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養育,只會害了你的孩子


過度養育,只會害了你的孩子


01

記得有一次到大學裡去給學生們做演講,正值新生入學,一幅場景浮現眼前。校園裡到處晃動這爸爸媽媽的身影,出沒於校園的父母正忙著幫自己的孩子報道、選床位、鋪床、買飯卡、交學費……幫助孩子們解決問題,而這些事情,以前的大學生都可以獨立完成。震動之餘,不免感慨萬千,10年後,當自己的孩子步入大學的時候,我也要這樣嗎?這種對於一個18歲的孩子來說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卻在今天變的有點不可思議,孩子們連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已經喪失。這是孩子的錯嗎?當然不是。他們的家長,也就是85後為主力的這一代人,在上一代的父母庇護下成長起來,又將這些“光榮”的傳統繼續放大,加持到他們的下一代,也就形成了剛剛提到的場面。

02

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時代,給了50後、60後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不到20年時間裡完成了財富的快速積累。他們質疑權威,打破那些約定俗成的習慣,把金錢至上、你死我活的競爭帶進了社會上絕大多數人的頭腦之中。重塑或乾脆直接顛覆了中國社會的諸多基本規範和道德標準,教育領域也無可避免地受到極大的影響。這一代人中出現了一批富有的私營企業家和一大批中產階層,成功和富有讓他們開始更加自信、開始關注自己的孩子。也就造就了第一代“待在父母視線範圍內”的孩子,並且“照我的要求去做”也成了這一代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標準。自此,放學遊走于山間小巷,無憂無慮的童年、小學生活在80後身上被劃上了句號。

03

生於上個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這一代人有了孩子後,也效法他們,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比上一代人對孩子則是更為深度的介入,習慣表達意見,要求傾聽,希望孩子按他們的想法行事,可作為父母,只要是孩子需要,他們就不惜代價全力以赴。在這兩代人的共同監護和管理下,今天的孩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庇護,他們就像球場上的運動員,不斷左顧右盼,期待著父母給他們指令。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安全、學業成就以及自尊的提升,傾盡財力、精力塑造“精英”一代。且不說未能達成父母成功目標的孩子,即便是那些獲得名校文憑、進入500強企業的孩子,表面上看,他們似乎成就輝煌,但如果沒有父母相助,他們就難以在社會上站穩腳跟。

04

對孩子的高度監管和孩子的高度依賴,在中國似乎已成慣例,並逐漸成為中國父母的基本規範,無人去質疑其利弊。然而,作為父母可曾想過,這樣培育出來的孩子將來會怎樣呢?成長過程中,他們習慣了由父母為他們解決問題,習慣了隨時聽到讚許和表揚,性格脆弱,進入社會後就會變得舉步維艱。等到那個時候,是不是為時已晚,他們可能已經徹底喪失了為自己的生活負責的態度與能力。具有諷刺意味的是,50、60後父母崇尚的自我實現,挑戰傳統的觀念,在他們剛剛開始富裕起來之後,卻為孩子們做了更多,以致於他們的孩子沒有機會養成對自我的信心。那麼,試想一下,如果不做改變,由這樣的“成人”構成的社會將會是什麼樣子?他們會在某個時候,給自己貼上“成人”的標籤,但卻無法履行一個成人的社會責任,連基本的自理能力都很且缺。

05

孩子缺乏自信、缺乏自理能力,其責任關鍵在於父母而不是在於孩子。中國式的家庭中,對於孩子的生活,太多的父母表現出過度指導、過度保護、過度介入的傾向。每個家庭,不管富有還是貧困,都將孩子當成了掌上明珠,獨特無二的的寶貝,給予審慎、定量的照顧和餵養,在他們有機會變得堅強、得到磨鍊時,作為家長的我們偏要橫插進來。但是,我們要知道,人生旅途必將碰到許多挑戰,經受磨礪。不經歷人生的困境,孩子就會像蘭花一樣嬌嫩,沒有能力靠自己的在真實的世界花開繁盛。養育問題的應有之意義是幫助孩子適應生活,現在卻成了保護他們免受生活之苦,結果導致孩子們沒有做好獨立生活的準備。正如一首歌裡所唱的那樣“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從小經歷風雨的次數和能力往往決定了孩子未來進入真實世界的抗打擊能力,要知道,這種能力絕不是在成年後突然形成的,需要在不同的年齡,經歷那個年齡必須經歷的應有磨難,並且學會自己獨立的處理。

06

另一方面,那些過度養育的父母,自身的生活又如何呢?簡單來說就是:疲憊不堪,憂心如焚,茫然無措。父母們聚在一起,談論的都是孩子的教育,或自卑、或炫耀,痛並快樂地按照通行的“社會標準”養育著孩子們。在這些父母的推動下,孩子們的童年越來越好似一場成就競賽,讓自己的孩子為了過上“好生活”而喪失了本應擁有的快樂童年。作為父母,同樣失去了很多生活樂趣,他們的任務就是監控孩子的學習與進步,安排和監督孩子的每日學習日程,帶著他們四處穿梭、趕場,補習與興趣班佔據了孩子和家長的整個週末。在這些家長的眼中,孩子的成就是衡量自身成功與價值的標尺,升入各階段名校的驕傲屬於孩子,更屬於父母自己。孩子的成績,漂亮的履歷背後,是孩子們的“苦難”與超負荷承載,換來的是父母的虛榮與少數人的可能成就。

07

這幾年,我常常在想:“童年的壓力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大?”孩子們,真的付出了比我們那個時代更多的努力,卻讓我們更為擔心他們的發展前景。已經有越來越多這樣的父母開始類似的思考,開始重新思考如何才是更好的選擇。這些年,我也像其他父母一樣在恐懼中掙扎,面對著與他們相同的壓力,而且我理解,系統性的過度養育問題源於我們對世界的擔憂,我們總是擔心,要是沒有我們,孩子們該如何在未來的世界贏得成功。不過,作為父母,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樣的做法確實害了孩子。為了孩子,也為了我們自己,我們必須停止這種基於恐懼的養育方式,在社會、學校和家裡,恢復更健康、更明智的愛子方式。

文章部分圖片及文字內容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

請私信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