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EP 和 libra 深度解析對比

今天首先講 libra.讓我們一起來分析 libra 的白皮書

Libra 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貨幣和為全球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 Libra 的白皮書概述了 facebook 正努力打造一個新的去中心化區塊鏈、一種低波動性加密貨幣和一個智能合約平臺的計劃, 為金融服務創新並開創新的機遇.

Libra 想建立一套全新的社群理念,計劃圍繞這一倡議並建立一套新的生態系統:

Libra 認為,應該讓更多人享有獲得金融服務和廉價資本的權利.

Libra 認為,每個人都享有控制自己合法勞動成果的固有權利.

Libra 相信,開放、即時和低成本的全球性貨幣流動將為世界創造巨大的經濟機遇和商業價值.

Libra 堅信,人們將會越來越信任分散化的管理形式. Libra 認為,全球貨幣和金融基礎設施應該作為一種公共產品來設計和管理.

Libra 認為,所有人都有責任幫助推進金融普惠,支持遵守網絡道德規範的用戶,並持續維護這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我們可以從白皮書 看的出 Libra,從創設之初就聲稱將致力於推進普惠金融,這個理由在當今世界似乎很容易產生共鳴.

此外,掛鉤一籃子主權貨幣,沒有貨幣政策,遵守各國監管要求,分散化的管理形式,無一不在盡力向各方示好. 但是,Libra 真能如其所稱般普惠和無害麼?我認為扎克伯格在自圓其說. 我個人認為,libra 的發行,從本質上無法實

現其宏大願景.純粹自說自話.

第一個疑慮,Libra 服務如何能覆蓋沒有銀行賬戶的客戶?稍加分析便可得出,對銀行賬戶不便捷的用戶而言,儘管可以通過網絡快速開通 Libra 賬戶,但賬戶中 Libra 幣需要通過兌換或者他人轉賬獲得. 在沒有銀行賬戶的情況下,本國貨幣與 Libra 相互兌換大概率只能通過現金交易.

Libra 運營採取了“Libra 協會——經銷商”的二元模式,經銷商如何能建立如此強大的網絡來滿足全球的現金交易需求?進而是否會產生非官方的 Libra 區域代理商,那麼這個二級的市場是不是就變成了黑市?

第二個疑慮,白皮書中用數個案例說明傳統金融貸款利息之高,是否意味著 Libra 有意在未來將引入低成本的小微貸款服務?

眾所周知,作為支付系統和貸款機構,兩者無論在牌照、管理模式、還是金融體系的影響方面均存在顯著差異. 若其目前規劃中就包含了貸款功能,對 libra 評估的深度和廣度也應進一步增強.

第三個疑慮,libra 的綜合使用成本是否就真的如其所言比銀行要低,真的是有待論證.

區塊鏈系統的確不涉及高額的轉賬和電匯費用,那麼其他費用就不存在了? 礦工喝西北風?

Libra 儲備由一籃子貨幣組成,這難道不是意味著用任何幣種“申購/贖回”都需買入或賣出一籃子儲備貨幣,總之要面臨換匯費用,包括手續費和因匯率波動產生的換匯損失.

這都是錢,libra 在掩大說小,避重就輕. 還有,Libra 並不生息,因此使用者持有 Libra 就要承擔生息的機會成本,所損失的利息收入也同樣需要計入 Libra 的綜合使用成本中.掐指一算,持有者一不小心就要虧.

美國國會若放行,若 Libra 真能順利成為諸多國家的主流數字貨幣,則世界經濟的現有秩序大概率將被打破.

首先是 Libra 將為小型經濟體引入非國家化的貨幣局制度,

其次對大型經濟體而言,更多則是表現為 Libra 的貨幣乘數所帶來的通脹壓力.然後 libra 引用了類似於 ETF 基金設計

會產生大量中間狀態的資產形態,這將導致 Libra 的流動性管理會為全球市場帶來很多的不確定性.

