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會“示弱”,孩子更出色

這裡是北辰教育【辰讀時刻】,在這裡您將聽到家庭教育類的美文音頻。

父母會“示弱”,孩子更出色

如果您喜歡這個欄目,請讓我們聽到;如果您有好的建議和意見,也歡迎用文末留言的方式告訴我們。

父母會“示弱”,孩子更出色

辰讀時刻NO.87.mp37:49

來自北辰教育

△點擊上方音頻,聽主播/水杉為你朗讀


父母向孩子示弱?此話一出,可能會有不少家長表示難以理解。


因為很多家長認為,在親子關係中父母理應習慣扮演榜樣、權威的角色,這樣才能增強孩子對自己的崇拜感,利於灌輸教育理念。


相反,如果對孩子示弱,則會喪失家長的威信,以後再教育孩子,孩子可能就不聽了。

父母會“示弱”,孩子更出色

示弱會破壞家長的權威嗎?


事實上,父母習慣於表現自己的強大,很大程度上只是出於對孩子本能的愛。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父母和孩子之間其實是此消彼長的平衡關係。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增強,“父母強大,孩子弱小”的相處方式,反而會帶來嚴重的問題,觀察身邊的家庭你會發現,性格懦弱的孩子往往有著強勢的父母。


父母會“示弱”,孩子更出色


要想教會孩子獨立與自信,責任與感恩,就要給他留出足夠的空間成長,“示弱”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事實上,示弱的本質是以柔克剛。


示弱的父母並不是真的沒有能力,這其實是一種尊重孩子的平等交流方式,可以讓孩子感覺到“你需要他”。


可以說,示弱是一種教育的藝術,是立足長遠的培養。


既然父母學會適當的“示弱”如此重要,那麼“示弱”對孩子有什麼好處呢?


父母會“示弱”,孩子更出色

父母會示弱,孩子更獨立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過:“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走獨立的道路,這是我們教育關鍵性的問題。”


無論男孩女孩,最重要的品質之一就是獨立,只有擁有獨立的人格才能在社會立足,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但在一個家庭中,如果父母總是那麼強大,孩子便容易覺得自己無能、弱小,做不了什麼正經事。挫敗感累積多了,孩子再也不願嘗試了,對父母的依賴感會更強烈。


相較之下,示弱正是培養孩子獨立精神的一個有力手段。


父母會“示弱”,孩子更出色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演員海清就曾分享過自己通過示弱來培養兒子獨立意識的經驗。


她從來不為孩子包辦一切,從兒子4歲時起,就開始有意識地鍛鍊他的自主能力,讓他做簡單的家務、上學放學時自己背書包、出門逛街幫自己拎袋子等等。


而家裡有兩個兒子的演員胡可,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大人做的少了,孩子做的就多了,慢慢的也就成長了。”


沒錯,孩子的獨立能力一定是在一次次嘗試和動手實踐中鍛煉出來的,父母善於示弱,孩子才有機會獲取經驗,健康成長。


父母會“示弱”,孩子更出色

父母會示弱,孩子更有責任感


一個人的責任感,是由於感覺到自己被別人需要,才被激發出來的。英雄的責任感很強,正是因為他的身上承載了很多人的期望。


孩子也是這樣,你只有讓他感覺被需要,他才會產生責任感。當我們懂得適時的示弱、有求於他們的時候,他就會很樂於來幫助我們。


父母會“示弱”,孩子更出色


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妨適當向孩子袒露自己的短處,比如“我最近工作的壓力很大,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管你了,我相信你能管好你自己”。


或者偶爾和孩子說一句“我做不了,你來幫幫我吧”,說不定你就會驚喜地發現,孩子一下子長大了、懂事了,能體貼地幫你承擔掉很多事情。


總之,當你不再把孩子當成“小孩子”看待的時候,他就真的會變得更成熟,變得更有責任感。


父母會“示弱”,孩子更出色

父母會示弱,孩子會更自信


雖然孩子的人生閱歷不如成人,但他們的很多能力比如音樂感知能力、想象力等,卻是成人望塵莫及的。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善於發現這些差距,並適當示弱,就能激發孩子的自信心。


例如之前我在輔導孩子作業時遇到一道數學題,這道題用方程解答很容易,可由於孩子還沒學方程,我不知道該如何講解,最後只好跟孩子坦白:“你明天認真聽老師講,回來教我好嗎?”


第二天,孩子果然認真記了筆記帶回來。並且從那以後,我發現我們在一起討論題目時,他不再是一味地聽我講標準答案,而更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時還會發現新的解題方法。


孔聖人說過: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所以,我們儘可以真實地展現自己,不必強裝無所不知。


孩子感覺到父母不是無所不能的,反而會讓他更有自信表現自己、去挑戰困難。

父母會“示弱”,孩子更出色


相信看到這裡,大家已經能夠理解,示弱並不是軟弱,而是一種智慧,是一個父母適當放手的過程。


如果我們事事要強,不僅會自己活得累,還容易和孩子產生隔閡,所以倒不如適當地示弱,去推動孩子的成長。


當然,示弱也需要把握分寸,過度示弱也會造成孩子的負擔,我們提供給孩子的機會,應該是符合孩子現階段行為能力的。


總而言之,好的教育不能囿於身份和臉面,而需要心與心的連接和坦誠的溝通。


願我們早日學會與孩子交心,也願我們早日收穫孩子的真心。


讓我們的陪伴更有效,讓孩子在我們的呵護下成為一名出色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