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貨上行消費升級大有可為,拼多多正在路上

4 月 21日,拼多多發佈了《2019年農產品上行發展報告》,對電商平臺在農產品促銷方面的作用給出了詳實的數據和豐富的實踐案例,讓關注農貨上行、消費升級的人們,對電商助農的實踐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報告顯示,2019年,拼多多平臺農(副)產品成交額達1364億元,較上一年同比增長109%,成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2019年,拼多多平臺農(副)產品活躍商家數量達58.6萬,同比增長142%;活躍買家數達2.4億,同比增長174%,復購率超70%。2019年平臺國家級貧困縣商戶的年訂單總額達372.6億元,同比增長130%;“三區三州” 深度貧困地區的商家數量達157152家,同比增長540%;年訂單總額增長413%至47.97億元。在2019年,拼多多有1500款農(副)產品的單品銷量都超過了10萬,同比增長了近230%,拼多多也在全年投入了159億營銷資源及29億現金補貼,助力農戶增收。2020 年第一季度,農村網店在拼多多賣出農產品訂單超 10 億筆,同比增長184%,單品銷量超過10萬的農(副)產品達到1030款,接近2019年全年近七成水平。拼多多新農業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狄拉克表示,未來三年內,拼多多通過流量扶持、資源傾斜、人才培訓、市縣長直播等模式,讓平臺內年銷售額過百萬元的農村網店數量突破100萬。為了助力農民銷售農產品,拼多多宣佈未來 5 年內將投入不低於 500 億元,助力農村地區 100 萬家網上店鋪年銷售額超過百萬元。

作為一家新近崛起的電商平臺,拼多多為何會選擇助力農產品銷售並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績呢? 其實,農產品銷售是拼多多的起家之本。早在2015年4月拼多多的前身拼好貨創立的時候,就在極短時間內迅速發展成規模最大的水果生鮮平臺。2015年9月創立拼多多伊始,就提出了“拼農貨”戰略,

把農產品上行作為核心驅動。這是為什麼呢?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農村市場、農產品銷售是電商巨頭阿里、京東所覆蓋的薄弱環節,作為後起之秀的拼多多,要在阿里、京東的夾縫中生長,農產品銷售是個相對容易的突破點。然而,阿里、京東這些電商巨頭在農產品銷售這塊涉足不深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忽視,而實在是因為農產品銷售不是件容易賺錢的好生意。中國的農業產業鏈長期由高度分散的小農戶、千千萬萬的小商小販,以及缺乏新式設備的毛坯型批發市場構成,這是一個相對低能效、高損耗、高成本的產業鏈體系,沒有環節可以產生超額利潤。因此,在傳統農產品流通模式下,消費者出高價、生產者不賺錢成為經典難題。電商對於工業品下行的成功改造,曾讓農產品上行被寄予厚望。但在實踐中,人們發現,一方面農產品消費不符合傳統電商的搜索場景,在搜索模式下,農產品只能被動等待、銷量很難持續。另一方面,農產品供應鏈複雜、利潤薄,傳統電商平臺基本不會將“昂貴”的流量導向農產品,導致農產品很難呈現在消費者面前。線上需求側的限制,使得農產品上行遲遲難以打開突破口,也讓大量農產區的初始電商投入往往成為入不敷出的沉沒成本。

第二,在供應側,成千上萬高度分散的小農戶在銷售平臺面前不強勢,這使得新生的、還沒有什麼知名度的拼多多得以相對容易的引入農戶商家到平臺。

第三,在需求側,由於農產品是非標產品、往往具有很強地域特性(消費者有“嚐鮮”的需求),同時大多無品牌,單價低,消費者下單的門檻低,信任成本低。很多消費者,特別是一、二線以外城市的消費者對農產品需求的主要訴求就是新鮮、便宜,因此較為容易從農產品購買開始嘗試拼多多這個新電商平臺(幾塊錢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這使得拼多多易於在發展早期迅速拓展用戶群體。當然,不難想象,這些用戶以一、二線城市以外的消費者為主。

第四,從長期看,農產品上行是我國消費升級的需要,市場空間廣大。從吃得飽到吃得好,中國廣大消費者的消費在拼多多的推動下加速升級。2019年,拼多多農產品常購用戶(3次及以上)人均水果消費量達127斤,接近兩倍的國民平均水平。在拼多多的推動下,辦公室水果文化成為一線城市白領的新風潮。甚至進口水果也扎堆漂洋過海,“飛入尋常百姓家”,2019年,包括智利車釐子、泰國榴蓮、墨西哥牛油果、越南青芒等在內的進口水果成交額同比增長大402%。此外,2019年,澳洲牛排、甘肅黑山羊肉、寧夏灘羊肉等高客單價的食材也湧現出一批銷量超過10萬+的單品。

第五,農產品上行是國家實現精準扶貧、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戰略需要,將會長期獲得國家政策扶植、各級政府的全方位支持,得以優先發展。