最後,如果 Libra 開展信貸業務,就會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化.貨幣局制度在全球範圍內有諸多案例,但 Libra 這種跨國界的貨幣局制度屬於首次問世. 對主權國家而言,在境內同時採用兩種貨幣將會產生很多複雜性問題. Libra 沒有獨立的貨幣政策,並不代表沒有貨幣政策,這一點最大的問題就是錨貨幣的利率和匯率水平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 Libra 自身.

libra 與其他貨幣的兌換比例將會始終處於動態變化中,所以 Libra 的“匯率”問題暫時還無法避免.

為了維持幣值穩定,Libra 目前選擇的儲備貨幣籃子為五種相對強勢的貨幣(美元 50%、歐元 18%、日元 14%、英鎊 11%、新加坡元 7%). 根據匯率形成機制,Libra 與某國主權貨幣的兌換率將取決於 Libra 錨貨幣國家與該國的貨幣政策、國際收支和中長期經濟發展狀況. 因此,某國主權貨幣可能與

Libra 形成較為穩定的兌換比例,也有可能形成背離. 這對小型經濟體將形成很大的衝擊. 某一單國的貨幣就算再弱勢,在外國貨幣與國內經濟依然具有一定程度的隔離機制.如果引入 Libra,則會將強勢貨幣直接導入境內流通市場.該做法會導致三個問題:第一,國內計價體系採用雙重標準,容易造成商品市場價格混亂. 其二,Libra 可能對本幣產生擠出效應。其三,小型經濟體或將失去貨幣政策獨立性. 對大國而言,較大的經濟體量或可在相當程度上避免上述小國的問題. 但 Libra 的運行模式同樣會為大國帶來新的挑戰.

在傳統貨幣體系中,乘數效應是由商業銀行通過連續不斷的信貸活動來產生的. 市場上最終的貨幣供應量將數倍於央行發行的基礎貨幣. Libra 沒有信貸活動,是否意味著沒有乘數效應?對大國尤其是儲備貨幣國家而言,是不是 Libra.向市場投放數字貨幣的同時也會用對應的儲備貨幣來購買高等級債券等有價證券. 換言之,這部分儲備貨幣並沒被儲藏起來,而是又重新回到了這些國家的金融市場,進入流通

環節.這不就是將用於購買 Libra 的本幣在市場上覆制了一倍:一半以 Libra 形式流通,另一半以本幣形式流通,這將給大國帶來一定的通脹壓力.白皮書強調 Libra 不會對使用者付息,那麼對用戶而言就面臨兩個現實問題:需要使用時餘額可能不夠;賬戶中閒置大量 Libra 又是一種浪費. 所以咯,如何能夠在閒置時儘快將Libra 轉為生息資產,但在需要使用時又可快速變現,是使用者對 Libra 的基本要求.

在流動性管理方面,Libra 面臨的情況更加複雜. 為什麼?

因為整個系統涉及四種資產形態:各國法幣、儲備貨幣的組合、由儲備貨幣投資的金融資產、Libra 貨幣.各國法幣、儲備貨幣的組合、由儲備貨幣投資的金融資產都是現實資產,相互轉換需要與全球金融市場產生實在的聯繫.當其體量足夠大時,就會對金融市場施加重大影響.銀行的流動性管理主要區別於不同資產類型上的佔比,以及與負債端的相互匹配. 管理工作雖然較為繁雜,但大部分是基於同一幣種,因此依靠境內的流通市場交易就可完成匹配.

Libra 的三種現實資產形態決定了其必須在多個國家的金融市場和全球外匯市場同步操作,不僅在資產端涉及不同國家不同類型資產的配比,更在負債端涉及不同幣種間的流動性綜合把控,再加上其本身又是虛擬資產,其複雜程度可見一斑大國抵制 libra 是因為其會導致 增加外匯的大幅度波動,還將會影響金融市場定價邏輯,這就是金融脫媒.

