌弱,要遵守道義,還要居安思危,善於發現危險的苗頭,將之扼殺在搖籃之中。

本文史實依據為《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