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0年,鉅額經費從哪來?檔案解密:此大清高官竟是內鬼

中國歷史上,有職業“革命黨人”,是從晚清開始的。1905年,“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正式表明這種“職業”已完全組織化、公開化。

辛亥革命10年,鉅額經費從哪來?檔案解密:此大清高官竟是內鬼

這些大清國“叛徒”,絕大多數出身良好,多來自地主、士紳、官僚乃至華僑家庭,家境本身是比較優渥的,以至於唐德剛說同盟會帶有濃厚士大夫氣息。但是,為了避免牽連,很多都與原家族劃清界限,除個別有官費,多無正式工作,不名一文,流亡海外。說好聽是“留學生”,可按時下標準實際就是“社會盲流”,連生存都難有著落。這些,看平江不肖生的《留東外史》就很清楚。

典型如“民國元勳”章太炎,1906年流亡日本時,擔任革命黨“核心期刊”《民報》的總編輯兼發行人要職,但收入實在微薄,以至於這位已近40歲的國學大師,三餐還要靠“鹽篤飯”撐持——所謂“鹽篤飯”,乃浙江方言,指的是拿筷子蘸一小碗鹽就著下飯。而這還算小奢了,屢屢連這樣的飯都吃不上。連孫先生的老婆孩子,一度都靠與他反目的長兄孫眉養活,遑論其他人。

辛亥革命10年,鉅額經費從哪來?檔案解密:此大清高官竟是內鬼

章太炎

但搞革命,是要巨大開銷的。要場地、要動員、要招兵、要軍火、要餉銀、要組織化、要撫卹烈士,有時還真的請客吃飯,開支是天文數字,若單靠動嘴皮子靠理想主義,武昌門一塊磚都辦不下來。而且,革命又不是當土匪,沒錢時就打家劫舍、殺官佔衙門幹上幾票,很難像太平天國前輩一樣徹底放飛。

所以,晚清革命黨是窮黨,一直經費奇缺,以至於極大地阻礙了革命事業。在一些民國史中,經常會提到說,革命陣營不能團結,“9次反滿軍事起事中8次失敗”,核心原因都是窮鬧得。但革命最後,馬到成功傳檄而定,也離不開資金的支持。

辛亥革命10年,鉅額經費從哪來?檔案解密:此大清高官竟是內鬼

正如唐德剛所說的,廣義上的“辛亥革命”,是涵蓋清末民初中國革命全過程的,實際長達10多年。只是,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了:如此漫長歲月,鉅額革命經費到底從哪來的呢?

從現有材料看,革命黨本部的日常開支,以及一些零散經費,是靠革命黨人繳納會費支撐的。

是的,革命除了獻身,還得交錢。據範泓先生研究,從1905年8月20日同盟會成立大會通過的《同盟會章程》看,所有報名入會者,都需要至少交納1元日幣,充當會費與年費。這筆錢,主要應付彼時設在東京的同盟會本部日常開支。

辛亥革命10年,鉅額經費從哪來?檔案解密:此大清高官竟是內鬼

據當時留下花名冊,1906年的同盟會會員登記在案,總共有956人。比較慶幸的是,這些人不少是留學生,年齡多在20至40歲之間,且一些還是大清政府公派,從政府中可得月餉在10—30元左右,拿出其中1元錢去“帶路”,壓力不大。而據孫中山1906年11月22日書信,那時同盟會本部省吃儉用,所需經費每月僅日幣幾百元而已。

而且,革命黨老早就懂“攤派”之道,除了1元會費是硬性要求外,還有霸王硬上弓式的所謂“捐款”:會員年收入在200元以上的必須捐5%;年入高於1200元的捐10%。當然,革命黨人連命都不要了,哪還會吝嗇錢物,為了革命事業很多人毀家紓難,平日任務也多“自掏腰包”的,羞於找公家要錢“報銷”。

辛亥革命10年,鉅額經費從哪來?檔案解密:此大清高官竟是內鬼

“革命黨人”魯迅

所以,早期同盟會,雖然平地而起捉襟見肘,可也能勉強支撐。內部會費及捐款,雖嫌微薄,可也足以撐持早期的革命事業。畢竟,那時還不大需要動刀動槍,無非印印報紙,耍耍嘴皮子,搞搞宣傳。


我們還可知道的是,在革命黨人不斷鼓動、《民報》等刊的得力宣傳,及其彼時“反清仇日”思潮盛行下,革命黨收到社會不少慷慨捐助。這項來源是大頭,如虎添翼。

1905年11月26日,機關刊物《民報》創辦,革命黨有了“喉舌”。革命黨人本多牛掰的知識分子,宣傳機器一開動,順理成章博取了社會大眾同情。他們也擅長許諾,對於現實主義者就拿“革命即生意”撬開心扉,甚至說出押寶革命“比跟清政府捐官買頂子更有利可圖”之類的誘語,社會捐款得以猛增,資金可說源源不斷而來。

辛亥革命10年,鉅額經費從哪來?檔案解密:此大清高官竟是內鬼

搞革命,千萬不要忽視“造勢”的功用,比如《民報》這種報刊。一方面,它本身會盈利:第一號出版時,只印了5000冊,到了次年即1906年5月份發行第4號時,印刷就達到了10000多冊——要知道,民國時代第一大報《申報》直到10年後,全年發行量才不過2萬餘份。如按“發行量就是定價權”的經驗法則,顯然是有盈利的。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其煽動力。那時的《民報》定價為0.2元,發行量逐日擴大,宣傳力度與日俱增,同盟會的社會影響力不脛而走。比如,1905年7月,大清為挽民心做姿態,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多好的佈局!結果《民報》出擊寸草不生,幾篇文章下來就讓這事變得滑稽起來。