另外對 libra 的潛在信用創設能力有非常大的質疑.儘管 Libra 目前聲稱只用於支付,但如果其規模擴大,誰能防止 facebook 提供一些帶有信用創設功能的服務模塊,如類似“微粒貸”或“花唄”的小額消費信貸業務. 開展此類業務的模式可以非常靈活,Libra 協會可以不出面,而在經銷商層面為用戶提供貸款.我們不妨大膽猜測,信貸業務是Libra 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因為如白皮書所述,其在白皮書中就將部分地區貸款利息過高明確作為希望解決的問題. 如果 Libra 開設信用創設業務,無疑會給全球金融體系帶來重大影響. 在傳統金融體系中,信用創設和貨幣發行是通過

“央行—商業銀行”兩層結構相互配合來完成的. 央行負責投放基礎貨幣,並承擔最後貸款人角色 .商業銀行直接面對終端客戶,完成信用創設、吸收存款等一系列具體工作.facebook 在暗度陳倉,憑空生事.

在 Libra 系統中,協會和經銷商的關係有可能也會演變成央行和商業銀行的關係。一旦開展信用創造,首先意味著 Libra系統具有了不通過上繳儲備貨幣就新增資產的意願和能力,就是 Libra 不再與儲備貨幣嚴格掛鉤,意味著價值基礎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穩定幣變成類主權貨幣. 實際情況是Libra 協會 成為超主權的央行.

深度 對比 DCEP 和 libra

用我的話說,兩者完全不搭嘎. 無論從技術、模式、結果等方面分析,二者完全分道揚鑣,朝著相反的方向各自前行.在信用基礎上,Libra 的背後是儲備貨幣池的價值;而 DCEP背後是人民幣的(央行背書 5000 噸黃金儲備)主權貨幣信用. 在使用範圍上,DCEP 僅替代 M0,即流通現金;而 Libra還涉及了 M1 甚至部分 M2 的領域.在使用方式上,DCEP 實現“雙離線支付”,且不強制綁定賬戶;但 Libra 必須在線認證,並且基於明確的賬戶概念. 在組織形式上,Libra 核心部分是協會形式運行,成員間協調重大事項費時費力.而DCEP 核心部分完全由央行負責管理,決策程序簡單高效.在監管適應上,Libra 儘管竭力討好包括美聯儲在內的各國央行,但目前全球主流監管機構對其仍然疑慮重重,國會監

管、金融當局的質疑、還有其聽證以及論證之路遙遙無期. 2月份 想推出,我說扎克伯格想多了,你們也想多了.通過邏輯推演,二者可能導致的後果也大不相同:在管理方式上,Libra 貨幣將逐步脫離傳統金融系統,即“金融脫媒”.但 DCEP 則將傳統銀行體系無法單筆追蹤的現金交易逐步納入管理範圍,這裡可以稱為“現金返媒”. 在對市場的影響上,Libra 將使金融市場複雜化,加劇市場波動,降低貨幣政策有效性;而 DCEP 由於增強了對 M0 的統一管理,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央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 在國際影響上,Libra 儲備資產大概是以美元為主,因此會增強美元在全球的優勢地位,對非儲備貨幣國家的主權貨幣或形成一定打壓;DCEP 完全用於人民幣的 M0 替代,因此從理論上對外匯市場沒有重大影響,在不對他國貨幣產生不利影響的前提下,這就是為人民幣國際化深入實施創造有利條件,為增強我國的國際地位並提升話語權發揮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Libra 和我國 DCEP 儘管表面上都是嘗試將貨幣擴展至數字領域,使得日常支付更加便捷,但實際上,無論從技術、模式、結果等方面深度分析,兩者完全分道揚鑣,朝著相反的方向各自前行. 當然,目前兩者均沒有正式上線,我們也只能基於現有公開材料進行理論分析及邏輯推演. 產品真正上線之前,大量技術調整也是在所難免.

最後,區塊鏈的成就源於數字貨幣領域的成功,這是源於貨幣的交換主要體現在記賬層面,不涉及更加底層的業務,因而恰好被區塊鏈的優勢所覆蓋.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區塊鏈相對繁雜的共識過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交易的實時性和併發性. 所以論證的看待區塊鏈和數字貨幣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