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世界在十五世紀前後的崛起(四)

薩非帝國(Safawid Empire),又稱為波斯第四帝國。1502年,伊斯瑪儀一世在伊朗建立了薩非王朝,並定都大不里士。此時距離君士坦丁堡陷落已經過去了近五十年。雖然同為穆斯林世界,但伊斯瑪儀一世將薩非的國教定為什葉派伊斯蘭教。並以偉大的波斯帝國後裔自居。

說起薩非帝國,不得不提的就是什葉派和遜尼派。簡單來說,先知穆罕穆德離世後,繼任者哈里發(指穆罕穆德的繼承人,穆斯林社群組織的領袖)先後經歷了四任。但是什葉派只承認第四任阿里。原因是阿里與穆罕穆德有親屬關係。遜尼派認為除了《古蘭經》,眾多阿訇們的言論也被視作必須遵守的教義準則;而什葉派則認為把眾多阿訇們有時錯解、有時自相矛盾的言論都作為行動準繩顯然是不合適的。這兩派直到現在還並存於世。伊朗以及伊拉克大部分地區奉信的就是什葉派伊斯蘭教義,而阿拉伯地區多為遜尼派。

整個薩非帝國的時代,主要的矛盾就是與奧斯曼土耳其的爭鬥。雖然同為穆斯林世界,但雙方的教義就截然不同,奧斯曼土耳其的奉信的是遜尼派伊斯蘭教義。宗教上的衝突也是重要的因素。

當突厥人五百多年前崛起在中亞地區時,波斯地區並未遭到巨大的蹂躪,可能主要原因是當地早已伊斯蘭化了,佔據人口少數的突厥人雖然擔任了地方行政長官和官吏,但是對整個地區經濟的破壞非常有限。

當伊斯瑪儀一世將國教定位什葉派伊斯蘭教後,與奧斯曼土耳其等於劃清了界限,這實際上有利於其鞏固波斯帝國的國家自信。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現在的伊朗人也大多以波斯後裔自居。

薩非帝國成立之初,適逢奧斯曼土耳其的巔峰時期,突厥人的軍隊大量配備火器。大炮滑膛槍早在君士坦丁堡戰役中就熟練運用了。而相對此時的薩非帝國軍隊還是騎馬射箭的狀態。但就當時的情況而言,火炮加滑膛槍雖然在戰場上佔據了主動地位,但優勢也並非壓倒性的。直到後填彈的線膛槍出現,騎射部隊才真正退出歷史舞臺。(二鴉戰爭時僧格林沁就領教過)。但即便如此,早期薩非王朝在與奧斯曼土耳其的爭奪中,始終處於下風。

1532年到1555年這段時期裡,奧斯曼一度攻入薩非帝國國都大不里士,並佔領巴格達。更糟糕的是東邊的古茲別克汗國也不斷攻佔薩非帝國的領土。為了避免腹背受敵,1555年,薩非帝國向奧斯曼割地求和,伊拉克地區就此被納入奧斯曼版圖。雖然簽訂了和約,但是東西兩邊的夾擊仍未停止。

到了1587年,轉機出現了,薩非王朝的阿巴斯一世登基即位,從而開啟了王朝的輝煌時代。首先阿巴斯選擇了韜光養晦。與奧斯曼土耳其簽訂了《君士坦丁堡和約》,放棄了美索不達米亞與高加索地區,換來了西邊的和平。與此同時,默認了烏茲別克人對呼羅珊(伊朗東北部、阿富汗和土庫曼斯坦大部、塔吉克斯坦全部、烏茲別克斯坦東北部)和錫斯坦(阿富汗和伊朗之間的地區)兩地的軍事佔領。簡單來說,西邊把裡海黑海中間那塊和兩河流域都讓給了突厥人,東邊把中亞那幾個斯坦的地方都讓給了烏茲別克人。

