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創“點擊量上百億”的奇蹟!收視率造假早該治-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近日發佈的《廣播電視行業統計管理規定》明確,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干擾、破壞廣播電視主管部門依法開展的收視收聽率統計工作,不得製造虛假的收視收聽率。出現統計造假、弄虛作假行為的,所在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承擔第一責任。

我國廣電節目收視率調查始於上世紀80年代,數十年來,收視率造假現象一直屢禁不絕,甚至成為行業內部公開的秘密。

“買賣收視率”的過程,甚至被描述為一出“諜戰大片”:電話聯繫、不輕易露面、現金交易……“不買就不給播,買了也不確保收視第一”。

知情人士透露,在風頭最勁的年景,收視率造假的年產業規模在數十億元,平均每個節目的造假成本高達3000萬元至4000萬元。

與任何造假行為一樣,收視率造假之風愈演愈烈。在造假成本水漲船高的同時,影視播放數據也在接連創造“點擊量上百億”的奇蹟。收視率由“系統內部的自我反饋機制”,異化為“相關方攫取利益的工具”。

儘管十餘年來,行業內外不乏對收視率造假亂象的曝光和痛斥,但“造假黑產”依舊堅固不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收視率作為“行業硬通貨”用於電視臺、廣告商、製作方等各方之間的利益交換機制,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影視圈的“鏈條腐敗”呈現根深蒂固之勢——只要收視率漂亮,廣告商就樂於買賬,電視臺和資源方也因此獲利,宣傳方有了業績保證,演員也得到了收視率的肯定。

長遠來看,收視率造假的危害顯而易見。一旦整個產業鏈被潛規則滲透,會導致全行業的急功近利,迷戀暗箱操作,過分依賴數據堆砌的虛假繁榮。

一方面,數十萬元一集的造假成本,勢必帶來內容製作的偷工減料。頻頻出現的“摳圖拍戲”和“五毛特效”也有這方面的原因。製作成本高的品質劇因買不起收視率被排擠出局,留給觀眾的只能是劇情注水、收視率注水的劣質劇,攪渾行業生態。

另一方面,在廣告主對高收視率的要求下,電視臺要求製作方購買收視率,製作方不得不提高單集售價,電視臺則只好再提高廣告報價……形成惡性循環。

凡此種種,在讓觀眾受惑、產業鏈受累的同時,也喪失了劇集評價的權威性,最終傷的還是從業者的元氣,國產影視作品的底氣。片面追求收視率的不良風氣,隨之而來的明星價格虛高、內容同質化、審美價值匱乏等問題,已傷及影視行業的肌理。

為整治收視率長期注水的頑疾,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從去年起打出組合拳。先是上線了收視綜合評價大數據系統,樣本覆蓋了全國1.4億有線電視、IPTV用戶直播收視行為數據,加上數據清洗相關工作,這份收視成績單堪稱目前國內最可信的收視數據。

緊接著,為了配合《廣播電視行業統計管理規定》的發佈,再下發通知,明確參與買賣收視率或參與收視率造假的機構,將不予換髮《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並撤銷其節目製作經營許可。

這些舉措,無疑都釋放出重磅信號:“數據依賴”得治,造假之風當休矣。

數字造假註定是一場沒有贏家的遊戲,數字的運用終究是為人服務,而不應當是人被數字牽著鼻子走。倘若數字不真實、評價不公允,則競爭無意義,所謂行業繁榮也只是曇花一現。

明確規則僅是規範電視行業生態的第一步。要斬斷操控收視率的幕後“黑手”,瓦解利益勾連,還需提高造假者的違法違規成本。切實加大對干擾收視率調查行為的處罰力度,使造假行為成為眾矢之的,還需要相關部門給予更具體的管理和引導,需要更多明確的辦法和細則出臺。

對於影視從業者來說,藝術創作沒有捷徑可走,數據永遠不可能成為精品佳作的培養皿與催化劑。

如何建立科學公允的電視節目綜合評價體系,代替原始粗放的“收視率為王”的單一指揮棒,需要全行業者的自律與共同努力,勇於揭開造假的遮羞布,終結對“數字”的依賴和崇拜,致力於節目創新、精品內容的打造,推動行業競爭迴歸內容創作的本源,留下更多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經典。

(據新華社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