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千字文》沒有重字,近來臨《千字文》,發現“周發殷湯”和“蓋此身發”兩個發字,你怎麼看?

俺還不老


《千字文》中“周發殷湯”和“蓋此身發”中的“發”是兩個字,不是同一個字,只是漢字簡化以後寫法相同而已。


1、“周發殷湯”中的“發”,讀音為【fā】,第一聲,繁體寫作“”,指的是周武王“姬發”。

《千字文》中的這句“弔民伐罪,周發殷湯”,是什麼意思呢?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安撫百姓,討伐暴君,是周武王姬發和商王成湯。周武王姓姬,名字叫發,所以稱周發,他討伐暴君商紂,建立了周朝,是周朝的第一位君主。

2、“蓋此身發”中的“發”,讀音為【 fà】,第四聲,繁體寫作“髮”,指的是人體身上的毛髮。


《千字文》中的“蓋此身發,四大五常”一句,翻譯成白話大意是:人的身體髮膚,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物質構成的;人的思維意識,是以仁義禮智信五常為準則的。

當然這句話可能有時代的侷限性,但是我們明白“發”是指人體毛髮就可以了。

3、綜上所述,簡化字寫法相同的兩個字,實際的古代寫法和內涵都是不一樣的

因此,題主臨《千字文》,發現“周發殷湯”和“蓋此身發”兩個發字雷同,其實是誤判,弄明白了真實含義就會明白這是兩個不同的字。

歡迎讀者朋友留言探討,更多相關知識,歡迎關注【麓風軒】


麓風軒


一群人說千字文,說重字,說來說去都是二把刀。俺簡單說一下千字文的來歷吧。

現在流傳的千字文,傳說是梁武帝為教育子輩,令在書寫的碑文中,拓下不重複的一千個字,供皇子們學書用。但由於字字孤立,互不聯屬,不好記憶,他就召周興嗣囑道:“卿有才思,為我韻之。”周興嗣用了一個晚上,就編好進呈武帝。但事實真是這樣麼?

其實千字文 原題並不是千字文,而是 《次韻王羲之書千字》。為什麼是這個題?

因為王羲之本身書寫過一篇千字文。奇怪吧。而且他寫的千字文並不是他的原創,而是抄寫鍾繇的千字文。

所以千字文,最初並不是周興嗣寫的,而是鍾繇寫的,這基本上是有據可考最早的。

因為鍾繇的千字文流傳到南朝時期,已經殘缺了,就算是王羲之書寫的,都有許多缺漏。而周在梁武帝的要求下,在這個基礎上,參考原千字文的韻律,進行重編,而並不是創新。這就是周的千字文的題目是 《次韻王羲之書千字》的原因。大家如果不信,可以拿《王羲之書鍾繇千字文》和《次韻王羲之書千字》做個比較,就可以發現,用韻上,用詞上都很相似,甚至後者有許多句子都是直接抄前者的。這裡就不細說了。然後,周編的這個千字文,用的字就是以王羲之書鍾繇千字文為主體,然後集字補充的。

所以,大家需要知道,周編寫的千字文並不是憑空來的,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是有淵源的。

最後說一下重字的問題,根本沒有重字,不信去查一下,周興嗣雖然抄襲了不少,絕對不敢拿重字去忽悠梁武帝的。


閒來寫個打油詩


“發、發、髮”三個字合併為“發”

應該寫為:周殷湯 和 蓋此身

具體區別,請看專欄中的視頻: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3, "file_sign": "1a2987b87caddcc9b2db80fcec6bc6c0\

漢字谷主


發與髪,同用“發”,總有點違背字的原意,不如,頭髪的髪用“發”,發財的發用“發”,愎復古字,這樣麻將上的“發 ”,才是“發”!

頭條的朋友們,你們贊同嗎?


意境與靈魂的囚徒


簡化字帶來的結果,一方面是提高了文字的普及效率,但書寫速度提高了,這從經濟效益上看是成功的。另一方面,簡化後漢字沒有了原型的特徵,如大家熟知的“愛無心,親不見,産無生,兒無頭……”等等,將漢字的特色大大減弱。這就造成題主提出的關於簡化後的異形異義字帶來的困惑。要補上這一課,就要求我們在簡化漢字後,同時要加強如書法、古典文獻考證等方面的學習,作為平衡,否則,後人去讀古籍時,會有“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之感。


黃華茂60255452


“周發殷湯"之“發”與“蓋此身發”之“發"是因為漢字簡化的原因變成了一個字。漢字簡化之前,他們不一樣。

“周發殷湯”之發,是發展的發,原來寫作“發"。

“蓋此身發”的“發",是頭髮的發,原來寫作“髮"。


七月流火140400643


髪與發,稍有點常識都知道,類似的還有輕鬆與松樹,五斗米與鬥爭,在簡體中是三個字,繁體中相差很大


yuyu北魚


周 伐 殷湯……

蓋此身 髪


逸葉秋芬


這兩個“發”本就是兩個字,周發殷商中的發本字是“發”的簡體字,而下一句中“發”則是頭髮的髮的簡體字,怎麼會是重字?這是常識問題你沒弄清楚。


草帽山人461


發和發同音不同意!

對面,麵條同音不同意!

這就是繁體字的作用[害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