外患暫時解除了,阿巴斯開始著手對內改革。當時的薩非帝國國內,實權派是一班前朝老臣,同時身為封建領主,軍隊則是由其掌控的阿塞拜疆紅頭民兵。這裡要贅述一個概念,封建這玩意兒並不是指意識形態上的落後、保守,而是一種政治制度,相對立的是中央集權。封建是指國王保有一塊自留地,其他的國土分封給功臣、親屬等。得到封地的領主也會繼續分封給自己的家臣親信。受封領土的封建領主享有對領地的財權和治權,並保有效忠於領主的軍隊。其實吧,但凡疆域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一定是中央集權制度更利於長治久安。中國在漢朝就差不多完成了中央集權。買買提們到了16世紀還沒搞明白這事兒。

當時阿巴斯對於整個帝國的掌控力是十分有限的。於是他另起爐灶啟用了一批“古拉姆”。這是隸屬於國王本人的特殊群體。幾十年來,經由戰亂遷入或者戰俘等,包括亞美尼亞人和格魯吉亞人,也有一部分突厥人。這裡面不乏基督教徒。“古拉姆”是古波斯突厥時代,哈里發、蘇丹們對私養的奴隸士兵的稱呼。這些“古拉姆”只效忠於阿巴斯本人。並且迅速成為了新軍主力和行政官員,在軍政體系中擠佔了紅頭民兵的空間。

阿巴斯不斷強化親衛部隊的裝備和訓練。不但建立了精銳騎兵部隊,還為步兵部隊配備火炮和火槍。到1598年,阿巴斯的古拉姆已經裝備了500門火炮,火槍部隊達到12000名,各類騎兵部隊達到15000人。另有3000親衛精騎。類似李世民的玄甲軍,曹操的虎豹騎。此時的紅頭兵差不多已經成為戰場上的炮灰部隊了。這時阿巴斯開始挑軟柿子捏了,中亞的烏茲別克人明顯已經不是紀律嚴明、裝備良好的古拉姆的對手了。

1599年,又來了兩個英國佬,一對兄弟。這倆兄弟尤其是哥哥,常年從事海盜營生。跟著葡萄牙打過西非,跟著西班牙搶過美洲,還接受過歐洲戰場的洗禮。自身有過硬的技術實力,同時他們肩負遠交近攻的使命:期待與東方的波斯帝國建立聯盟,幫助英國人對抗奧斯曼土耳其。抵達西亞後,兄弟倆做了一圈生意,居然籌到了5000匹戰馬,作為給阿巴斯的見面禮,後者自然對哥兒倆待若上賓。

兄弟倆兒也不負眾望,徹底改造了波斯軍隊。引入隊列訓練,轉變原來粗糙的排射模式。古拉姆們學會了隊列齊射,輪換裝填彈藥,持續保持火力輸出;炮兵部隊則是改進配方和射擊技巧,使得炮兵部隊更多的應用於野戰而非單一的攻城。從此在與奧斯曼的交手中,再也不落下風。

此後薩非帝國穩住了自己在呼羅珊地區的優勢地位,1602年擊敗霍爾木茲軍隊,控制了波斯灣,掌握了東西方的貿易通道。到1622年,通過對奧斯曼土耳其的三次戰爭,重新佔領巴格達、伊拉克懂不和高加索地區。

阿巴斯統治時期,薩非帝國達到了鼎盛時期。疆域包括如今的伊朗、伊拉克、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以及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和部分巴基斯坦地區。

阿巴斯時期,薩非帝國的經濟情況也相當良好,手工業迅速發展,貿易繁榮,包括了與印度的絲綢之路以及與西歐的貿易。當時西歐的神聖羅馬帝國、英國荷蘭都與薩非帝國保持了良好聯盟或者貿易關係,以對抗奧斯曼土耳其。事實上波斯地毯一直馳名西歐,是重要的出口產品,而金屬、咖啡和糖又是主要的進口產品。因此雙方的貿易合作是愉快的,應該沒有出現後來西方與中國貿易那種逆差一邊倒的情況。

位於薩非帝國東南面的另一個穆斯林國家莫臥兒帝國一直與薩非帝國保持良好的關係。因為薩非帝國的重心始終是西邊的奧斯曼,莫臥兒帝國的重心則是南面的印度;同時作為莫臥兒帝國的緩衝,薩非帝國為其承擔了來自北方的軍事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