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0-3歲養育期,3-6歲教育期尤為重要(上)

李玫瑾教授:0-3歲養育期,3-6歲教育期尤為重要(上)


第一個階段:

我們的家庭教育人的問題,養育更為重要,而且它是第一個臺階。那麼這個心理發展的路徑,我剛才也提到了,我把它劃分這樣四個臺階,這四個臺階呢,首先是情感,

情感的事在孩子完全不能動的情況下,每一次呼喊你對她的照顧到不到位,當你照顧到位的時候,孩子會怎麼樣的反應呢?

孩子會記住你的氣味,記住你的聲音,然後記住你的相貌,當從四個月到半歲開始認人的現象出現。這時候依戀關係就形成,而這個依戀就是情感最初的起點,也就是一對一對一個人的情感。

當他這種情感得到滿足,他就對外界建立了信任,這個信任得到滿足,他就可以在這基礎上擴展到親情,以後是夥伴兒情,那麼剛才我提到了這實際上就是人性的核心問題。


第二個階段:


那麼第二個階段三到六歲,三到六歲,也是性格啊,這個性格是重點。那什麼是性格,我們知道,這是後天的人的社會行為方式的建立的關鍵期。

人所有的社會行為都有第一次,比如說我要一個東西必須是父母來滿足,那麼怎麼去要,當一個孩子以哭鬧的方式,父母給了滿足,那這是一種性格方式,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當你能夠說話了,你要說出來,說的時候我要告訴你,我為什麼能夠滿足為什麼不能滿足,那麼這個三歲上下說不行,已經我們做一系列的性格培養,這是非常重要的。

李玫瑾教授:0-3歲養育期,3-6歲教育期尤為重要(上)


比如我研究未成年犯罪,發現很多在十五六歲的孩子,父母已經拿他沒有辦法。用父母的話講,我勸過他,我說過他,我打過她,我罵過他,但是我說他還是不聽,我拿她沒有辦法。

為什麼?因為你沒有在六歲之前對孩子說不行,六歲之前說不行,孩子大不了在地下打滾兒,可是你等12歲再說不行,孩子可以拔腿離家出走,可以把一瓶農藥喝下去,可以站在樓房說你不答應我,我就跳樓。

因此性格培養必須在越早越好。

也就是說,在孩子六歲之前,在孩子反抗能力非常少的情況下給孩子建立行為模式,那麼這個過程呢,給孩子建立行為模式過程當中,就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那麼觀念,實際上也在同時形成。

觀念呢,我認為它也是一種養育的心理現象,不是教育的心理現象,也就是說我們有時候會講很多的心理知識,他是需要一個過程,但是觀念不是,觀念就一件事,這件事上你的反應得到這個孩子就會形成這個事行不行?這是對還是不對,

但如果你當時沒有制止他,他一旦這種行為出現重複,那麼我們知道重複三次,之後是什麼結果:就會形成我們心理學上叫做定式。

定式包括知覺定勢、思維定式,還有一個行為定式。那麼行為定式我們稱為是習慣,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我們在知覺上、在思維上也會有定式。

其實自私就是一種社會行為的定式,只不過它變成了一種思維定式。所以三歲之前的養、育,也就說我們隨勢而就的指正,是非常重要的。那麼這就涉及到一個陪伴。所以在孩子早年,他的陪伴極為重要。


六歲開始上學了,要建立孩子好的學習習慣

李玫瑾教授:0-3歲養育期,3-6歲教育期尤為重要(上)


那麼到六歲開始孩子上學了,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家庭把前兩個問題做好,而且你對他有心理影響力,那麼你在後面很重要一點就是建立他好的學習習慣,那我覺得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認識到:

人是有個性的,而個性當中最最重要的是有一部分來自於遺傳,還有一部分來自於後天。其中智力的相當一部分是取決於遺傳,而技能方面的東西才是後天。

所以昨天我和一些同事在交流還在講,這個智力這東西是天生的,當你發現孩子在某個方面學習不佔優勢的時候,你就要去研究他有沒有其他方面的優勢。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們很多家長現在一個誤區就是常常對孩子講,別人為什麼能考一百分兒你為什麼考不了;別人為什麼能學的那麼好你為什麼學不好。

第三階段:幫助孩子找到自我的價值

其實我認為這個實際上涉及到孩子能力問題。因此,對於能力問題,恰恰是要甄別他的個性的,那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要幫助孩子找到他的能力的特長,你找到他能力的,實際上就幫他找到了自我的價值,這個價值就是他今後在社會中的一個定位,所以這是孩子第三個階段。

那麼當你這三個階段做好,18歲之後,這個孩子基本他的認知-也成熟了,他是可以通過認知調整了,所以我們常常講修養。修養,很多是靠自己來修的,那麼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也是一種在社會活動當中去,如何修養自己。

這是我談到的這個心理發展的路徑,我們可以看到養育和教育他們的關係,其中前兩個全在養的過程育,而後兩個才是教,包括自我的一種成熟。

那麼養育呢,我在這裡概括這樣幾點:首先是父母辛苦的付出,是積累教育他的資本,我們現在經常談到心理資本,我認為真正的心理資本是早年父母在辛苦養育親自養育之中獲得對孩子的控制力,這個控制力就是心理資本。

然後養育呢,還需要穩定的一對一的關係,如果孩子早年沒有形成好的依戀關係,他會形成很多潛在的心理問題,因為我們知道依戀關係是孩子放鬆自我,也就是說他在內臟非常放鬆,同時他對周圍的一種信任的依託,如果他早年沒有形成好的依戀關係,到成年,甚至會出現焦慮,緊張,甚至抑鬱的問題。


那麼第三呢,養育還是人性被喚醒的過程。我們在研究犯罪當中發現那些殺人不眨眼的或者非常可怕的冷酷的犯罪,比如說我研究的一些系列殺人案犯,你都會發現他很不幸,他從小沒有被人疼過,沒有被人愛過,所以我曾經說過一句話,就是一個人如果小的時候沒有被人善待過,你就不要指望他成年之後他善待這個社會。

那麼一個犯罪人到他成年,那我們任何人碰到她都是災難,所以我們一定要在人的早年把他的這個撫養過程,尤其情感性格啊,這些問題要做到位,所以養和育,其中三年的陪伴,極為重要。

人之一生的關鍵期,應該是在六歲之前排第一位的,然後18歲之內。

昨天我們的這個會議主題,也提到了陪伴孩子成長,與孩子一起成長,所以我講這個過程我們要呼籲我們社會什麼呢?就是孩子一定要親自撫養,要不你就不要生,你要生你要明白:人之一生的關鍵期,應該是在六歲之前排第一位的,然後18歲之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