農貨上行消費升級大有可為,拼多多正在路上

那麼為何拼多多能在短短几年之內成長為最大的農產品上行電商平臺?首先,這要歸功於拼多多獨特的商業模式。我們知道,傳統電商平臺為消費者網絡購物提供了便利,但其本質仍然是將已經生產出來的產品放到網上進行銷售,並未起到讓市場需求來推動產品生產的功能。因此,傳統電商平臺沿用的是落後的“以產定銷”模式,也就是以生產來定銷售,而不是以需求來推動生產。這是傳統的、落後的產品營銷模式,也是產生供需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傳統電商平臺只能滿足消費者的“即時需求”,也就是用戶先有了個人的隨機性、衝動性消費需求才來購物。而“即時需求”信息收集與反饋的時滯性,會導致生產側難以預測消費側的需求趨勢,供給始終跟不上需求的變化。而拼多多通過創新的“拼“、””“貨找人”和“預購”模式,將難以預測的、在時間和空間上極度分散的、具有隨機性、衝動性的個人消費匯聚成了短期內的、群體的、更為實惠的、同質化的 “半計劃性消費”需求,從而突破了農產品成熟週期短暫的時間限制和地理銷售半徑有限的空間限制,激發了新需求,一定程度上指導了供應端的生產,提高了供需的匹配效率(不得不說,很多農產品供應短暫的時令性跟拼多多通過“拼“模式匯聚成的短期巨大需求是非常契合的””),豐富了農產品的消費場景,從而大幅提升了農產品上行的市場空間。此外,通過熟人之間的拼單分享,降低了消費信任門檻,更容易觸發消費行為。

其次,拼多多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潮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電商,成立伊始就僅做手機應用,其APP體量小,下載的流量成本低,速度快,佔據手機存儲空間較小,這些都尤為符合下沉市場的消費者和廣大農民農戶的需求。此外,拼多多APP玩法新穎有趣,購物上手簡單,支付方便,使很大一批從來沒有網上購物經驗的中老年消費者、廣大農村消費者也加入了網購消費者的隊伍,成為拼多多的用戶。

最後,農產品上行是拼多多起家之本,從成立初始到現在一直重視大力投入,有效構建了自己的競爭優勢。拼多多平臺上積澱了豐富的中國農業、農村及農產品信息,成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農業數據平臺。通過“地網”即“平臺+新農人”體系引導受過高等教育、瞭解互聯網的新型職業人才返鄉創業。通過創立“多多大學”,有效幫助農村地區培育有獨立農貨上行能力的新型農人。通過構建“天網”,即“農貨智能處理系統”,整合平臺覆蓋產區內特色產品、成熟週期、物流條件、倉配設施、加工型產業設施等在內的數據和信息,經由系統大數據運算後,將各類農產品在成熟期內精準匹配給對應的消費者。截止2019年底,拼多多“天網”系統已經覆蓋了中國所有縣級行政區域。就這樣,在“天網”和“地網”的支撐下,拼多多成功的將1200萬農戶的海量供給和5億消費者的海量需求進行精準匹配,從而得以迅速發展成為中國農產品上行的主要通道。

那麼拼多多在農產品上行方面未來的發展會是怎樣的呢?

在未來,拼多多會繼續進行創新,探索、拓展新的商業模式。例如結合當下火爆的直播模式,拼多多跟很多地方政府官員合作,推出了“市長縣長助農直播”帶貨推銷農產品。有了地方領導的站臺背書,極大激勵了本地農戶,同時引發了消費者大量關注並大大降低了消費者的信任(下單)門檻,解決了新農商的人氣不足冷啟動困難。配合平臺秒殺萬人團的創新銷售方式,不少產地農產品在短時間內完成了高曝光、高銷售的雙高好成績。比如浙江衢州市長湯飛帆售出椪柑2萬單,銷量超過21萬斤;廣東徐聞縣長徐康秀就累計賣出菠蘿4.6萬單,超過25萬斤。重慶市開州區區長蔣牧宸到平臺代言“開縣春橘橙”後,平臺銷售“開縣春橘橙”的店鋪翻了1倍,同產地的橙類訂單量環比上漲52%。

此外,拼多多將大力投入農業農村“新基建”。在《2019年農產品上行發展報告》中,拼多多宣佈未來將繼續以農產品上行為核心戰略,未來5年內投入不低於500億元支持農業農村“新基建”。其間,拼多多將助力農村地區打造100萬家年銷售額過百萬元的店鋪。為進一步加強農產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完善以電商為核心的農產品網絡銷售體系。

最後,相信拼多多在未來仍將繼續大力投入農村電商人才培育、推廣農資農具下行,帶動個體農戶實現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的升級,改造優化供應鏈,從而持續擴大中國農產品上行的市場規模。

電商助農、消費升級大有可為,農產品上行的前途是星辰大海,拼多多正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