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學習:大灣區“夥伴計劃”第一彈

前幾天,我看到中國銀保監深圳監管局的一篇內部的文件,關於對《前海跨境保險創新服務中心設立方案(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的函,裡面清晰的說明,為了加速推進大灣區和深圳示範區建設,發揮保險中介優勢和作用,在前海設立以中介機構為核心的跨境保險創新服務中心。提供跨境保險產品諮詢,銷售和理賠服務,實現大灣區保險互聯互通的有效破題。

具體內容因為意見函內容的特殊性,不知道公之於眾是否違反相關條例,這裡就先不公佈了。感興趣的可以私下聯繫我查看深圳保監局的掃描文件。

相互學習:大灣區“夥伴計劃”第一彈

這個徵求意見的函,為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業務的實踐,提出了一些新概念。

一,如何合法的跨境銷售/理賠;

二,如何讓雙牌照監管落地。

一些圖,我這裡可以放上來參觀。

深圳銀保監的跨境投保方案建議

相互學習:大灣區“夥伴計劃”第一彈

深圳銀保監的跨境繳費方案建議

相互學習:大灣區“夥伴計劃”第一彈

深圳銀保監的跨境理賠方案建議

相互學習:大灣區“夥伴計劃”第一彈

總之這是一塊兒非常大的蛋糕,有足夠的想象空間。

可以設想一下,如果香港的保險中介人可以合法合規的在大灣區甚至是國內進行“跨境銷售”,面對面的和客戶交流保險產品,那麼這樣溝通的效率是否會進一步提升呢?如果客戶無需擔心外匯管制和理賠入賬的風險,那麼客戶購買香港保險產品的意願會不會更高呢?

這些概念也為內地的一些中介機構提供了潛在的紅利,為前海吸引來一大批潛在的合資格的保險銷售人才。而前海創新服務中心也提供了類似“滬港通”和“債券通”的“保險通”服務。客戶可以在前海直接刷銀聯卡繳費,理賠也不用擔心外匯管制的問題了。

簡單說,如果這個方案能夠落地,就是一石三鳥,即利好香港保險,也利好國內的保險中介機構,還利好消費者,也避免了資本的外流。

只不過要想實現這個利好,還需要些前提:前海需要合資格的中介人,需要同時持有香港的牌照和國內的牌照,且要受到香港保監局和中國銀保監的監管。

為了更好的理解國內保險市場,我這裡希望能夠提出一個“夥伴計劃”,可以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彼此銷售的產品和管理理念。

理想中的目標夥伴需要具備如下的能力:

  • 1)在國內有過至少1年以上的保險工作經驗,最好了3年以上;

  • 2)定期願意線下聚會見面,溝通交流國內保險行業的心得體會;

  • 3)有很強的自我驅動能力,主動搜索能力的;

  • 4)非香港保險利益相關的同行,居住在大灣區為主。

我這邊可以提供的經驗如下:

  • 1)定期線下聚會見面,溝通交流香港保險行業的心得體會;

  • 2)優秀保險團隊之間的互訪學習和聚餐;

  • 3)分享比較近年來總結的核保案例和融資實踐。

如果這邊你恰好看到了這篇文章,也恰好擁有國內保險的從業經驗,我也恰好擁有你想了解的香港保險的從業經驗,那麼我希望你可以聯繫或者私信我 ,我這邊會建一個小群。添加我的時候注意備註好添加我的理由:行業交流

考慮到時間分配,初期會以社群裡溝通為主,一個月我們定期約出來5~6個人,線下見面交流。

更多保險的分析,可以關注我的知乎專欄,也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

新個稅法下的CRS和境外資產配置

港險理賠支票無法入賬的時候怎麼辦?

大衰退時期,如何做到資產的保障(二)

筆記:保險產品精算定價的幾個因素(一)

醫保卡外借,就一定買不了保險了麼

筆記:挑選保險公司(投資角度)(一)

筆記:挑選保險公司(投資角度)(二)

為什麼人壽保單的成立需要考慮可保利益

再談香港保險的最大誠信原則

保險合同是否具備避稅避債的功能?

為什麼人壽保單的成立需要考慮可保利益(三)

為什麼很多港漂畢業後在香港賣保險?(一)

2018年香港保險需要注意的幾個特點(二)

從年報看保險公司的發展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