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富者越富,貧者越貧,關鍵就在於 如何是資產效益最大化

馬太效應—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新約·馬太福音》中有一則勸人善加投資理財的故事:

( 猶太大地主馬太要遠遊一年,便將他的財產託付給三位僕人保管。他給了第一位僕人5000金幣,第二位僕人2000金幣,第三位僕人1000金幣。

馬太告訴他們,要好好珍惜並善加管理自己分配給他們的財富。馬太走後,第一位僕人用這筆錢進行了各種投資;第二位僕人則買下原料,製造商品出售;第三位僕人很老實,將錢埋在主人房前的一棵樹下。

一年後,馬太如期歸來,第一位僕人手中的金幣增加了三倍,第二位僕人手中的金幣增加了一倍,馬太很高興。第三位僕人向馬太解釋說:“我尊貴的主人,您的錢我沒有擅自做主,而是都將它們保存在安全的地方,今天將它原封不動地交給您。

”馬太聽了大怒,罵道:“你這愚蠢的傢伙,竟不好好利用我交給你的財富。”於是,馬太拿回了這些金幣,賞給了第一位僕人。)

這個故事說的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

故事中的第三位僕人受到責備,不是由於他亂用金錢,也不是因為投資失敗遭受損失,而是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好好利用這部分金錢。

這個故事表明,古人很早的時候就開始重視投資理財。20世紀60年代,知名社會學者羅伯特·莫頓首次將“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歸納為馬太效應。

猶太人是世界上最為出色的商人,他們經商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他們即使有錢也不會存在銀行裡。他們很清楚這筆賬:把錢存在銀行裡確實可以獲得一筆利息收入,但是由於物價的上漲等因素,支出基本上和這部分收入相抵消了。

所以,猶太人有錢了一般多是投資實業,要麼放。他們絕對不會將錢放在銀行裡“睡覺”。猶太人這種“不做存款”的秘訣,其實正是一種科學的資金管理方法。

中國也同樣有這樣的俗語,叫作“有錢不置半年閒”“人兩腳,錢四腳”,這就是很有哲理意味的理財經,指出了合理使用資金,學會投資理財,千方百計加快資金週轉速度,用錢賺錢的真諦。

《思想致富》中有這樣一段表述:“上天賜予我們每個人兩樣偉大的禮物——思想和時間”。現在是時候運用這兩樣東西去決定你自己的未來了。

如果把手上的錢毫無計劃地花掉,那麼你滿足了一時的慾望,卻最終得到了貧窮;如果你精於投資理財,把手上的錢投資在可長期回報的項目上,那麼你就可以實現你的財富保值、增值。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任何個體或是地區,如果能夠在某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比如,某個行業或產業的產品或服務品牌知名度越大,品牌的價值就越高,其忠實的消費者就越多,勢必其佔有市場的份額也就越大,盈利也就越多。

對於個人而言,即便是再小的財富,只要你認真積累,精心管理,時間久了,也就積累了更多的財富。馬太效應告訴我們,善理財者會更富有,而不懂得運作金錢賺錢的人只會在貧困中蹉跎度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