辛亥革命10年,鉅額經費從哪來?檔案解密:此大清高官竟是內鬼

當時晚清“上流人士”

而且,彼時社會狀況也太刺激人心,也讓人們願意義務扶助革命黨人。1906年前後,日本文部省配合大清,頒佈《清國留日學生取締規則》,群情激憤。繼之黨人陳天華跳海自殺抗議,輿論愈譁,反清仇日情緒瀰漫海內外。人們對大清政府越絕望,就越願意支持革命黨,是以同盟會“捐款源源不斷而來,雖然每筆的數字都不算特大”。

1906年底《民報》週年大會,參會讀者6000人,當場捐款181人。稍後,收到世界各地華僑匯來捐款230多筆;其餘,還有不少私人大筆捐助,譬如1907年,日本股票商鈴木久五郎就捐款了1萬元,直接資助惠州起義。甚至,後來有檔案解密,同年大清重臣肅親王善耆,竟也託人來無償獻款上萬元,“只為表示好意”——這也許算是“內賊”吧。

辛亥革命10年,鉅額經費從哪來?檔案解密:此大清高官竟是內鬼

所以,中期的同盟會,因起義多較小型,經費也還算充足。只是,好事多磨好景不長,不久之後,隨之孫中山被迫離日、《民報》被封、章太炎入獄,革命黨失去中心人物,缺乏有力領導,近乎一盤散沙。

由此,辛亥革命黨人也半正式地告別日本,始將戰場徹底搬回國內,與大清政府正面交鋒。


作為“造反派”,辛亥革命黨人還有一項偉大創新,就是發行債券,且主動深入募集資金,最有利地支撐起辛亥革命所需花費。

辛亥革命10年,鉅額經費從哪來?檔案解密:此大清高官竟是內鬼

革命黨人從同盟會組建到武昌起義成功,在這6年內,總髮動9起較浩大的起義。這種起義,都是直接的軍事對抗,可想而知花費得多巨大。對於謀劃與籌集經費問題,近代史學者的一大共識是,孫中山先生用心最多、貢獻也最大。

如今社會輿情,喜歡做“翻案文章”,總對孫先生冷嘲熱諷,甚至不惜編排各種段子消遣,這是不公正不厚道的。基本可以說,孫先生是革命組織幕後的“財政部長”,沒有他辛苦設巧搬來的經費支持,革命事業舉步維艱。

辛亥革命10年,鉅額經費從哪來?檔案解密:此大清高官竟是內鬼

是的,革命黨9次重大起義,孫先生親身參與的,只有潮州黃岡的那一次,但他並非逃避。革命本身是有分工的,他作為頂頭“領導”、一介書生,並不擅長軍事,所以前線工作基本委託給黃興與胡漢民,自身則四海八方奔走,一心做黨建與募款工作。尤其是籌款,他的能力與貢獻,是無人可及的。有人開玩笑,說他是民國“推銷第一人”。

他有經驗、才幹與魅力,解決革命的後顧之憂。他的手段,主要有二:其一,就是發行“革命債券”。早在同盟會成立之初,他就在施行這個計劃,印製各類債券,承諾在革命勝利後分5期每年1/5的本金加利息,還給“投資者”。不管是投機也好,真誠也罷,這項舉措讓很多大官僚、資本大亨為之心動。例如,1906年2月,他在法國逗留,竟能從法國金融圈那弄回一筆大款。

辛亥革命10年,鉅額經費從哪來?檔案解密:此大清高官竟是內鬼

史學家唐德剛與張

其二,就是“動嘴皮子”,遊走世界各地,募捐遊說。比如在1907年5月至1908年5月這1年間,南方3省發動6次起事,他個人就籌措到了港幣20多萬元,更是結交了張靜江等富豪“好友”——那次張一人就捐了5萬元。1907年防城起義,他遊說越南華僑捐款成功;1910年廣州新軍起義,他在美國單筆募集到3萬元。

當然,最大項來源,當然是來自南洋的募捐。例如1911年4月的黃花崗起義,花費達19萬,這錢就多是孫先生從南洋等地募集而得。後來有史家統計,同盟會時期革命黨人發動8次起義,經費約在47.9萬港幣左右,主要來源即海外華僑,而孫先生的貢獻最得力。

辛亥革命10年,鉅額經費從哪來?檔案解密:此大清高官竟是內鬼

但是,還需要下一腳註的是,孫先生為了籌措這些經費,是極其辛苦乃至屈辱的。

不僅奔波勞累,連本黨同志也會懷疑他做手腳,他往往只能打掉牙齒和血吞。唐德剛的《晚清七十年》就講過,為了更好籌錢等,他不惜加入“洪幫’(致公堂)當‘洪棍’;1896年的‘綁架案’,差點讓他送命;

1904年風雪交加的嚴冬,他一文未籌到,為了省錢,不得已形單影隻、忍受飢寒,躲在紐約市貧民窟中,白天就出去打零工,遭遇各種歧視;就連辛亥革命成功之日,電報拍來時,他當時都正在餐館端盤子。唐德剛說,“他個性倔強,永遠不認輸”!

辛亥革命10年,鉅額經費從哪來?檔案解密:此大清高官竟是內鬼

可以說,孫先生確實可堪稱整個民國時代,最偉大也最成功的“推銷員”與遊說家,不名一文,還是政府通緝犯,卻僅憑著一張利嘴,就使得鉅額經費四面八方湧來,足擋千軍萬馬。說他是“孫大炮”,真名不虛傳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