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眉軍起義之初,戰力彪悍,為何在最終失敗?

月光侃歷史


新朝末年,綠林赤眉兩大起義軍聲勢浩大,雖然推翻了王莽,但不久相繼被剷除覆滅。正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最後君臨天下的是漢光武帝劉秀。究其失敗的原因可歸結為文化落後,政治經驗缺乏、根本不能克服他們流寇主義、無組織、無紀律的先天侷限性。

綠林軍建立的更始政權覆滅後,對劉秀政權威脅最甚者當屬進入長安的赤眉軍了。由於缺乏組織性、紀律性,多為貧民、盜寇出身的他們看見富麗堂皇的宮殿,數不盡的珍寶美玉,花枝招展的美豔宮女,更是兇相畢露,搶劫財物,姦淫婦女,比之更始軍(綠林軍)有過之而無不及。百姓害怕,紛紛關上大門以求自保。


董夢軒


赤眉軍在起義之初戰力彪悍,最後卻以失敗告終,是當時歷史條件下多種原因綜合的結果。

首先,是起義軍沒有一個強大的領導集體,內耗太多,造成了實力的下降。第二,沒有搞清楚鬥爭的主要方向,在和其他起義軍的多次戰鬥中損失慘重,使漢朝政府有喘息的機會。第三,在長安城後沒有充分利用天時和地利的優勢,穩定社會秩序,爭取民眾的支持,繼續擴大戰果,而是貪戀京師,論功行賞不休。第四,在面對朝廷的殘酷鎮壓時,戰術錯誤,困守孤城沒有外援。總之,赤眉軍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他們沒有形成明確的戰略目標,沒有完善的制度體系,也沒有完善的戰術,只靠匹夫之勇是很難長期發展下去的,即便是沒有朝挺的鎮壓,也會自毀長城。


夢枕清風V


赤眉軍失敗非常正常,這是農民起義難以跳出的歷史怪圈。

赤眉軍起義屬於農民起義

王莽篡漢後,建立了新朝。王莽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將私田改為王田。王莽改革的本意是想把蛋糕分給窮人,但政策落到地方後,由於官員的懈怠和腐敗,並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天鳳5年(即公元18年),山東青州、江蘇徐州等地發生旱災和蝗災,這讓日子本就不太好過的農民更是雪上加霜。在突如其來的天災面前,飽受壓迫的農民終於爆發了。

由於琅邪人樊崇有勇有謀,因此被起義軍推舉為首領。為了與官軍區分開來,他們用赤色塗眉,因此山東地區的起義軍也被稱為“赤眉軍”。樊崇揭竿而起後,赤眉軍隊伍迅速壯大,一年時間就發展到了萬餘人。

赤眉軍曾經取得了一些勝利

第一次勝利:赤眉軍起義後,王莽派遣十萬大軍前去鎮壓。天下百姓苦於新朝久矣,因此都選擇幫助赤眉軍,而不幫朝廷的軍隊。兩軍交戰後,王莽的軍隊被赤眉軍打得落花流水。王莽軍隊敗走後,赤眉軍的威名傳遍了四方,加入起義隊伍的人越來越多。

第二次勝利:新朝末期,叛亂四起,在南方地區也湧現出一支強大的起義軍——綠林軍。綠林軍曾經打敗了王莽的四十萬軍隊,因此實力要強於赤眉軍。

綠林軍和赤眉軍曾經合作過一段時間,但是當綠林軍攻佔長安後,雙方產生間隙。綠林軍首領劉玄擔心赤眉軍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便派出軍隊暗中監視赤眉軍的行蹤。

綠林軍和赤眉軍貌合神離,最終赤眉軍決定擁立漢室後裔劉盆子為皇帝。雙方鬧掰後,樊崇率領赤眉軍一路向長安進發。劉玄素無大志,在長安稱帝后,便開始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這讓底下將士心生不滿。在小人的挑撥下,劉玄還殺掉了一些有功之臣,因此赤眉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攻佔了長安。

農民起義的侷限性,讓赤眉軍敗給了劉秀

在赤眉軍攻入長安的同時,南陽豪族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劉秀與劉玄、劉盆子二人不同,他的父親做過縣令,母親也是地主家庭出身,因此劉秀受過良好的教育,代表的自然是地主階級。

赤眉軍佔領長安後,曾經富庶的關中由於連年戰火,早已養不起幾十萬軍人。地方武裝還配合劉秀的軍隊,將長安城圍得水洩不通,物資根本運輸不進來。赤眉軍被迫放棄長安城,向東進發。

由於身處異地沒有群眾基礎,再加上遭遇了劉秀的正規部隊,因此赤眉軍很快就敗下陣來。此後,赤眉軍劉盆子、 樊崇以下十餘萬人全部投降於劉秀。

赤眉軍之所以會敗在劉秀手中,主要還是由農民起義的侷限性造成的。歷史上,最先舉起反抗大旗的往往是農民,但最終勝利果實還是會落到地主階級手中,明朝算是一個例外。

農民起義為何總是跳不出這種歷史怪圈,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 農民起義具有盲目性。縱觀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都是由於農民已經活不下去了,才會“逼上梁山”。這決定了農民起義追求的是解決生存問題,因此當他們取得一些勝利後,不是急於享樂,就是陷入迷茫之中,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

  2. 農民起義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大多數農民起義軍的首領都是一字不識的農民,即使偶有讀書人,也不算是文人中的精英。因此農民起義軍在反抗時,沒有提出科學的理論指導,最多就是“均田免糧”這種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口號。

  3. 農民起義的領導權容易被地主階級竊取。農民認識到自身的侷限性,往往會邀請一些有威望的或者有才能的人加入。這些人精於算計,很容易就會奪走起義軍的領導權。因此很多農民起義軍到了後期,就會演變成地方豪族的軍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